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編劇鄒靜之:像我這種用原子筆寫作的人狀態很尷尬
鄒靜之。 李萌 攝
鄒靜之(左一)。 李萌 攝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李萌)今日,第二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之「萬達杯」第二屆青年劇本與創意大賽頒獎禮在北京舉辦。知名編劇鄒靜之、汪海林等出席。談及參賽劇本內容,鄒靜之坦言,創作過程中「創意」二字特別珍貴。
鼓勵落選作者:有時人會有不同的見解
肯定獲獎作品的同時,鄒靜之直言想和未獲獎的同學聊一聊,「50個初選,只有10個得獎,這些作品當然是好的,但那40個也有非常好的。有一句話叫『文無定法』,只是有時人會有不同的見解(而已)」。
此外,他更將義大利歌劇作家吉亞卡摩 普契尼的經歷作為案例鼓勵落選作者,「最近看了特別老的一部電影《普契尼》,他年輕時在米蘭讀音樂學院,很多人都認為他一定會在比賽中得獎,但他沒有得獎,可是有出版商找到了他,在他特別困難時出版他的劇本並投資、排演。當時得獎的人後來默默無聞,而這個沒有得獎的人卻寫了那麼多歌劇,《圖蘭朵》、《波西米亞人》等都是全世界至今演出最多的歌劇」。
談行業現狀:評判標準從眾化
談及編劇行業目前現狀,鄒靜之坦言「很悲催」,「有人說編劇門檻低,因為有了網絡後,很多行業的評判標準開始從眾了,不再是精英來評判了。像我這種用原子筆寫作的人狀態就很尷尬,用你們的話講,叫『很悲催』。原來三年過氣,現在三個月就過氣,新人分分鐘出頭」。對於行業發展及格局的迅速改變,鄒靜之坦言很困惑,「文學藝術價值標準的改變,包括票房等因素的加入,讓我們這一代人有了很多困惑。但與韓國電影比較,《7號房間的禮物》是他們影史上票房第一的電影,他們就不會像我們一樣,『撕個鬼子』就能得第一,因為他們文學藝術的標準變化不快」。
而對於年輕編劇,鄒靜之則透露,通過這次看劇本發現,年輕人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上沒有自己這一輩人『敢想』,「都是四平八穩,但也算是可喜的一點,(畢竟)大的東西沒有變,但同時還是想說,創作時一定要有飛揚的精神,你們的未來要靠你們自己」。
獲獎名單:
一等獎:
盧文瑩《梅雨時節》
韓帥《漢方小說》
二等獎:
楊筱珺《必嘉街七號》
展藝桓《奔跑的兄弟》
劉小奇《無可替代》
三等獎:
張新諦《新手編劇》
李嘯洋《槐安國 巫鹹國》
劉越《幻痛》
李微雨《離開2500》
張紫薇《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