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硬體工程師感悟:做了10多年研發後才真正懂得師父的話

2020-12-20 電子工程專輯

十年硬體時光,如白駒過隙,記憶中那個青澀而倔強的少年迎著風雨一路走來,眼角多了幾絲皺紋,雙鬢添了幾絲華發,胸中唯有「堅持」二字,致敬無悔青春。


25歲那年,大學畢業的我加入了一家華為合資的公司。五·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我來公司報到,領導安排一位資深的單板工程師做我師父。師父沒跟我講具體的業務,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話:「做單板工程師,特別是我們搞硬體的,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要經得起失敗,耐得住寂寞,一步一步走紮實。」年輕氣盛的我,除了口頭「嗯嗯」地應付著,心裡卻不服氣:我的字典裡就沒有「失敗」這個詞。


一周後,我接到了第一項工作,將一塊已經完成的單板做一次改板,原因是這塊單板的時鐘方案有問題。這麼快就有活幹了?第一次就是做一塊自己的單板?我高興壞了,但接下來開始犯難,憑藉我在學校做過的那點單板,以及對時鐘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時鐘會出啥問題。沒辦法,拼命學唄。我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除了自學,遇到不懂的就不斷請教,很快就弄清楚了時鐘抖動、鎖相環、精度、頻偏等基礎名詞,找出了問題的根因。之後,我做的單板上電調通,一次歸檔。


很快,第二件事情來了——為一家運營商定製全系列交換機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定製BOM(物料清單)方案,涉及整機的近50種形態,上百種BOM清單。我的內心有點崩潰,但也沒什麼好辦法,扎紮實實學唄。每個BOM清單中的每一個物料,大到整機機櫃,小到一顆螺釘,我都不停地問自己:我弄清楚每個細節了嗎?所幸,最後所有的清單無任何紕漏,達到100%準確。這也讓我養成了保持至今的一個習慣,就是經常問自己:這件事情我到底明白了沒?如果哪個細節我還回答不上來,有時候還會莫名地嚇出一身冷汗。


很快,2年過去了,期間我完成了3塊單板的設計,全部一版歸檔,我也當選部門的年度最佳新人。


新員工時期的順風順水,讓我開始有些飄飄然,對自己有些盲目的認知,更沒有將師父那句話放在心上。當時的我,認定自己完全可以勝任更高的工作,可以打破人生的條條框框,交換機硬體相關的設計我都一清二楚了,已經沒什麼挑戰了,於是我選擇了離職,希望找一個更具挑戰的平臺去進一步發掘自己的潛力。


我去了一家小公司擔任硬體總負責人,希望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些設計。但說易行難,之前的我也就是一名只會把原理圖上的器件簡單拼接的「連連看」硬體工程師,對大硬體領域的知識和結構完全一知半解。而現在,沒有結構,沒有互連,更沒有熱設計和工藝,所有和硬體相關的設計都要自己一肩挑,技術上的短板一下凸顯出來。我開始反思,以前自己做得多好,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公司的大平臺,離開了平臺,又缺少個人的技術積累,如何能確保自己在硬體領域做到最好呢?


就這樣頂著壓力工作了兩年,雖然算不上成功,但至少對自己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知,硬體領域博大精深,而我資歷尚淺,想要有一番作為還需沉下心來,摒棄浮躁,穩紮穩打,提升自我。


經過慎重的考慮,我入職了當時的華賽,後來華賽併入華為,我成為華為的一員。回到大平臺的我,決定「重新做人」,一步一個腳印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在多個版本的洗禮中逐漸成長起來。


入職的第一年某一天,領導突然找我,問我:「有個緊急的項目,半年內完成一套存儲產品的交付,你願不願意做?」以往一個產品的交付需要大概一年的時間,這次只有半年,我還要身兼SE(架構設計)和硬體開發,挑戰巨大。但我想都沒想就應承下來,因為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重新做出最好的單板來證明自己。


