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區尖古堆驚現石屋部落:八秀山莊傳孝道 水石屋洞有傳奇

2020-12-18 魯中晨報

山民們在青石山上創造了奇蹟,整理出層層梯田。

近日,記者連續兩次探訪位於博山區山頭街道的尖古堆。記者第一次在這裡發現了一處龐大的石屋群落。第二次,記者探訪峭壁下的水石屋……勤勞的山民,將石頭最大限度加以利用,整個古村落到處都是巨石堆疊的石堰,十分壯觀。

5月21日,記者在山路上遇到78歲的焦會蘭,自從20歲嫁到尖古堆,老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58年,至今她還扛著鋤頭上山耕種。對於當地居民老齡化的問題,博山區山頭街道竹林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張持雨十分著急,他一直在想辦法為村莊謀一條出路……

遠遠望去,尖古堆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

從空中俯瞰,尖古堆的民居幾乎將青石山覆蓋起來。

路旁的摩崖石刻記錄了村莊悠久的歷史。

蓮花山旁 八秀山莊

據《範氏族譜》載:汝弼祖乃範氏八世祖,並非直接由棗強播遷至此。莊名來歷是因村中蓮花山(北封山)而名。前清秀才範守純《南北尖谷堆山記》中描寫此山:「秀若筆尖,圓若粟堆。昔人名之曰尖谷堆,莊亦因之而稱焉」。

晚清時,尖古堆小有名氣。當時全村不過百餘戶人家,數十年間考取了八名秀才。他們是道光年間的範東興,鹹豐年間的範東山、範東階,光緒年間的範守純、範樂亭、範守長、範慎宗、範春元,時稱八秀山莊。

尖古堆有一座山,其裸露山石斜插有序,形似蓮瓣,當地人稱之為「蓮花山」。又因與村南之南封山相互對應,故村人多稱之為北封山。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尖固堆」。範守純這樣描述:「秀若筆尖,圓若粟堆,昔人名之曰尖谷堆,莊亦因之而稱焉。」所以,村名又稱尖谷堆。

「我們這裡的森林覆蓋率較高,主要樹種為柏樹、黃櫨和山榆等。」5月21日,張持雨告訴記者,山上還有6棵流蘇樹,聽說也已經生長了上百年。「以前尖古堆分為尖東、尖西、尖南、尖北四個村,後來尖東合併入我們竹林社區。」

張持雨專門請社區居民孫桂香給記者介紹村裡的情況,孫桂香深受當地文化的薰陶,是一位模範兒媳婦。幾十年來,孫桂香一直在家中伺候生病的公公婆婆,用自己的孝行延續著孝鄉博山傳統的孝道。「我婆婆前不久去世,就是我一直照顧著她老人家,現在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家裡伺候老公公。」

在山石上鐫刻了一幅鬥五虎的棋盤。

青石山上到處是用石頭壘的石屋。

石屋部落 魯中罕見

尖古堆最有特色的建築大概就是石屋了。在村民孫桂香家裡,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石屋。這間石屋,圓錐做頂,厚實的牆壁冬暖夏涼。「我們家小叔子就是在這間屋子出生的,到現在這間屋子還不得近百年了?」因為丈夫出門打工,孫桂香也說不清楚這間石屋的年齡。

在村莊周圍山坡上,也有孫桂香家一模一樣的石屋,至今保存的相當完好,如今成了村莊裡的一道風景,吸引了很多觀賞者。「一、二、三、四、五……」在博山區尖古堆的一個山坡上,記者看到一組石屋群,這組石屋大多數堆疊在平滑的青石板上,有十三四個。由於年深日久,有的石屋只留下一個根基,殘存在野草深處,很難辨別。

這些石屋都是用當地的青石壘成,圓錐形屋頂,四四方方的牆基,暗合古人對大自然天圓地方的古老認知。這些石屋究竟是做什麼用的?記者懷著好奇心問了幾個村民,對方都給了不同的答案,回答最多的是看山用的。山裡人種地不容易,因此搭建了這些石屋,派人入住看山,看守自己的辛苦勞動不受損失。因為周圍沒有高大的樹木的遮蔽,看山者可以躲進石屋裡面,天氣炎熱時,既可以乘涼,風雨來臨,也可暫避。

