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變"危整形" 如何遏制醫療美容市場亂象

2020-12-20 正義網

譚慶德

張雲 

 

遊志雄  

 

「危整形」 新華社發 翟桂溪作

  門診問題: 

  怎樣讓醫療美容行業「美」起來 

  門診專家: 

  青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譚慶德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 張雲 

  北京逸峰律師事務所律師 遊志雄 

  專家觀點: 

  ◇醫療美容屬於「診療活動」的範疇,相較運用護膚品進行潔膚、保養等非侵入性的生活美容,其對準入門檻、審核標準、執業範圍、人員及機構資質等都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規定。 

  ◇醫療美容除了可能違反行政法律法規,涉及民事侵權外,還可能會涉及刑事犯罪。 

  ◇應對醫療美容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資質和醫療美容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進行有效監管,嚴厲打擊醫療美容非法培訓機構和非法從業人員。 

  據2018年9月17日《南昌晚報》報導,徐女士今年3月在某美容醫院做整形手術,結果術後經過半年的恢復,臉部出現了多處異常,鼻翼高度不平,至今臉部紅腫疼痛。對此,院方稱,整形手術達到了手術要求,若需要退款,徐女士需要通過法律途徑。對此,徐女士懊惱不已。「早知道手術後是這樣的結果,我肯定不會做這個手術的,感覺被騙了。」另據9月6日《現代金報》報導,被美容院介紹的美容針紮下1分鐘後,寧波31歲的徐女士左眼失明了。還有媒體報導,有女士到美容院做玻尿酸「微整形」術,針打下去沒一會兒,便出現噁心、嘔吐、畏寒等症狀。在現如今這個「看臉」的社會,接受醫療美容的人愈來愈多,醫療美容行業也愈來愈火爆。7月26日《經濟日報》報導,2015年醫療美容市場達870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464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0%。但是,醫療美容行業也存在過度營銷、違規操作、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弊端,產生了損害消費者權益、欠缺行業信任等問題。那麼,當今醫療美容行業存在哪些亂象?涉及何種法律風險?如何防範?記者採訪了青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譚慶德和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雲、北京逸峰律師事務所律師遊志雄。 

  什麼是醫療美容 

  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據遊志雄介紹,醫療美容自古有之,眾所周知的是古埃及比較發達的整形外科手術;在中國,因為存在肉刑,為遭受了黥刑、割鼻等肉刑的人提供整容早已有之。如今,隨著科學技術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美容伴隨人類的愛美之心已成為普通大眾的消費品。 

  張雲表示,從法律上看,醫療美容屬於「診療活動」的範疇,相較運用護膚品進行潔膚、保養等非侵入性的生活美容,其對準入門檻、審核標準、執業範圍、人員及機構資質等都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規定。根據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因醫療美容引起的糾紛屬於醫療損害責任的範圍。 

  醫療美容行業有何亂象 

  目前,因醫療美容被「毀容」的案例越來越多。張雲認為,現階段醫療美容行業存在以下亂象: 

  第一,從業人員及相關機構缺乏相應的資質。醫藥產品畢竟與普通消費品不同,採用不當的方式、使用不適的藥物都會造成人體傷害,衛生部2002年頒布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醫療美容機構及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在相關部門核准的範圍內從事醫療美容活動。根據衛生部《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的規定,按照手術難度和複雜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醫療意外和風險大小,可以將美容外科項目分為四級。美容醫療機構開展每一級項目均需審核。《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及《美容醫療機構、醫療美容科(室)基本標準(試行)》等對醫療美容機構設置、登記、執業人員資格、美容科室及門診部應具備的條件等都有著明確具體規定。與社會對醫療美容行業越來越旺盛的需求相比,擁有資質的整形醫師及美容醫療機構嚴重緊缺,這讓一些不良商家發現了商機,創辦各種非法培訓班。報名者只需交納報名費並通過參加幾天的速成培訓就能夠上手術臺為醫療美容消費者打針甚至動刀。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民營醫療美容機構分會常務副會長田永成曾對媒體表示,合格的整容醫師必須要取得執業醫師證明,考取下來平均需要十年的時間,其中要經過正規大學的系統學習和多年的實習;考取執業醫師證後還要經過至少兩年的積累才能夠獨立操作醫療美容項目。而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很少開設醫療美容專業。很多醫療美容糾紛產生的關鍵原因,是消費者選擇了不具備相應資質的機構,盲目相信那些所謂的「專家」。 