開發過程壓力非常大,但我們5人的小團隊始終朝氣沖天,所有人都非常期待能交付出一套精品。當時碰到最棘手的事是硬體EMC(電磁兼容)問題,我們第一次做EMCRE(輻射騷擾測試),輻射量超出設計標準10%,完全沒想到結果這麼嚴重。以前其他單板的設計也用過這顆晶片,知道該晶片的輻射量有些偏大,因此在單板和結構設計上已經做了屏蔽優化,但實際測試後發現晶片的輻射能量完全超出我們預期。這個測試如果不通過,我們的產品是無法上市銷售的。


我們和EMC工程師泡在實驗室一個多月,一直在尋找破解的方法。首先想到的是「堵」,簡單來說,就是想盡辦法讓設備輻射的能量封閉在產品空間內部,減小對外的輻射。但我們反覆測試發現,產品通過結構進行輻射屏蔽的難度很大,結構縫隙其實非常難以控制,往往這邊堵住,那邊又洩漏出來。實驗的過程中,有時候第一次測試通過了,重新插拔了模塊,或者機箱做了一些搬動,再重新測試,輻射量又超標了。而且如果堵得非常嚴密,又對生產結構裝配精度要求非常高,結構專家認為這種設計生產加工難度太大,無法量產。就在我們反覆測試,百思不得其解之時,有個同事說了一句,「堵」行不通的話,那我們可不可以考慮從源頭解決?晶片的輻射大,是不是因為我們設計忽略了某些問題?


一語驚醒夢中人,之前我們都陷入在常規的思維裡,太關注一種方法,完全沒考慮晶片優化這個方向。我找到晶片廠家,了解到該晶片對電源和時鐘均比較敏感,如果能降低電源紋波並適當地優化時鐘信號質量,就有可能解決問題。通過不斷的優化和嘗試,在晶片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優化,再加上結構屏蔽作用,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有時候思維上會存在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這個時候發散思維很重要,認真了解問題並多集思廣益,才有可能找到解題之道。


2016年開始,我開始接手硬體DE的工作。在還沒完全熟悉DE工作時,一個全新的項目開始了,是下一代存儲系統的預研。回顧上一代產品在現網暴露的一個個可靠性、可維護性的問題,想想客戶的抱怨和維護兄弟的無奈,我暗暗下定決心,下一代產品一定要給大家一個交代。


項目經過多輪討論後確立了總體框架,但是剩下的方案評估進展異乎尋常的艱難。作為硬體DE的我,常常為了一個方案,陷入長時間的思考,決斷過程非常糾結。比如硬體架構,我們要在一定密度內實現,什麼密度最合理?容量性能如何配置?我和團隊反覆權衡了不下10種方案才確定。


背板設計是開發階段最大的「攔路虎」。因為背板有源器件(需供給電源的器件)的問題,生產環節和現網已經出了好幾個相關的硬體問題,儘管我們也針對性地修改了背板設計,但是治標不治本,設計團隊面臨巨大的壓力。維護人員提出訴求:新方案能不能做背板無源化設計?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拒絕的,之前幾個版本的相關人員都想做,但都沒成功,我們能成嗎?但心底又有另一個聲音提醒我,不能慫,怎麼能還未開戰就承認失敗呢?我們開始剖析背板上的有源部分電路的功能並逐步將背板上大部分有源功能移除,一開始進展很順利,可就在我以為曙光到來之前,發現背板的電子標籤功能難以移除。這也是之前幾次無源化設計的難點所在。以前電子標籤放在背板上,存在失效問題,但是誰也沒想過拿走這個電子標籤,因為明顯不符合常理嘛!我們嘗試把電子標籤放在其他部件上,都沒有成功,唯一可行性的替代方案是轉移到可拆卸的掛耳上。但如果轉移到掛耳上,以前更換背板的過程,電子標籤的存儲位置更改,勢必會帶來生產流程變化以及軟體流程的變化。