記者一行人在一塊大青石上發現了一個「鬥五虎」的棋盤,很久以前博山非常流行。漫漫歲月,匆匆流逝,當初究竟是誰在這裡刻下這麼一副棋盤,打發掉每天的時光。

這個石屋部落十分罕見,記者探訪過淄博很多古村落,這樣密集的石屋群是第一次見到。範家明告訴記者,這些石屋修建的年代大約在五十年代初期,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剛分了地,大家責任心強,就在山上建了很多這樣的石屋,看護自己的勞動成果。

從空中看去,尖古堆山上大片的青石十分壯觀。

尖古堆到處都是這樣巨石堆砌的堰牆。

巨石堰牆 震撼世人

在尖古堆,最常見的就是路邊一道道巨石壘砌的堰牆。這些石堰看似普通,但是走近一看,卻讓人感到非常震撼。一塊普通的石頭,很多體量超過了成人。這麼大的石頭,在當初沒有任何機械幫助的情況下,完全是靠人力一塊一塊抬過來的。

可以看出,尖古堆當年寸土寸金。老一輩的尖古堆人,為了跟貧瘠的石頭山要土地,他們把巨石壘成二三十米高的石堰,有的時候,僅僅就為了獲得十幾、二十幾平方的地面。他們在這些看似峭壁的地方,蓋起了自己的家園。一輩一輩傳承下來。

「你仔細看,這些石堰十分有規律,它們越往上,就往裡面收進一點,這樣形成一股張力,可以承擔很強的壓力,不至於在自身的重量和山雨、洪澇的侵襲之下垮塌。」張持雨說。

「山峪裡的梯田也非常驚人。」張持雨告訴記者,這些梯田都是村民用石頭壘砌而成的,它們背靠石山,一點一點收集、積存泥土,「梯田越靠近石堰,土層越厚,越靠近山體,土層越薄,完全靠近山體的那一溜,往往就剩下一層浮土了。」

記者進入水石屋。

水石屋內的鐘乳石,當地人範家璞稱其為「擎天柱」。

範家明給記者講述當年的故事。

水石屋內的景象。

水石屋洞 深藏傳奇

「從山頭到神頭,嘰裡咕嚕淨石頭。」博山很多人都知道尖古堆有個著名的水石屋,但是去過的人卻沒有幾個。倒不僅僅是因為路途險阻,因為藏於深山,十分隱蔽,就算是當地人帶路,也很難尋找。

5月23日,記者在當地人範家明的帶領下,很快找到了這個地方。水石屋因水得名,在裡面有一個四季不竭的泉水,既不會幹涸,也不會往外溢。據《博山山水》一書記載:「水石屋,位於趙家谷堆東南,水石屋峪的峪梢懸崖之下,是一天然石洞。峪深坡陡,十分隱蔽,石洞呈弧形,南北長百餘米,最寬處12米,最窄處3米,多數在8米左右,最高處近4米。可容納千人。」

記者從一個狹小的入口躬身而入,這個門狹窄異常,當年並不是為了遊覽而設置,而是作為一個防禦的軍事設施。在旁邊的巖石上有一石孔,以前是專門插門栓的,可以擋住洞門。

經過一段狹小的甬道,眼前豁然開朗,此處依山而建,外側高大的石牆做防護,牆上有瞭望孔,隨時可以觀察外面的情況。

範家明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三伏天,山頭的窯工就會拿著小酒,帶著菜餚,來這裡乘涼避暑,有人稱之為「玩熱季」。

記者在洞內看到了著名的「石蛤蟆」,這是洞內的一塊巨石,狀若青蛙,當地人稱「石蛤蟆」。除了「石蛤蟆」,洞裡還有一個奇觀,被當地人稱為「擎天柱」,這是一根巨大的石鐘乳石柱,連接地面與洞頂的山體,好像洞頂要塌了下來,卻被這根石柱全力撐住。

範家明告訴記者,清朝時期捻軍經常騷擾村民,當年這裡就成了一處避難所。「這些人工防護的石牆大約就是那個年代修建的。當年捻軍在這一帶活動,村裡躲藏到這裡,不時還能聽到外面的馬蹄聲。」到了抗日戰爭期間,這裡又成了躲避日本人侵略避難所。水石屋洞,庇護了附近山民,成就了一段傳奇。

