理想的作曲家傳記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品質:對藝術家生活和環境的深刻了解,以及對所有現有資料的重新審視;對作曲家個性的深刻理解(如果可能的話,也要對其有一定的感情);以及以一種能夠啟發學者和公眾的方式來談論創造性工作的能力,並將我們帶回到音樂中。
艾倫沃克的《蕭邦:一生與時代》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帽子戲法。沃克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最著名的成就是成功地為弗朗茨李斯特撰寫了多卷傳記,他為此工作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即使對於我們這些不太喜歡李斯特大部分音樂的人來說,沃克也證明了自己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故事講述者,他的主張讓我們在新書即將問世時感到振奮。現在,他轉向了蕭邦(沃克在整本書中使用了波蘭語的名字——弗裡德裡克)。
在一段簡短的前言中,沃克談到了蕭邦經久不衰的、近乎舉世聞名的聲望。這為接下來的近700頁奠定了基調,這是一個冷酷而恰當的視角,因為蕭邦在十幾歲時就患上了結核病。沃克解釋說:「我們知道,有時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不便,他可以把精力放在日常工作上。」但當他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的時候,還有其他一些人也來了,因為他的症狀——慢性疲勞、不停咳嗽、喉部發炎、呼吸困難和神經痛——沉重的負擔讓他幾乎無法活動。他在39歲那年英年早逝,在那之前,他經歷了一段似乎永遠都是死裡逃生的時刻。
人們可能會想,蕭邦身體上的虛弱是否限制了他的創作選擇,促使他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從表面上看,這裡有某種相同之處:他的大部分作品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為鋼琴單獨創作的。(事實上,他從未學會用華麗的辭藻來編排。)此外,儘管作品中處處閃現著智慧的火花,尤其是華爾茲和馬祖卡舞曲中,但這種持久的情緒是一種優雅而詩意的沉思。
然而,在這些限制下,儘管身患疾病,蕭邦還是創作了一些完美的音樂。還有其他作曲家能如此徹底地理解憂鬱嗎?如果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鋼琴上,他將永遠改變我們對鋼琴能力的理解。巴赫等偉大作曲家的作品無論演奏什麼,通常都能產生效果。與他們不同的是,蕭邦的作品很少有成功的管弦樂安排,因為這似乎只屬於創作它的樂器。
蕭邦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演奏家,而且可能是他那個時代最具冒險精神的和聲演奏家。沃克的音樂之旅讓我們再次記起他究竟有多麼激進。每一個初學鋼琴的人都是通過《序曲》(Opus 28)來學習演奏的,但沒有人能超越它們。在這24部非凡的小作品(從30秒到5分鐘不等)的範圍內,你會發現音樂驚人的豐富和多樣被壓縮成最經濟的形式。
蕭邦是那些人們未必能與之相處的大師之一。他被趕下臺,對他的大多數作曲家朋友(包括那些重要的支持者)不屑一顧,他還懷有強烈的反猶太主義傾向,甚至比他那個時代和那個地方更為普遍。但他的天才大部分都用在工作上了。
蕭邦與作家、女權主義者喬治桑德的長期戀情已成為傳奇。對於這對不同尋常的組合,沃克寫道:「他矜持、冷漠,舉止有些娘娘腔,總是衣冠楚楚,看上去是完美的花花公子。」她性急、浮誇、在傳播激進政治思想時直言不諱,外表上絕對具有男子氣概,穿著男裝是男女平等的外在象徵。沃克煞費苦心地追查到兩人分手的原因,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沙恩甚至以她體弱多病的愛人為原型寫了一部刻薄的小說,但值得記住的是,在蕭邦最可怕的日子裡,她也對他給予了極大的照顧。
這是蕭邦最好的傳記——細緻入微,博學多聞。不管作曲家作為一個人有什麼缺點,他的音樂只會變得更加動人。正如詩人海因裡希海涅,蕭邦出生十幾年前倖存下來他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曾經說過:「當他玩時,我忘記所有其他樂器的大師,或單純的技巧,和陷入甜蜜深淵的音樂,他的憂鬱的狂喜細膩深刻的作品。蕭邦是一位偉大而親切的聲音甜美的詩人,他應該與莫扎特、貝多芬或羅西尼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