我拉通製造、裝備、驅動和硬體集體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分析了整個電子標籤加載以及現網備件更換等多個場景,經過技術反覆論證,修改了生產裝備加工流程,解決了掛耳上電子標籤應用的可靠性問題,實現了背板無源化,開啟了業界存儲無源背板的先河。


初戰告捷,我們採用的4U16刀片設計方案也得到了周邊團隊的認可,但樣機展示過程中我們又發現系統盤的維護方式不甚理想,目前主要是將系統盤安裝單板進行翻轉的方式維護下面的業務盤,配置和維護方式不靈活。怎麼改善維護方式,讓方案更具競爭力呢?我想到了免螺釘扣板方案。硬體扣板一般都是有螺釘固定的,此前並沒有免螺釘的先例,團隊很多人認為方案不可行。通過激烈的爭論,我站在客戶的角度說服了大家,我們不能總是讓客戶現場拿螺絲刀來拆裝扣板吧,為什麼不嘗試一下?


我們試了多種不同緊固件的組合和拆裝方案,扳手的設計尺寸、連接器的選型和插拔力評估、公差分析、PCB的布局等等。一次次制定嘗試新方案,又一次次地推翻重來,不同組合試了十多次,大家都有點麻木了,但是心中那份對技術的執念支撐著我們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堅持終於有了回報,採用新型卡扣和扳手的方案完美地解決扣板安裝插拔力的問題,免螺釘扣板是可行的!


一開始,我還不太敢相信,真的能行嗎?我們與結構專家反覆確認這種安裝方式,確認扳手設計和插拔力數據,結構專家都快受不了我的「嘮叨」了,只是一遍遍驗證確認沒有問題。團隊每個人都非常興奮,我也充滿了成就感。是的,我們做到了!


解決問題沒有捷徑,碰到問題多往前走一步,再堅持一下,說不定就柳暗花明了。幸運的是,我們從沒有輕言放棄,終被成功眷顧。



十幾年來,我一直在硬體開發的崗位上耕耘,沒有考慮調整發展方向,因為我總能從一個又一個難題中找到解題的樂趣,不斷收穫價值感和成就感。任總說過,決勝取決于堅如磐石的信念,信念來自專注。什麼是專注?也是在十年後的今天,我才深切領悟到師父那句話的含義,就是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經得起摔打,耐得住寂寞。


在專注和堅持中追尋夢想的燈塔,終會點亮希望之光。期待在下一個下下個十年繼續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加油!