孫桂香家的石屋至少上百年了。

孫桂香家的石屋內殘存著生活做飯的痕跡。

高桂英老人見到記者十分開心。

範世慶向記者打招呼。

焦愛花正在做午飯,院子打理得十分乾淨整潔。

長壽夫妻 乾淨人家

91歲的範世慶,一輩子沒離開過村莊,他向記者證實了一件事,孫桂香家的那座石屋,從他記事起就有了。雖然不知道到底是誰建的,到底建於何時,但根據他的記憶,這棟石屋至少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遇到範世慶的時候,他正在家門口乘涼,老人乾淨利落的儀表和著裝,讓人沒有想到他已經年過九旬。就在我們跟老人打招呼的時候,範老爺子86歲的老伴高桂英老人,也顫巍巍從家裡走了出來。老人站在院子裡的月季花前跟記者打招呼,陽光下,火紅的月季讓老人滿臉喜色。

5月22日這天,恰巧是老人兒媳婦焦愛花「值班」。老人的幾個孩子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分成了不同班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過來給老人做飯洗衣服。

老人家裡十分乾淨,羅漢床、兩抽桌雖然老舊,但是細心擦拭,看起來明晃晃的,可以照出人的影子。床上的床單也十分乾淨整潔。尤其是廚房,更是乾淨利落,不光鍋碗瓢盆鋥明瓦亮,連油瓶子上都沒有浮灰。雖然沒有富麗堂皇的家具陳設,但一切看起來是那麼令人舒服,老人的表情也從容淡定,透著慈祥和寬厚。

記者在老人家裡坐了一會兒,起居室是幾十年前的水泥地和窯幾(一種燒窯時盛放陶瓷的容器,功能如託盤,形狀如方形地磚)鋪的地面,地面沒有一點水漬和灰塵,無論是剛剛換的塑鋼窗,還是使用了幾十年的木門,都乾淨明亮,讓人心生好感。

這是典型的博山家庭,那種乾淨和利索,是很多老一輩博山人生活中最大的特點。

張持雨希望帶領山民種植迷迭香致富。

村裡的石碾乾淨整潔,反映出當地人乾淨勤快的品性。

想方設法 造福山鄉

「我們新來的主任非常負責,」孫桂香告訴記者,張持雨上任之後就在村裡修建了一條道路,解決了社區居民行路難的問題。「最近他還帶領我們新上了一個農業項目,幫助村民致富。」

「我們從去年開始,引進了一個迷迭香種植項目,一開始種植了15萬株。這個項目尚在試驗階段,比較適合年紀大的老人。」張持雨告訴記者,種植迷迭香的第一年比較費工夫,從第二年開始就只需要來收穫就可以了。「管理起來比較簡單,不怕旱,只怕澇,非常適合咱們這樣的山坡地。可以在-15℃以上的環境中生存,迷迭香可以連續收穫好幾次,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穫很多年。」

迷迭香對化肥需求不是很大,抗瘠薄,適合山地。迷迭香成熟之後,每年可以至少收割三次,是一個帶動農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好項目。

「我們現在準備引進資本,對山村進行開發,通過整體包裝打造一個新的旅遊項目,讓沉寂的山鄉重新煥發活力。」張持雨告訴記者,目前年輕人很少有在村裡居住的,上班下班都不方便,而村裡的老年人因為缺乏照料,生活起居也是個大問題。

「我們社區計劃通過建設文旅項目,來改造山村的現狀,讓這些旅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鄉親們生活更加便利。」張持雨的想法也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但是具體如何實施和運作,需要認真籌劃。

尖古堆有悠久的歷史,相信會迎來充滿希望的未來。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曉明 王兵 李波)

