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蕭邦

2020-12-22 中國文明網

  

瓦金基公園中的蕭邦雕像。彭程攝

 

  初夏的華沙皇家瓦金基公園,古樹蓊鬱,綠草如茵,空氣芬芳。在湖邊林蔭道上漫步,一位年輕美麗的母親,推著童車迎面走來。車裡仰躺著的孩子活潑可愛,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穿著連身的寶寶服,前襟印有蕭邦頭像。頭像下面還有一句波蘭文,陪同遊覽的翻譯說,這是十九世紀波蘭浪漫派詩人諾爾維德評價蕭邦的名言:「生於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於世界。」

  感受到我們欣賞她的寶貝時的讚許的目光,年輕媽媽的微笑中,充滿了掩飾不住的喜悅和驕傲。她彎下腰,輕柔地將孩子扶起來,我們看到背面的衣服上印了幾行音符,得知正是一段蕭邦的瑪祖卡舞曲的旋律。

  2010年是波蘭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200周年誕辰,波蘭政府宣布該年為「蕭邦年」。這一年中,凡是在華沙出生的嬰兒,都將得到由華沙市長贈送的一份特別禮物:一套寶寶連身衣。

  從這一個細微之處,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蕭邦的巨大影響。

  在華沙,蕭邦的氣息流蕩瀰漫,無所不在,時時處處將我們包圍、裹挾,一如這個季節溫暖的空氣一樣。

  整個「蕭邦年」中,將通過在世界各國舉辦2400多場音樂會、電影、展覽等演出和慶祝活動,讓波蘭和全世界的人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我們一行五位中國記者,就是應以波蘭最偉大的詩人的名字命名的亞當·密支凱維奇學院的邀請,來實地感受這一盛況的。

  從機場一出來,我們就留意到不少計程車車身上,都塗上了蕭邦的頭像和名字。車子進入華沙市內,兩旁的建築物上,張貼廣告的圓形柱子上,不時可以看到有關蕭邦音樂會的宣傳品——雖然不懂波蘭文,但蕭邦的畫像說明了一切。這初始的目擊,一下子就把我們引入了一種充滿期待的情境。

  當晚入住Sofitel Victoria warsar賓館,位於華沙市中心,面對著以被譽為波蘭「國父」的畢蘇斯基元帥命名的畢蘇斯基廣場。廣場臨近薩克森公園的一側,是波蘭無名烈士墓。第二天一早,我去廣場散步,看過守護烈士墓的波蘭士兵換崗,向廣場和公園交接處的樹林走去,這時我留意到路邊有一條黑色大理石的長凳,光滑的平面上,左側約三分之一位置鐫刻著波蘭文字,其他地方是樹枝形的示意圖,標註著多個地點。上面有一個小小的金屬按鈕,我好奇地按了一下,立刻就響起了一段悠揚悅耳的蕭邦鋼琴曲片斷。

  後來我才了解到,這是蕭邦年專門推出的「蕭邦音樂座椅」,自年初起,被分別安裝在15個與蕭邦當年在華沙生活有關的地方。它實際上是一個多媒體設施,可以通過它了解華沙的歷史遺蹟,以及與蕭邦青年時代有關的故事。同行的一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去過上海世博會,他說在波蘭館也看到了這樣的座椅。

  相比這個雖然不惹人注意、但獨具匠心的安排,其他的活動就醒目得多,也熱鬧得多了。

  當然,最普遍的方式,是直接聆聽蕭邦的音樂。在華沙,整整一年中,據說幾乎每天都舉辦各種形式的蕭邦音樂演出,既在美輪美奐的國家音樂廳中,也在並不起眼的街頭公園裡。一些俱樂部、音樂室、音樂沙龍以及小型劇場等,也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蕭邦小型音樂會。短短的幾日,在主人的安排下,我們分別聆聽了幾場音樂會,有交響樂、室內樂、歌曲演唱、露天音樂會,從那些飽含激情的演奏和演唱中,從聚精會神的聆聽和一波波熱烈的掌聲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波蘭民眾的音樂素養和對蕭邦的無比熱愛。