  第二,不少醫療美容機構存在虛假宣傳。為了吸引更多的醫療美容消費者選擇自己的機構進行整容,不少無良商家大作虛假宣傳,更有甚者不經當事人同意就使用其肖像進行宣傳,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 

  第三,美容產品來源及質量難以保證,行業存在暴利。很多消費者自以為通過朋友介紹、朋友圈轉發等方式獲得了整容折扣,實際上醫療美容行業的暴利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產生,如消費者所打的「玻尿酸」「肉毒素」等質量均難以得到保證。 

  第四,造成人身損害等嚴重後果,消費者維權困難。錢花了,罪受了,「美容」最終變「毀容」,這是消費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然而,由於不少消費者進行整容登記時因害怕侵犯隱私而未填寫自己的真實信息,導致在訴訟時醫療美容機構對此提出抗辯而自己又無法證明自己與醫療美容機構存在事實上的醫患關係,最終導致不利後果。此外,不少醫療美容機構已不開具相關發票,而且在訴訟中,消費者要證明醫療美容機構存有過錯也有難度。上述情況,使得消費者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醫療美容涉及哪些法律風險 

  譚慶德表示,從醫療美容亂象可知,醫療美容可能涉及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等法律風險。 

  在行政責任方面,一些美容機構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在沒有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的情況下,擅自開展脫毛、洗紋身、注射美容、穴位埋線等醫療美容活動;或者雖然有醫療美容的營業資質卻超範圍經營,如擅自超出核准診療範圍開展中醫診療活動等。 

  關於民事責任,一方面,由於醫療美容市場的快速擴張,而其從業規模及業務質量卻無法滿足行業的發展,使得醫療美容機構為了跟上消費市場,降低門檻,導致沒有相關資格證或許可證的醫療美容機構進入市場,如明明沒有相關資格證,卻敢在消費者臉上進行注射甚至手術,造成消費者花費大量金錢還被「毀容」,導致涉及人身、財產的民事法律糾紛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因為動輒上萬甚至幾十萬元的美容費用,也並非愛美即可承受,於是資本市場聞風而動,紛紛湧入,如許多小貸公司為客戶提供分期貸款,但是,這些公司在為更多消費者實現「美夢」的同時,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金融糾紛,甚至引發社會問題。 

  張雲表示,相關醫療美容機構除了可能違反行政法律法規和涉及民事侵權外,還可能會涉嫌刑事犯罪: 

  一是非法行醫罪。根據刑法第336條規定,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不具備執業醫生資格的人為消費者實施醫療美容手術,造成嚴重後果的,可能會觸犯此罪。 

  二是醫療事故罪。根據刑法第335條規定,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已取得執業醫生資格的醫療美容機構從業人員,嚴重不負責造成重大損害後果的,可能會觸及此罪。 

  三是生產銷售假藥罪。根據刑法第141條規定,生產、銷售假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條所稱假藥,是指依照藥品管理法規定屬於假藥和按假藥處理的藥品、非藥品。由此可知,那些沒通過註冊審核的進口醫療美容產品,哪怕質量合格也屬於假藥。目前新聞報導中一些黑心商家通過非法渠道生產銷售不能保證質量的醫療美容產品,造成嚴重後果的,也會涉及此罪。 