相關焦點

  • 鞋屋石屋顛倒屋 盤點全球最有創意的房子
    鞋屋石屋顛倒屋 盤點全球最有創意的房子
  • 博山溶洞樵嶺前風景區
    樵嶺前風景區位於博山區城西南六公裡處,為國家AAA級景區,由博山溶洞、王母池、化石群、天星湖、齊長城遺址和淋漓湖組成,這裡山青、水碧、洞奇、林幽、景秀,被譽為「魯中山水畫廊」。博山溶洞被譽為「北國第一洞天」。主洞全長約5000餘米,現已開放1600米,洞內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千奇百態令人驚嘆叫絕。淋漓湖素有北國「小灕江」之譽,王母池景區因天然之美與神奇古老的傳說讓人流連忘返。
  • 惜別石屋小山村,河邊野餐做美食
    今年八月末的一天,我們一行五人兩車自駕遊覽了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大山裡的下惡石屋村,一路欣賞了石板路,石橋,石碾子,石磨,石屋和石院落。開車離開了惡石屋村時盡黃昏,結束了半天的遊記,啟程離開了山村。行駛了約3公裡,來到了俗稱「石河溝」的一條河邊。
  • 在蛇蟠洋上的島嶼,發現一個保留完整的海島古村落——石屋人家
    石屋人家蛇蟠島是浙江省東部三門灣蛇蟠洋上的一個島嶼,其東部即是中國的東海海域。在這個島上,有一個古老且非常特別的古村落,它外表質樸,內裡卻不俗,它就是——石屋人家(黃泥洞村)。用蛇蟠石石塊砌成的石屋用蛇蟠石石塊砌成的石屋黃泥洞村的採石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年間,彼時的蛇蟠島還沒有正式定居的島民。
  • 環秀山莊,獨步江南
    園林大家陳從周曾讚譽:「環秀山莊之假山允稱上選,疊山之法具備。造園者不見此山,正如學詩者未見李杜,誠佔我國園林史上重要一頁。」從周先生讚譽的就是與拙政園、獅子林一起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蘇州環秀山莊。
  • 臺灣禮納裡部落巡禮 圖騰裝滿家屋故事(圖)
    馬英九譽為「普羅旺斯」的屏東縣瑪家鄉禮納裡永久屋部落,最近有30多戶居民擔任接待家庭,當地魯凱族原住民,用豐富的圖騰緬懷山裡的家,吸引觀光客,更是當地最動人的面貌。  禮納裡永久屋部落,收容在「八八風災」受創的魯凱族及排灣族居民。永久屋就建在半山腰,當地視野好,空氣清新,借宿過的馬英九,形容禮納裡是臺灣版的「普羅旺斯」。
  • 【聚焦博山陶琉盛會】博山旅遊和美食地圖攻略出爐,國慶中秋長假來...
    【聚焦博山陶琉盛會】博山旅遊和美食地圖攻略出爐,國慶中秋長假來賞琉璃遊美景品美食吧!博山有著山水城市的靈秀與優雅,生態優勢無可比擬。博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城市特色鮮明,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魯中山水畫廊」美譽,擁有大小景點200餘處,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
  • 【零起點英語】第186講:Anasazi Pueblos 阿那薩齊的石屋城
    公元九世紀時,北美洲有好幾支印第安部落非常興盛。其中有一支叫阿那薩齊族。他們住在石屋城。石屋城是多樓層的大型公寓住宅區。這個名字取自西班牙文的「城鎮」。石屋城通常包括好幾十幢房舍,沿著山崖底下建築而成。它大得能容得下好幾百戶人家。
  • 孝昌縣景秀山莊一日遊怎麼玩?孝昌縣景秀山莊一日遊攻略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旅遊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主要選擇,而且由於人們對于田園生活的嚮往,也大大地促進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各地都出現了很多的生態農莊、採摘園等,孝昌也有很多的農家樂,而且有很多獲得星級農家樂的稱號,景秀山莊就是一個二星級農家樂
  • 一場關於兩個原始部落王朝的浪漫傳奇故事
    藝術有很多種,除去這些常人難以讀懂的藝術展覽,歌舞是最能直抵人心,帶來最切實的觀感享受的一種藝術了。與OCAT北京館臨近的華僑城大劇院,正上演一場關於兩個原始部落王朝的浪漫傳奇故事。「秀」動京城 《金面王朝》借鑑了拉斯維加斯「秀」的表現概念,又創造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情結,是一個古老題材與時尚表現形式完美結合的大型精品秀。它以「愛與和諧」為主題,史詩般地再現了中華文明的恢弘氣勢。
  • 內蒙古草原千年石屋,隱藏了兩個未解謎題,如今看來依然無法解釋