  第二大類內容,是形形色色的展覽,通過實物陳列等方式,營造出生動的現場感,讓參觀者充分感受蕭邦輝煌的藝術人生。在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士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花費2000萬歐元整修一新的蕭邦博物館。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古老建築,擁有全球最豐富的蕭邦紀念藏品,展示蕭邦去世前使用過的鋼琴、樂譜以及寫給友人的信件等,共約450件展品。更令人難忘的,是它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手段,調動起參觀者的視覺、觸覺、聽覺,感受蕭邦的一生和他的音樂。每個遊客都會領到一張磁卡,用它可以開啟館內的諸多互動設施,如閱讀電子書、聆聽蕭邦音樂和故事等。設計者還把背景聲音融入其中,參觀者能聽到蕭邦的笑聲,聽到他用波蘭語、法語的談話,還能聽到他放下咖啡杯時瓷器輕碰桌面的聲音,以及窗外巴黎街頭小商販的叫賣聲,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恍惚感。

  幾天的旅程,行色匆匆,只能是走馬觀花,但儘管如此,目接神交之下,那些曾經鐫刻下蕭邦足跡的地方,也仍然仿佛一幅幅彩色版畫,深深印在記憶中——

  瓦金基公園中的蕭邦雕像。蕭邦斜倚在一株柳樹下,凝神遠眺,姿態充滿飛揚的動感。雕像旁是一個露天音樂平臺。自1959年以來,每年5月至9月下旬的每個周日,這裡都舉辦蕭邦音樂會。美妙的音符在公園的綠樹、鮮花和湖水之間跳躍、蕩漾,也播撒進一代代華沙市民的心間;

  克拉科夫郊區大街上的聖十字教堂。蕭邦臨終前叮囑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安葬,教堂有幸成為了他的靈魂的憩園。一個瓷甕中,盛放了音樂家高貴的心,砌進了教堂主過道左邊第二個支柱內。支柱的外牆上,鑲嵌著白色大理石的蕭邦浮雕紀念碑。一生漂泊的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可以時刻感知祖國的呼吸和脈搏了。

  距華沙50多公裡的蕭邦故居熱拉佐瓦·沃拉村。這裡庭院廣闊,綠樹如蓋,芳草如茵。今年元旦,也正是在此地宣布了蕭邦年的啟動。蕭邦在這裡誕生並度過了生命最初的幾個月時光。少年蕭邦也經常在假期隨家人自華沙回到這裡,並在院子裡彈奏鋼琴。我們坐在蕭邦誕生的房間外,聆聽從敞開的窗子裡飄出的由年輕藝術家彈奏的蕭邦音樂鋼琴曲,一種親炙大師的奇異感受油然而生;

  從故居出發,一路經由點綴著豔麗鮮花的碧綠麥田,我們來到幾公裡外布洛霍夫村的聖羅克和聖約翰浸禮教堂。蕭邦正是在這裡受洗的。在綠樹和池塘的映襯下,這座見證了偉大生命誕生的哥德式風格的紅磚教堂,靜穆而莊嚴地佇立著。藍天白雲之下,澄澈透明的空氣中,仿佛有曼妙的音符在飄揚跳蕩。

  好幾次,我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蕭邦是波蘭的國家名片。

  在這個到處飄蕩著蕭邦音樂旋律的國度,這樣的比喻,堪稱形象、傳神而貼切。

  無論是凝視他留在世間的唯一一張照片,還是讀同時代人對他的回憶和描述,蕭邦都給人一種細膩、感傷、憂鬱的印象。但外表柔弱的他,心靈中卻燃燒著一團熾烈的火焰。他的一生,正值波蘭被沙皇俄國奴役的年代,但波蘭人民從未屈服,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抗爭。愛國主義激情也貫穿了蕭邦的一生,雖然長期寓居巴黎,他時刻牽掛著祖國解放的事業,以音樂為武器,創作了一批充滿戰鬥激情的前奏曲,並多次舉辦慈善音樂會資助流亡的波蘭僑民。他為鋼琴而生,更是為波蘭而生。作曲家舒曼如是評價:蕭邦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談到蕭邦音樂,不能不提及其中濃鬱的波蘭色彩。作為偉大藝術家,蕭邦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愛,對異族統治者的仇恨。這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反抗。他用具有鮮明的波蘭民族風格的音樂,刻畫波蘭民族的靈魂,抒發他們的喜怒哀樂,描繪他們的希望和夢想。他汲取了民間舞蹈的體裁、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並加入了個人天才的創造和精心加工,使之進入了一種化境。蕭邦一生中寫下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年),最後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這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詮釋,表明了他的一生是一位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民、波蘭大地息息相連的一生。

  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揭示了語言對民族生存的重要意義。而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以音符、旋律為表達形式的語言,更容易引起共鳴和感動。當它涉及到表現一個民族特有的情感、心靈和記憶時,往往比具體明晰的語言和文字更為有效、深刻、恆久。當音樂聲在天地間自由地飄蕩迴響,一切建立在暴力和奴役之上的強權,也只能徒嘆奈何——誰能夠禁止空氣的流動、風的吹拂?