本文來自《華為人》


相關焦點

  • 硬體工程師的發展前途是怎麼樣的?
    上網瀏覽了一些信息,大多都是對硬體開發不太滿意。硬體工程師的前輩們也都自帶勸退新人光環。無論從薪資,從工作環境,從發展前途,學硬體總會被莫名「勸退」。我自己也很害怕,我知道這是功利心的表現,但是我也擔心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前途,擔心多年後像一些前輩一樣,迫於壓力而轉行。在入門之前,就害怕多年後會「被轉行」,反思自己,能有這樣的想法,內心也有可恥之心。
  • 這年頭做硬體工程師沒前途?不存在的,那是你不懂硬體設計!
    一、硬體工作的薪資調查薪資與城市、國家地區的不同會存在較大差異,從業人員的工作經驗、與企業相關業務的契合度等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下面抽取了2019年深圳地區硬體工程師的工資做個簡單分析,深圳硬體工程師平均工資:¥ 12000/月,取自 24765 份樣本,較 2018 年,減少 6.3%。
  • 假如有一次重來的機會,你選擇做一位硬體工程師還是軟體工程師?
    ,大部分人表示軟體工資待遇比硬體要好很多,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表示不喜歡寫代碼,有人後悔當年應該聽爸爸的話去學醫!那麼如果有一次重來的機會,看到該話題的你會選擇做一位硬體工程師還是軟體工程師?為什麼呢?
  • 一位硬體工程師的面試經歷分享
    一位硬體工程師的面試經歷分享 工程師吳畏 發表於 2018-10-22 10:29:18 找工作到現在,我拿到的offer一共有6個,按時間順序是華為,36所,阿爾卡特朗訊
  • 硬體工程師普通薪資低?價值不高?
    歸功於網際網路創業潮,可以說是大部分初創公司做的都是軟體方向。只要有技術、找合伙人,招聘幾個軟體工程師就可以開發app或者做web站點,但是做硬體工作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會做的,但是做硬體開發做起步就很難,基本上做硬體設計公司都是行業壟斷的大公司。所以很多硬體工程師在做了3年、5年後,大部分都轉向做軟體方向,學習門檻低,薪資也比同期的硬體高。
  • 華為研發鴻蒙的真正目的?鴻蒙的藍圖將如何展開
    華為研發鴻蒙的真正目的? 具體來看,現在開發者可訪問華為開發者聯盟官網,申請獲取HarmonyOS 2.0手機開發者Beta版升級,而華為面向手機開發者開放完整的HarmonyOS 2.0系統能力、API(應用開發接口),以及開發工具DevEco Studio等技術裝備,幫助手機開發者更輕鬆、高效地開發新應用。 這也是華為構建鴻蒙生態的重要舉措,「做一個作業系統,技術上不難,生態才是核心。
  • 華為內部硬體開發設計流程
    在華為內部裡面,人員角色非常多。硬體的人是對產品開發階段,端到端負責的。做單板硬體工程師,可以涉獵最多的領域,同時也是工作內容最雜,接觸人最多,扯皮的最多的工種。但是也因為有人專門負責畫PCB、EMC、電源、邏輯,原本硬體工程師應該做的領域。那麼硬體工程師就武功盡廢,變成「連連線」。
  • 工作九年的硬體工程師,想對我們說些什麼?
    我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深圳,從事消費類電子的硬體研發工作,當時有一家美國晶片供應商,長期和我們公司保持合作關係,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工程師叫做Gary,滿頭白髮了,每年都到公司來做技術交流,理論功底那是沒得說,還常常和我們工程師一起焊板子,調板子。Gary說他的孫女兒和我們一樣的年紀,我們就問他,這個年紀怎麼還出來工作,他說了一句話:「I love my work!」
  • 電巢學堂為硬體工程師「充電」賦能
    今年以來,電巢學堂以每月8-10場的頻率開展了近百場的線上直播課程,與去年不同的是,線下技術研討會暫時因為新年的一場疫情按下了暫停鍵。如今,授課老師坐在深圳、北京、西安等地的網絡直播教室內授課,而學習的硬體工程師們則通過手機或者電腦自由自主的進行觀看,學習來自硬體產業界大咖們的技術、理論、實操經驗等。
  • 硬體工程師和FAE之間溝通時需要注意什麼?
    所以,FAE要做的就是要把客戶的研發工程師照顧好,除了技術,還需要儘可能的使用各種方法,讓客戶的研發工程師感到舒服,畢竟他們是要賣出產品的第一道關卡。所以FAE在和客戶對接的時候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許多FAE都從研發轉過來,喜歡埋頭做事,習慣於將事情做完後才匯報,這一點,需要調整過來,適應FAE的工作的要求。接下來是研發工程師:對於研發工程師,很簡單,要清楚FAE的角色本質還是一個技術銷售。
  • 硬體工程師如何做職業規劃?有哪些晉升學習路線?