  如何解決醫療美容亂象 

  解決醫療美容亂象,僅靠政府單方監管是不夠的,張雲認為,需要多方發力,共同參與解決醫療美容行業亂象。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強行政監管,對醫療美容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資質和醫療美容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進行有效監管,嚴厲打擊醫療美容非法培訓機構和非法從業人員。 

  其次,司法部門也應當承擔起普法責任,對醫療美容機構從業人員要加強法治教育,對消費者要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其法治意識。對於醫療美容機構,要讓其認識到違法違規的法律後果,這可以通過案例警示等方式,提醒醫療美容機構要遵法守法,在取得相關資質的情況下合法經營。對於消費者,通過普及法律知識,提示其對診療記錄、發票等及時完整地索要並保存相關證據。張雲表示,因醫療美容導致的損害糾紛主要表現為醫療美容機構的診療行為給患者造成了人身損害、精神損害。受害人除了可以要求醫療美容機構賠禮道歉外,還可以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但其中最關鍵的是受害方需舉證證明醫療美容機構在診療過程中存在過錯,且該過錯與受害方的人身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這些證明往往需要申請醫學會、司法鑑定機構進行醫療損害鑑定,法院的裁判往往以鑑定意見為依據。 

  遊志雄指出,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美容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管理,相關部門應當嚴格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醫療機構校驗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設置審批和校驗美容醫療機構。根據醫療美容機構的不同級別、類別以及《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核定其執業範圍。對於超範圍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此外,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加強美容醫療機構信息化管理刻不容緩。相關部門應當結合醫療機構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及時將醫療美容機構的相關信息錄入資料庫。有條件的,應當將美容醫療機構相關信息對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當然,媒體的參與不可或缺,媒體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引導社會公眾對美的認知,相比外在的顏值,內在的素質涵養更顯氣質。」遊志雄說。