  蕭邦音樂,也再次印證了一個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觀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置身一系列紀念活動的現場,你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全球的無數音樂愛好者的心靈,正在為蕭邦而跳動,正在同蕭邦音樂的旋律應答唱和。

  蕭邦200周年慶典委員會主席瓦爾德馬爾·東布羅夫斯基先生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他介紹了「蕭邦年」中波蘭推廣蕭邦的一系列安排,也介紹了全球範圍內紀念蕭邦的眾多活動。「從阿布達比,到加勒比海,熱愛蕭邦的人無以計數。」這位身高兩米多的前波蘭文化與遺產部部長,語調中充滿了自豪。

  這種盛況揭示了蕭邦魅力的另外一面——豐富的世界性。這也是一切大師巨匠的共同之處。

  在出色地傳遞波蘭民族的心聲之外,蕭邦更是全人類情感的傾訴者。他的作品囊括了波羅乃茲、瑪祖卡、諧謔曲、圓舞曲、夜曲、即興幻想曲、敘事曲、離別曲、奏鳴曲和協奏曲等不同類別的鋼琴曲,可謂林林總總。而其旋律所表現出的情感幅度,更是十分寬廣,從淡淡的愁緒,到熾熱的情懷,從抒情詩的單純,到戲劇式的宏偉,從夢幻似的低回宛轉,到讚歌般的意氣風發,應有盡有。愛和憐憫,哀怨和悵惘,沉思和祈盼,靈魂的律動有著不同的波長,都被這位敏感細膩的「鋼琴詩人」準確地捕捉,並在黑白琴鍵上轉譯為一種沒有任何阻隔的語言,純淨、柔和、優美,仿佛潺潺清泉,流入每一位聽眾的心田。

  只有真正的大師巨匠,才可能擁有這樣的豐富、深厚和博大。從這個意義上講,蕭邦音樂仿佛一片廣闊的海洋,心靈在其間遊弋,俯仰浮沉之中,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一種共鳴,一份慰藉。

  中國與波蘭相距遙遠,但在眾多熱愛西方音樂的中國心靈中,蕭邦卻始終佔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蕭邦音樂中濃鬱的波蘭民族情愫,以及強烈的抵抗外侮的意識,天然地讓民族歷史文化悠久、也曾經遭受異族奴役的中國人感到親近,最容易產生心靈的呼應。我想,能夠理解《黃河大合唱》中的悲憤和沉鬱的中國聽眾,也同樣能夠理解16首波羅乃茲舞曲的活潑和熱烈――儘管旋律風格迥異,但同樣是從祖國母親土地上產生的聲音,挾帶了那一片土地上的陽光和風聲,同樣傾注了兒女們的一腔深情。

  蕭邦音樂中的情調氣質,也和中國藝術精神有著絲絲縷縷的關聯。這一點,一再為人們談論。我清楚地記得,近三十年前讀大學時,一冊《傅雷家書》曾經令成千上萬的學子著迷。在寫給赴波蘭學習鋼琴演奏的兒子傅聰的信中,父子二人談論最多的就是蕭邦,許多章節都涉及到對蕭邦音樂內在精神的理解。優雅,寧靜,含蓄,纏綿,輕愁如織,惆悵似水,豈不正是無數唐詩宋詞中反覆渲染的情緒?豈不正是中國古典美學所推崇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至高境界?正是由於作品蘊涵了這種濃鬱的詩意,蕭邦被譽為「鋼琴詩人」。

  傅聰的藝術生涯就是在華沙起步的。1955年傅聰應邀參加第五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以精湛的技巧榮獲第三名,以及「最佳瑪祖卡演奏獎」,從此作為華人音樂家揚名國際樂壇,並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有波蘭性格的中國人」、「中國籍的波蘭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83歲那年,偶然從電臺裡聽到傅聰演奏的蕭邦音樂,激動不已,當即寫了一封公開信,到處散發,稱讚傅聰是「真正的蕭邦」、「當年華沙和巴黎的蕭邦」。

