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蔡昉建議,應當「糾正大學發展中一個錯誤導向,取消大學對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發表論文的規定」。不得不說,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論文發表就像一道高懸在頭頂的「緊箍咒」,因此蔡昉的建議立刻引發無數大學生強烈共鳴,更有甚者將發論文與寫論文相提並論,認為畢業論文與課程論文也應一併取消。(10月28日《人民日報》)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必須釐清的是,蔡昉委員建議應取消的是大學生「發」論文的相關規定,而非「寫」論文,無論何時,論文寫作都應該是大學生必備的能力素養,也是檢驗大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本科生不應以自身學歷尚淺、認知有限作為逃避論文寫作的藉口。
然而,不少網友對蔡昉的建議有過度曲解之嫌,將「取消發表論文的規定」與「反對發表論文」等同,並藉此機會大肆宣揚本科生「發論文有罪論」「本科論文無價值論」,但是回到爭議的本身——蔡昉的建議上,他強調的是應取消大學對本科生發論文的「硬性規定」,並未將本科生發論文的行為「一棒子打死」,因此問題討論的出發點是在大學的硬性規定,而並非本科生發論文的行為上。
就事論事,其實本科生發表論文行為本身無可厚非。誠然,現行的高校教育理念決定著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不同的教育側重點,本科是通識教育,注重「知識的廣度」,碩博階段是專業學習和科研探索,注重「知識的深度與創新」。因此,這就決定了本科期間的教育寬泛而淺顯,再加上大部分本科生認知能力有限,批判思考精神欠缺,因此寫出的論文觀點膚淺稚嫩,缺乏科研價值,這也讓業內人士形成對本科生學術能力欠缺的刻板印象。然而,「且以資歷論英雄,以偏概全下定論」難免太過偏頗,本科生中也不乏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擁有毫不遜色於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能力,也擁有異於常人的創新觀點和獨特觀察視角。不少優秀的本科生在學有餘力之時會選擇主持科研項目,並在研究中因「論」而「文」,文章的發表也水到渠成。對於他們來說,發表論文已然不是目的,而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學術觀點的探討分享。
並不否認,本科生工於科研的精神非常值得鼓勵和肯定,但空有激情熱情並不足夠。現實情況是,多數本科生基於缺乏足夠的理論知識儲備與創新思維能力,只是對已有的研究內容「東拼西湊」,進行簡單的重複,無「論」成「文」。另外,不少本科生發論文是在學校「GPA」「保研推免加分」「獎學金評定」等壓力下迫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也不否認,學校的初衷或許是好的,希望通過這些激勵性的條規鼓勵學有所長的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和學術研究,但這樣的激勵機制一旦被「量化」「指標化」就容易被一些本科的「和尚」出於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念歪了「經」,於是乎便求「量」不求「質」,水文泛濫成災,同時,也助長了一些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等不良社會風氣。
本科生發論文行為雖飽受爭議,但他們絕不是「濫文」亂象的始作俑者,追根溯源,學校、社會都難辭其咎。很多時候,每年教育部門和社會對於高校的評估體系中,學術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些高校功利主義思想和虛榮心作祟,擔心在評估過程中「吃虧」,因此為教師、博碩生,甚至是本科生都設定了硬性發文指標,來保證「刷排名」大戰的勝利。一些期刊因迫於生存競爭壓力,不惜冒著毀名損譽的風險,降低對論文質量的要求,甚至與一些黑中介「形成共識,達成默契」,「花錢就見刊」成為它們謀利生存的手段。
治標當治本,歸根結底,肅清本科「濫文」亂象應當從大學自身出發,正本清源,在保研、獎學金評定上「去指標化」,在評獎評優時應革除「發論文」這一硬性規定,而是用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更加科學的綜合評定取而代之。同時,社會期刊也應加強自律,加強行業監管,堵住論文發表的「灰色漏洞」,還論文發表一片晴朗的天空,讓「論文」不再成為「濫文」。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