相關焦點

  • 不讓「微整形」變「危整形」 七部門專項行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亂象
    不讓「微整形」變「危整形」 七部門專項行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亂象 發布時間:2017-06-29 19:31:52.0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李松)非法售賣的美容產品多是走私或「三無」產品,危及人體健康;一些人員冒充專家非法開展「微整形」培訓,收取高額費用
  • 莫讓「微整形」變「危整形」,上海查處60餘家無證醫療美容診所
    今年4月,上海警方會同市市場監管、藥監、衛健等部門和醫療美容行業協會,針對醫美行業違法違規現象開展了深度排查,梳理出了一批違法犯罪線索,並於近日開展了集中打擊行動。隨著醫療美容行業的快速發展,「微整形」已被廣大愛美人士所廣為熟知和接受。
  • 女子花5500元豐胸卻被切乳房 微整形變"危"整形-廣西新聞網
    她花5500元豐胸不成,還要被切除一側乳房聽信朋友圈推廣 微整形變「危」整形南寧市衛生監督所發布警示:記好4要點遠離非法微整形廣西新聞網-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南寧已經發生了多起求美者在無證照機構微整形引發的醫療事故。對此,7月10日,南寧市衛生監督所發出本年度首個衛生警示,告誡求美者不要到沒有任何營業執照或許可證的美容院、美甲店進行微整形。同時也提醒求美者,任何醫療美容項目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切忌只看宣傳廣告就衝動做出決定,更不要輕易聽信朋友圈和網絡媒體上的推廣和宣傳。
  • 當心「危」整形 醫學美容5種亂象致糾紛頻發
    首先提醒市民,不要輕信廣告;其次提醒美容機構,醫學美容只有醫療機構才能開展,若聘請無資質的人進行手術,將構成非法行醫罪;最後提醒有關部門,注意美容整形行業中的一些亂象,予以更好的管理。  施行祛斑術引來一串醫療糾紛  30多歲的張女士在廣州白雲區某美容院進行祛斑美容,由美容院經營者曹某施行祛斑手術。
  • 走私的藥品、無證的美容師 警惕微整形變「危」整形
    新華社上海6月24日電 題:走私的藥品、無證的美容師 警惕微整形變「危」整形!  低廉的價格和「說打就打」的便利讓非法微整形生意興隆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等規定,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需要具有執業醫師資格,且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等。但記者調查發現,從事非法整形業務的人員大多沒有專業醫學知識,也不具備醫美執業資質,有的只參加了幾天的「速成班」。
  • 本想要微整形造美,小心變成「危」整形!
    ▲網絡圖片1.打玻尿酸「打進急診」「選擇那些沒有資質的『微整形工作室』,隨時會變成『危』整形。」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潘延斌介紹,在其接診的案例中,有不少是因為到「三非」整形工作室整形美容失敗,再到正規醫院尋求治療的患者。讓潘延斌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眼睛腫痛的患者來到急診後,主診醫生請皮膚科共同進行會診。
  • 微整形變「危整形」 醫美市場野蠻生長怎麼管?
    微整形變「危整形」河南鄭州的90後小趙呼吸不暢已經半年多了,而這種痛苦源自一場鼻梁整形手術。「之前我鼻梁兩側特別寬,鼻頭也大,不好看,想整得秀氣挺拔點。」她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就是「微調」一下。去年6月,她找到當地一家廣告多、名氣大的民營整形機構,花費6萬元做了手術。「沒想到現在鼻子卻不通氣了!」
  • 調查微整形行業亂象:工作室只需租房,不要任何證照
    原標題:暴利驅使下的「危整形」 記者暗訪長沙微整形行業亂象  愛美的需求催生了龐大的微整形市場。只要能擁有水嫩的蘋果肌,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支的玻尿酸,也有不少人願意打。  然而,這些標價不菲的玻尿酸真的靠譜嗎?不惜血本所做的微整形又是否有安全保障?  3月1日起,瀟湘晨報記者暗訪調查微整形行業亂象,揭露瘋狂背後的真相。
  • ——透視我國整形美容行業亂象
    新華網海口3月22日電(記者張玉潔 董璐 陶虹)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日前在京舉辦的「赴韓整形維權失敗案例新聞通報會」上通報了近期赴韓整形失敗患者維權失敗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事實上,隨著這股整形美容風潮「越刮越烈」,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整形失敗的案例,據報導,國內整容整形業興起近10年來,平均每年因整形美容毀容毀形的投訴近兩萬起。
  • 醫生提醒:別把微整形做成「危」整形
    很多女性想嘗試微整形讓自己變得更美,但目前微整形市場魚龍混雜,整形失敗的案例時有發生。微整形會給外貌帶來哪些改善,風險有多大,今天FM91.5鹽城新聞廣播《小燕健康有約》節目邀請鹽城市亭湖區人民醫院醫療美容科主任錢德華做客直播室,分享微整形美容注意事項。什麼是微整形?