  蕭邦音樂的內涵和魅力,在其後半個多世紀中,也被一代代中國音樂家準確理解並生動演繹。

  在華沙幾日,我數次感受到東道主對中國鋼琴家郎朗和李雲迪發自內心的讚美。被波蘭媒體稱為「長著中國眼睛的蕭邦」的郎朗,受邀在1月7日的華沙國家音樂廳「蕭邦年」開幕式音樂會上演奏。波蘭文化部部長感嘆:「郎朗對蕭邦作品的理解,甚至比波蘭人對蕭邦作品的理解還要深刻!」李雲迪是2000年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金獎得主,今年3月1日在華沙國家大劇院舉行的全球矚目的紀念蕭邦誕辰音樂會上,他擔綱前半場的演奏,休息時,波蘭總統夫人走到後臺,久久握著他的手,連連稱讚「你的蕭邦太完美了!」。

  世界上知名的以色列鋼琴大師、培養出了李雲迪和另一位優秀華人女鋼琴家陳薩的阿里·瓦迪,曾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人與蕭邦天生親近,中國人是最熱愛和最適合彈奏蕭邦音樂的民族之一。」

  在數千公裡之外,在另一片廣袤的東方土地上,中國人也懷著對蕭邦的深刻理解、熱愛和敬重,以一系列的演出,紀念這位藝術大師。2009年12月7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了「紀念蕭邦誕辰200周年」音樂會,郎朗彈奏的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大波蘭舞曲,贏得滿場經久不息的掌聲。他的演奏,開啟了國家大劇院「蕭邦年」的大幕,這一年中,國家大劇院將邀請14位鋼琴家舉辦紀念蕭邦的獨奏音樂會。這也是全球第一場紀念蕭邦200周年誕辰的音樂會。自此,全中國紀念蕭邦的音樂會將此起彼伏,初步統計將不下200場。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除了波蘭之外紀念蕭邦最隆重的國家。

  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的中國,也在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人類一切的優秀文化成果,並給予廣泛傳播和發揚——在華夏大地上,如同清澈的泉水一樣淙淙流淌的蕭邦音樂,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蕭邦故居紀念館裡的旅遊紀念品,琳琅滿目。我挑選再三,最後買了一盒當地產的巧克力,因為盛放巧克力的盒子十分奇特——它被做成了鋼琴盒蓋的形狀。盒蓋的底色是黑色,最下面的圖案是黑白交錯的琴鍵,再上面,大片黑色的中間,映襯出蕭邦的白色頭像側影。打開盒蓋,十多顆橢圓體的棕色巧克力被鑲嵌在一個個凹槽裡,每一顆的正中位置,都用奶油描畫出一個白色的蕭邦頭像。

  我覺得不妨將這看作一個隱喻:蕭邦音樂正仿佛是一份豐美的精神食糧。

  她將滋養一代代的波蘭人——不但如此,也將滋養屬於其他民族、國家的一切愛好藝術的人們。藝術是超越種族和國界、時間和空間的,蕭邦屬于波蘭,蕭邦更屬於全世界。蕭邦音樂的動人旋律,仿佛一縷縷無形的絲線,將身處地球的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心靈連綴在了一起,共同品味生命中的愛、美麗和哀愁。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說過:生命短暫,藝術永恆。蕭邦不會老去,在藝術的天穹中,他是一顆永恆的星辰,將柔和溫暖的光輝,灑向一代代人們的心靈。200年誕辰紀念活動,只是對他的一次集體的深情凝眸、緬懷和致敬,仿佛樂章演奏中的一個華彩樂句。

  眺望遙遠未來的蕭邦誕辰紀念日,300年,500年……相信只要人類存在,音樂不死,這樣的一幕就將反覆地出現。 (彭 程)