    但是,祖州城西牆外有一座白色石屋,卻依然引起了人們的陣陣驚呼和種種疑問。石屋孤零零地屹立在古城西北五十米開外的一個高高的山坡上,這這裡可以俯視全城,其周圍山勢陡峭,幽谷深邃,景色十分壯麗。石屋在當地非常有名氣,其中有一個村莊的名字就以此命名,稱為「石房村」。關於這個神秘的石屋,在當地的老鄉口中流傳著許多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
  • 《河洛群俠傳》貓屋茶社任務怎麼做 貓屋茶社支線做法分享
    導 讀 在《河洛群俠傳》中許多支線任務都有非常豐富的劇情,其中有不少任務都有福利,玩家可以獲得非常豐富的福利
  • 湖南水簾洞,不一樣的水簾洞
    南嶽衡山水簾洞位於湖南省衡山縣南嶽鎮東的紫蓋峰下,唐代稱它為紫蓋峰洞。水簾洞的水源來自紫蓋峰頂,峰頂之水經山間匯入洞中,這個洞寬7到10米,深不可測。洞居高處水滿則溢,垂直下瀉,形成飛瀑奇觀,婉如水簾懸掛空中,故名水簾洞。
  • 淄博博山開元溶洞第六屆櫻花節開幕 如雲似霞美不勝收
    中國山東網淄博4月23日訊 (記者 徐子喻 通訊員 梁金宵) 4月22日上午,博山開元溶洞景區舉辦第六屆櫻花節啟動儀式,本屆櫻花節主題為「唱響開元 情系景觀」。淄博市旅發委調研員荊茂彬,博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長、源泉鎮黨委書記王衝,以及博山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啟動儀式。開幕式上,淄博市旅發委調研員荊茂彬在致辭中說:「今年,淄博市提前策劃宣傳賞花主題旅遊線路,推出系列活動,打造觀賞文化旅遊新時尚,踏青賞花主題成為遊客選擇的新亮點。開元溶洞景區也將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豐富生態文化旅遊內涵。」
  • 莊上石屋老樹的影子,時時在遊子心頭縈繞
    梅山莊地處汶上縣的最東北角,歷史上曾是與東平、肥城、泰安、寧陽五縣搭界的地方,是汶上縣乃至濟寧地區居住環境最高的村鎮之一。它位置偏遠,交通閉塞,條件艱苦。但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來說,卻是終生難忘的樂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莊上沒有學校,要上學必須到距山莊七、八華裡遠的南留去上。我和莊上四、五個孩子,有幸成為第一批撈著上學的孩子。
  • 「千洞之島」 蛇蟠島
    當時,在島上採石的工人們,用廢石材蓋了幾間簡陋的房屋用以休憩,這些便是黃泥洞村最早的石頭屋。 後來,部分採石工人在島上定居下來,這才慢慢有了「黃泥洞村」。醬紅石牆、黛青弧瓦,看似隨意鋪疊,細觀之下,無一處不藏著祖輩們獨特的壘砌手法。樹蔭下的石屋透著一股古樸凝重,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樸素美好。
  • 嶺秀山莊美 夜景似陽明山(圖)
    嶺秀山莊美 夜景似陽明山(圖) 2008年07月24日 17: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24日電 據臺灣媒體介紹,臺中縣潭子鄉嶺秀山莊地勢高
  • 工業地博山記遊
    博山城一帶的地形,很整齊,因為有一條孝婦河在鳳凰和峨眉兩山之間從南向北流來,在博山的南城與北城之間斜緩地彎曲,很像太極圖的樣子,夾著河水和車站的東西,有青龍白虎二山,城東則有黑山東行,荊山斜向東北綿延,此二山附近及峨眉山山麓處皆為煤區,有煤場約二十家。據說明書所載,博山出產有紅黃藍白黑五類,紅即紅粉,黃即陶土之類,藍即景泰藍等顏料,白即石灰,黑即煤礦。現在該處工業以煤礦,玻璃,瓷器三項為最盛。
  • 淄博博山開元溶洞摩崖石刻令人稱絕
    開元溶洞內的景色開元溶洞內的景色魯網6月3日訊(記者 李穎)具有「山東第一洞」的美譽開元溶洞,位於淄博博山區境內。近日,記者來到開元溶洞,領略了一番傳聞已久的洞內美景。據了解,淄博開元溶洞因洞內有唐代開元年間的摩崖石刻而得名,洞體體大而高,最高處達30餘米,寬處20餘米,長1100米,分八個大廳。洞內空間大,氣勢宏偉,是江北最大的溶洞。洞內各種鐘乳石姿態各異,或高大崎崛,或精怪玲瓏,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入仙境。洞內新石器時期,唐,宋等各時期的摩崖石刻更令人稱絕。
  • 大田縣有個「孝道小鎮」,這部微電影講述了它的孝道故事……
    「好文推薦」第312期   大田縣委文明辦選送   大田縣廣平鎮是《二十四孝》編撰者、元代學者郭居敬的出生地,作為孝源之地,廣平鎮近年來著力打造「孝」文化名片,不但有二十四孝的原創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