    大家是否有過下面的經歷,或正在處於下面的情況:① 在學校的相關專業或方向的學生,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當你在實驗室做實驗,做競賽或是畢業設計的時候,你是否曾覺得硬體知識繁瑣又雜亂,很難找到全貌一窺究竟;又或者突然發現畢業後軟體的工資待遇換算成RMB要比你高2k乃至更多,你是否猶豫過還要不要堅持下去,又或是不止一次的上網查詢硬體這條路還有發展嗎
  • 華為布局AI新藥研發 招聘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
    日前,華為雲正在招聘機器學方向的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邀請醫藥研發方面的博士加盟,作為一家通訊技術公司,華為此舉被視為進軍醫藥產業的前端領域。新藥研發歷來是九死一生,據國家藥監局官網和各藥企官網發布數據的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6日,2020年大約有43個新藥在中國大陸獲批上市,外資藥廠依舊是絕對主力。
  • 老工程師揭秘華為硬體開發:超詳細文章教你成為高手(中)
    總體來說,做研發工作的,都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有思想和有想法的,特別是85後、90後的朋友,有獨立思考,有想法,有個性。所以一定要注重他們的感受。而不能只是希望他們執行。以下是某初創企業的「戰略規劃」,總而言之一句話,不討論。這種情況下,大家有什麼想法,自然全部保留,不會跟你說任何的真心話。
  • 現在做硬體工程師還有前途嗎?
    所以回到問題:硬體工程師有前途嗎?我們先假設硬體工程師沒有前途,軟體工程師有前途,搞Java的很有前途。Java面試官sowhat1412隆哥向你拋出了三個問題:1、HashMap為什麼線程不安全,如何替換?2、解釋下死鎖是什麼?3、為什麼用線程池,線程池的作用?
  • 硬體工程師的世界
    非常高興可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勵志IT小哥的人生感悟,我大學本科畢業之後選擇了投入到江湖當中磨練自己,真的非常的高興,經過多年的工作經歷之後我真的被磨練了,而且往好的方向磨練,曾經的小哥我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不是對人而是對待無論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問題,由於自己這種性格,導致我儘管努力付出但是成果很小
  • 硬體工程師 VS 軟體工程師:我學得這麼難,為什麼薪水沒你多?
    此外,現在物聯網,車聯網,智能家居的概念被炒得火熱,我相信等相關成熟的支持技術(能量採集,低功耗通信)以及統一的開發平臺一旦出現,硬體工程師的需求只會更多,雖然這些產品依舊只有那些有背景的大公司才做得動(不過因為歐美國家電子產業上的封鎖,國家也在硬體設計上砸了很多銀子,初創企業也會慢慢增加,相信國內的相關機遇也會更多)。
  • 硬體案例分析之硬體工程師的必備知識條件(內部資料透露)
    作為一名硬體工程師,他負責整個產品開發過程。因此,有必要準確把握每個時間段。 該項目將有一個項目周期。 雖然項目經理控制時間,但具體操作由硬體工程師完成。5.3硬體工程師的基本工作目標:零產品缺陷過程,設計電路,解決缺陷,並與部門溝通。 能力,主要關註解決 BUG 的能力。 R 結果,一個字——忙!5.4硬體工程師的基本素質和技能考慮到華為硬體工程師手冊的位置,它看起來不錯。 硬體工程師需要什麼樣的個性?
  • 雷軍斷言華為不懂研發,研發效率低下,但小米又做出了什麼?
    最近雷軍針對研發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雷軍的話,提煉出來有這麼幾個觀點:1、研發費用不是越多越好,蘋果研發費用比微軟和IBM都低,但蘋果創新做得比另外兩家都好。2、華為投入那麼多研發費用,是因為高管不懂研發,效率低。3、創新都是小公司做的。4、小米高管都是懂研發的,目前小米的研發費用已經很多。
  • 硬體工程師自我定位與發展方向,送給迷茫的你
    本人也是硬體工程師,目前畢業3年多,畢業一開始崗位是EMC工程師,做了1年又10個月,對電磁兼容和賣硬體設備的公司有了一定的了解,覺得EMC工程師沒前途,於是跳槽去新公司做硬體工程師,到目前為止設計過7、8塊單板。
  • 硬體vs軟體工程師 Round 10,誰贏得你心?
    在硬體與軟體工程師的10局對壘前,我們先Po出來網絡百科對於工程師(Engineer)的官方定義:工程師指具有從事工程產品或系統操作、設計、管理、評估能力的人員。工程師的稱謂,通常只用於在產品或系統工程學其中一個範疇持有專業性學位或相等工作經驗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