相關焦點

  • 鋼琴家:蕭邦的音樂生涯
    波蘭浪漫詩人CYPRIAN KAMIL NORWID在1849年10月18日發表的蕭邦布告中第一句這樣寫道。對於這樣的評價,特別是最後部分,只有在今天蕭邦音樂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廣大興趣才真正讓我們意識到是多麼的貼切。我們不僅為那些傑出的鋼琴家曲目中的蕭邦作品而高興,更讓我們高興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蕭邦音樂的廣大詮釋者。
  • 蕭邦及其作品賞析
    普魯士三次野蠻瓜分,蕭邦少年時期是處在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代。1830年,反抗沙俄的華沙起義失敗,因此,蕭邦的音樂創作與19世紀上半葉巴蘭特定的歷史社會境況和社會心理有著深刻的聯繫,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色彩。佛列德裡克 . 蕭邦 (Fryder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音樂詩人。
  • 蕭邦夜曲欣賞指南
    蕭邦夜曲欣賞指南    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F.F.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蕭邦1810年3月1日生於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
  • 李雲迪:走過「蕭邦」 迎來「慈善」
    這一年是蕭邦誕辰200周年,也是李雲迪榮獲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後的第十個年頭。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演奏臻於完美」的李雲迪先後舉辦了90場獨奏會。從倫敦、紐約到日本三得利,國內從5月15日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始一直到12月27日上海大劇院拉上帷幕,李雲迪走過了包括大連、青島、武漢、廣州、重慶、杭州等十幾個城市,可謂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蕭邦熱潮。
  • 蕭邦《夜曲》全集, 收藏了慢慢品味
    鋼琴之王李斯特曾評價:蕭邦在所有《夜曲》所賦予的出類拔萃的靈感與形式,是我們永遠無法超越或與之並駕齊驅的。今天分享蕭邦《夜曲》全套21首鋼琴曲的音頻和幾位名家演奏的視頻:蕭邦《夜曲》 毛裡奇奧·波裡尼(Maurizio Pollini 142--
  • 蕭邦,音樂是他愛的深沉表達
    臨終時的蕭邦波蘭的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根柱子裡,安放著蕭邦的心臟。如他生前所願:我終於回來了。而柱子上刻有一段墓志銘:「你最珍視的東西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1849年10月16日的下午,蕭邦躺在床上,身體幾乎不能動彈,臉上露出無比痛苦的表情。
  • 高分教室 |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拿破崙、蕭邦
    蕭邦的激情是成熟的、自製的,總是暗含著一句合適的格言警句,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都編織進康乃馨與晚香玉的花飾,但一個沉重的戲劇性主題永遠蘊藏在那裝飾性的花叢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蕭邦索性把美麗的花環拋在一邊,他的曲風變得更為厲害,更具哥德式風格,他把巴赫當做自己最敬仰的神,並且用奇妙的和音唱出了一個靈魂的歷史。
  • 蕭邦:琴聲裡的情懷和夢想
    從近期在華沙眾多沙龍舉行的蕭邦演奏會,到將在盛夏舉辦的蕭邦音樂季,再到舉世矚目的、每五年一屆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紀念蕭邦誕辰將是今年波蘭文化界和全球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盛事。——蕭邦書信 1810年3月1日,蕭邦出生在華沙西北50多公裡處的小鎮熱拉佐瓦沃拉,隨後舉家遷至華沙。華沙是蕭邦永遠的伊甸園,他在那裡度過了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 蕭邦《夜曲》全集,收藏了慢慢品味
    蕭邦《The Nocturnes夜曲》意境深邃、充滿浪漫與夢幻是寫滿夜空的浪漫詩曲「鋼琴詩人」蕭邦(Chopin 1810-1849)一生所創作的21首鋼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鋼琴之王李斯特曾評價:蕭邦在所有《夜曲》所賦予的出類拔萃的靈感與形式,是我們永遠無法超越或與之並駕齊驅的。
  • 吳牧野:彈奏一場原汁原味的浪漫蕭邦
    著名鋼琴家李斯特曾這樣評價摯友蕭邦:「他有火山般的熱情、無邊無際的想像,身體卻又十分虛弱,他就是這樣的矛盾體,內心和軀殼的差別如此之大。」2020年8月9日晚,國際著名鋼琴藝術家吳牧野的「蕭邦圓舞曲全集」世界巡演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盛大重啟。
