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波蘭遭到俄國、奧地利。普魯士三次野蠻瓜分,蕭邦少年時期是處在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代。1830年,反抗沙俄的華沙起義失敗,因此,蕭邦的音樂創作與19世紀上半葉巴蘭特定的歷史社會境況和社會心理有著深刻的聯繫,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色彩。
佛列德裡克 . 蕭邦 (Fryder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音樂詩人。1810年3月1日在波蘭華沙附近的採拉佐拉莫拉村,幼年的蕭邦顯示出了很高的音樂才能,他尤其對鋼琴產生了非同尋常的迷戀。蕭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就已經開始能夠登臺進行表演了,8歲時在公開的慈善音樂會上演奏吉路維茨的鋼琴協奏曲引起了聽眾的轟動,從此被譽為少年鋼琴演奏家。蕭邦的創作才能顯露得也很早,他在7歲時就創作了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12歲時,他開始跟隨作曲家艾爾斯那學習作曲。
1826年,蕭邦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829年畢業時在維也納舉辦了獨奏音樂會,發表了4首鋼琴曲練習曲和2首鋼琴協奏曲,並繼續舉行音樂會。一系列音樂會的成功使蕭邦對自己的音樂前途充滿了信心,他決定出國深造。當時的華沙局勢已日益緊張,蕭邦知道在這種局勢下離開,很可能意味著永遠背井離鄉,流亡國外,為此他的內心十分痛楚。為了更高的藝術理想,1830年11月,蕭邦攜帶了一杯珍貴的祖國的泥土,離開了華沙,去了維也納。他在維也納也結識了車爾尼等作曲家。蕭邦在維也納聽聞華沙發起了反對沙俄的起義消息後,大受鼓舞,創作了《b小調諧謔曲》:1831年7月,蕭邦在去巴黎的路途中,獲悉起義受到鎮壓,他的內心受到強烈震撼,陷入極大的悲憤和痛苦之中,滿懷激憤地寫下了《c小調(革命)練習曲》和《d小調的前奏曲》。在華沙淪陷後的第三天,蕭邦來到了巴黎,主要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在這裡度過了他的後半生,蕭邦很快在巴黎成名,所有的沙龍都歡迎他。與此同時,他還和當時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畫家、音樂家有著密切的交往,包括詩人海涅、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
1836年,經李斯特介紹,蕭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 . 桑,兩人相愛並同居了10年。這段時間蕭邦生活安定,精神愉悅,是他創作的高峰期。1846年,蕭邦和喬治 . 桑分手,標誌著他生活和創作的最後一個階段的開始。1848年,他在巴黎舉行了最後一場音樂會,之後應邀英國訪問,由於身體狀況欠佳,回到巴黎後,於1849年病逝,朋友們遵照他的遺囑,將蕭邦的心臟運回波蘭。現在蕭邦的心臟陳列在華沙的聖十字教堂裡。
蕭邦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的音樂具有濃鬱的波蘭民族風格。
作品賞析
蕭邦《夜曲》
蕭邦創作了最具浪漫氣質的夜曲和圓舞曲,在夜曲中出神入化地表達特有的內涵,伴隨著大量裝飾音的抒情旋侓,和聲語言富有明暗色彩變化,織體精雕細琢,展現了蕭邦式的悠長,典雅和精緻。現向大家推薦一首蕭邦的《降E大調夜曲》抒情婉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