  • 南昌6家美容醫療機構被責令整改 重點檢查「微整形」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徐明報導:9月15日,記者獲悉,針對目前整容美容市場的混亂問題,南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東湖分局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行動以開展整形美容服務的醫療機構為重點排查單位,全面檢查美容整形類藥械的購進、儲存、使用等質量管理情況,重點檢查「微整形」涉及的一次性注射充填材料。
  • 無資質微整形 變美還是毀容?
    人們對時尚更加關注,對整容這件事包容度和接納度越來越強,藏在心底愛美的種子破土而出,不僅僅是藝人,作為大眾也會選擇微整形讓自己變得更美昌邑法院近期審理一起無執照微整形造成消費者重傷的案件。在愛美心驅使下,她沒有存任何防備心理,沒有確認美容店主經營執照和醫療資質就毅然決定進行全臉去皺美容、玻尿酸填充、線雕提升。
  • 醫美亂象叢生 整形美容護理標準正在制定中
    在醫美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的同時,有限的醫生資源與龐大的醫美需求矛盾明顯,導致了微整形出現了很多亂象,醫美行業亂象叢生。12月22日,在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簡稱「中整協」)主辦的整形護理標準峰會上,中整協技術標準與質量控制部、中整協護理分會等共同宣布,將與業界專家共同制定整形美容護理標準,並編纂《整形美容護理標準與質控》系列叢書,在護理管理、皮膚美容、整形美容、皮膚損傷修復、注射美容、創口管理等新技術、新業務等方面上達成多項共識與延展。
  • 小紅書醫美亂象:賣人胎素等禁藥 推廣微整形速成班
    根據新浪推出的《2017年微整形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醫美總量超過1000萬例,一舉超過巴西,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醫美第二大國,其中,非手術類項目(即微整形)以風險相對較低、恢復期短等優勢佔據了醫美行業總收入的60%,增長率高達40%,遠遠高於手術治療項目。然而,在繁榮的微整形市場下,一條圍繞微整形項目的黑醫美產業鏈「應運而生」。
  • 整形醫療美容業風起雲湧,演繹「湖南現象」
    其中包括了基本都是私有所屬的整形醫療美容醫院,在全國範圍內,福建莆田商人幾近壟斷該行業。    然而在湖南,這一現象卻被打破。    據知情人士透露,長沙第一家醫療整形美容醫院的幕後老闆其實是福建莆田人。但是,在亞韓、愛思特、雅美、藝星等品牌的相繼崛起中,這位福建老闆撤資退出長沙市場。隨後十年,本土品牌深耕細作,長沙醫療美容市場認知度逐漸提高,其他地市老闆「聞風而來」。
  • 廣西整形美容行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 | 美麗焦點整形...
    其中美麗焦點集團總院長、鼻整形分會會長焦俊光連任廣西整形美容行業協會副會長;美麗焦點柳州分院院長、乳房整形分會會長陳毓南,美麗焦點書記、鼻整形分會秘書長肖勁松當選常務理事;美麗焦點南寧總院院長、乳房整形分會副會長金鴻,皮膚微整中心院長劉晉豔當選理事。
  • 長沙醫療美容機構口碑榜揭曉
    一向以娛樂之都聞名全國的星城長沙,已然成為中國中部的整形美容之都。又是一年一度「3·15」,消費色彩濃厚的整形美容行業口碑如何?消費者對各大機構服務質量是否滿意?今日,2014年度長沙醫療美容機構滿意度排行榜發布,雅美、美萊、亞韓、愛思特等機構滿意度最高。同時發布的還有醫療美容行業潛規則網友吐槽榜、長沙醫療美容機構分支項目滿意度排行榜、長沙醫療美容機構滿意度調查報告。
  • 2014年度長沙醫療美容行業市場滿意度調查報告(全文)
    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長沙的民營醫療美容醫院的牌照是發得比較多,但在一些資深的尤其是外來的行業經理人看來,長沙的醫療美容醫院執業相對規範。 在長沙百來家醫療美容機構中,具有品牌影響力的醫院不超過十家,這十家佔據的市場份額高達80%以上。這一現象,被稱為業界的「二八定律」,不到20%的整形醫院吸納接收市場上80%以上的愛美者。正規軍的主導,讓長沙的醫療美容市場日趨規範。
  • 微整形速成班亂象:5天上崗年入百萬、無任何從醫資質
    而所謂的「微整」,在一些想從事整容行業的人身上,「微」就代表著微微學習一下就能上崗的意思,以此成了很多人發財的「商機」,最近有人就對這種微整形亂象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咋舌……「這一行」,說的就是近年來火熱的微整形行業!
  • 如何選擇靠譜整形醫院?看是否有專業醫療團隊
    隨著可支配收入增長、思想觀念的改變,以及流行文化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療美容迅速成為消費熱點。近幾年,醫美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醫美機構的質量卻良莠不齊。怎樣才能選擇一家靠譜的醫美機構,實現零風險變美,業內人士表示,選擇專業的醫療團隊才是關鍵。  亂象:「網際網路+」下的醫療美容事故不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微整形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