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像 吳楓
「第二十八章,終止中的重屬和弦;第二十九章,結構內的重屬和弦;第三十章,重屬和弦中的變音……」著名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斯波索賓的《和聲學教程》,是一本對於所有學習音樂的朋友均有幫助的專業性書籍,適合作曲和指揮專業的人學習。在上世紀50、60年代,這本書非常難得。為了自學作曲,少年時期的敖昌群從同學處借來此書,小心翼翼地手寫謄抄,從目錄、章節內容、樂譜繪製到習題內容,都工工整整。
敖昌群
50多年過去了,這本《和聲學教程》手抄本被敖昌群精心保存了下來,上面的字跡清晰工整,書頁上不見一絲褶皺。和這本手抄本一起被敖昌群珍藏的,還有俄羅斯民族樂派著名作曲家李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管弦樂配器法教程(上冊)》。這兩本書,陪著敖昌群在甘孜州走過了八年時光,對他的作曲創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敖昌群
敖昌群手抄版《和聲學教程》
敖昌群手抄版《和聲學教程》
「1970年,我們班一部分人被分配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我和張莉娟一道乘著卡車到了甘孜州的康定。在那兒,我們先是下鄉勞動,加入甘孜軍分區宣傳隊到修建貢嘎機場的部隊慰問演出,唱歌、跳舞、說快板、對口詞等,生活豐富多彩。」折多山下,海拔2800公尺的康定,美麗而又偏僻,當時的艱難困苦是難以想像的,食品、物資、燃料都極度短缺,最不缺的就是歌舞,這裡的人們天生就能歌善舞,敖昌群與當地演員一起參加演出,他們到過最遠的地方是甘孜州巴塘縣的竹巴龍村,位於川藏交界處。
敖昌群
跟隨部隊慰問演出結束後,敖昌群和張莉娟一起被分配到甘孜州歌舞團(原為甘孜州文工團)。在高原,他與張莉娟慢慢從同學、同事、朋友過渡到戀人關係。他的作曲創作也進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階段。「這八年,是我通過自學進入創作的階段。」那時候,歌舞團裡有一些創作力量,但年輕人不多。敖昌群就根據團裡的要求,從配器開始為樂隊寫一些曲子,「為樂隊配器、寫舞蹈音樂,逐漸過渡到真正的音樂創作,完全是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的學習。」
敖昌群在康定 (1970年)
敖昌群與妻子張莉娟
為了創作,敖昌群把《管弦樂配器法教程(上冊)》和《和聲學教程》手抄本翻了無數遍。「從這裡面學習創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回憶自己在甘孜州的八年生活,敖昌群坦言:「非常艱苦,那時候物資匱乏,但精神生活充實,對生活非常熱愛,對未來充滿希望,交給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去完成。」
在彈鋼琴、拉手風琴、唱歌、演話劇,在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中跑場的過程中,敖昌群接觸了大量的藏族民族民間音樂。「當時,康定經常舉辦全甘孜州的文藝調研,我們也有很多時候到各個地方去慰問演出,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到藏族音樂的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弦子、踢踏、鍋莊、山歌、熱巴等舞蹈和音樂。在巴塘農村收集民歌體驗生活的那幾個月,白天下地勞動,晚上聽當地人唱歌、跳弦子舞直到深夜。」這八年,敖昌群在創作上無師自通。康藏高原淳樸熱烈的音樂,也在敖昌群心中生根發芽,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