  • 《傅聰:蕭邦夜曲》
    19世紀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波蘭音樂家蕭邦,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蕭邦音樂中的夢幻感是意境濃密、萬般迷人的。而最能讓我們陶醉於這詩一般夢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蕭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兩首是沒有編號的。中國最偉大的鋼琴家傅聰演繹蕭邦的夜曲,實際上是用蕭邦的樂曲在鋼琴上訴說著自己,或者是在和蕭邦訴說著彼此。傅家的人格養成,更讓傅聰博學多聞,視野不只局限於音樂領域。
  • 波蘭音樂家蕭邦:生於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於世界
    「波蘭,我的祖國,無論我在何方,你永遠在我的心裡。」波蘭的街上人們含淚揮手,他們都來送別這男人的……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為何離開祖國?蕭邦的父親建議蕭邦暫時離開波蘭,先呆在國外避避風頭。很多朋友也勸蕭邦儘快離開波蘭,保存自己,等待黎明。在無可奈何之下,蕭邦萬分不舍地離開了祖國,去了法國巴黎。蕭邦在臨走前,帶走了一把泥土,這是波蘭的泥土。
  • 蕭邦《夜曲》
    【波利尼演奏全集】【阿勞演奏全集】【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演奏全集】「夜曲」的語緣系從拉丁語NOX演變,在羅馬時代,有「夜神」之意。夜曲與向情人表達愛慕的小夜曲不同,多為作曲家在夜深人靜時用音樂寫下的內心獨白。在蕭邦的鋼琴作品中,《夜曲》是最浪漫而悽美的,也是最能貼近蕭邦孤寂浪漫的內心世界的代表作品之一。《蕭邦夜曲全集》共21首作品,曲曲醉人,篇篇精彩。
  • 皮蕾斯《蕭邦夜曲全集》| 眾多蕭邦夜曲名版中,唯一由女性演繹的版本
    「鋼琴詩人」蕭邦(Chopin 1810-1849)一生所創作的21首鋼琴《夜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其浪漫的旋律、憂鬱的氣質與獨特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 蕭邦夜曲賞析
    蕭邦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時期波蘭的「鋼琴詩人 」,他 的作品體裁多樣 、感情樸實、手法簡練 ,而夜曲是蕭邦創作中最 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
  • 在波蘭遇見蕭邦 那一場夏日驕陽下的蕭邦盛宴
    蕭邦夏季露天音樂會即將開場。一潭水池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蕭邦紀念雕像。雕塑用深褐色裝飾銅鑄成,高5米,重16噸。蕭邦坐在垂柳下,眉頭微蹙,兩眼輕合,雙唇緊閉,似乎在細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他的頭髮和鬥篷隨風飄動,右手懸在空中,又仿佛是在琴鍵上尋找心中的旋律。遠遠看去,整座雕像又好像一架巨大的豎琴。
  • 跟蕭邦學鋼琴是怎樣一種體驗
    蕭邦是天生的老師,表達與構思,雙手的姿勢,與琴鍵的觸碰,踏板的運用,這些全部難逃他敏銳的視聽,因為他對所有細節都給予最犀利的關注。蕭邦全神貫注於他的教學工作,課堂上他就僅僅是一位老師,除了老師別無其他身份,根據瑪麗亞·馮·哈德的說法。蕭邦建議學生認真照譜練習,不要按著回憶彈,他會在置於琴架的譜子上標記出重點、注意項。
  • 蕭邦主要的鋼琴作品
    蕭邦的鋼琴作品涉及體裁十分廣泛。蕭邦創作了許多練習曲、前奏曲、夜曲、圓舞曲、諧謔曲、敘事曲、瑪祖卡舞曲、波羅乃茲舞曲、奏鳴曲等作品。瑪祖卡是蕭邦創作中最具波蘭民間鄉土氣息的體裁,蕭邦的瑪祖卡大體源於三種性格的波蘭鄉村舞曲。蕭邦的敘事曲源自歷史久遠的敘事詩,蕭邦共創作了4首敘事曲,每首作品的篇幅非常宏大,主題材料之間都有強烈的音樂對比和矛盾衝突。因此,他採用了相當複雜的邊緣曲式結構,這也充分體現了他駕馭大型鋼琴作品的創作能力。
  • 沒去過波蘭華沙的蕭邦博物館?那你不算認識蕭邦
    「你可以不認識總統是誰,但你必須認識蕭邦。 」蕭邦已經成為了波蘭的名片,二者融為一體。要追隨他的足跡,靜心聽他的樂曲,蕭邦博物館Chopin Museum是一定要去的!必去理由1歐洲最高水準的個人傳記類博物館之一2收集了最豐富的蕭邦有關資料3以現代化多媒體方式呈現,有交互性42020年10月,將舉行每5年一次的——蕭邦國際鋼琴演奏會
  • 蕭邦作品的真正詮釋
    蕭邦作品的真正詮釋 2010年,全球掀起舉辦紀念蕭邦誕辰200周年活動的熱潮,媒體稱為「蕭邦年」「最卓越、最真實的蕭邦」傅聰早於上世紀60年代就被《時代》雜誌譽為「中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1955年傅聰應邀參加第五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榮獲第三名,因而聲名大噪。之後的55年,他一直以卓越的藝術表現而在國際享有極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