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粉絲在群內諮詢寶寶「地圖舌」的問題,從中醫上講,發生「地圖舌」的原因多認為是胃陰虧虛,但單純滋陰養液只是抓住了病機的一個方面。
今天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地圖舌「的相關知識。
「地圖舌」,又稱之為「花剝苔」,還有的地方叫它為「花舌頭」。
多發於舌尖、舌中央和舌緣,會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紅斑,紅斑融合後,形似地圖,邊緣突起,界限清楚,部位轉移不定,這樣的舌頭被稱為地圖舌。
地圖舌最早出現在6至12個月的年齡段的寶寶,是5歲以內兒童常見病症,且科學研究表明「地圖舌」的發病率約為15%。
地圖舌是一種發生在舌黏膜淺層的慢性邊緣剝脫性舌炎。
由於它的病損表現在舌面的不同部位,並可變換大小和形狀,具有遊走性的特點,所以又稱遊走性舌炎。
「地圖舌」的出現原因並不是明確的,也不是唯一的,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
地圖舌誘發原因
過敏體質,在患有溼疹、哮喘的寶寶常見;
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有關;
缺鋅,或缺乏維生素B族;
炎症,如口腔炎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與寶寶情緒波動有關。
地圖舌
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來形容,那就是「五臟六腑皆可令人地圖舌」。
從中醫上講,若小兒「地圖舌」經久不愈,多為胃之氣陰不足所致,但並非所有的「地圖舌」都是因&34;有胃氣而生苔」,苔乃胃氣之燻蒸而成。
五臟皆稟氣於胃,因五臟之寒熱虛實而使胃氣向上燻蒸,致舌苔發生剝脫,那麼就應該從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衰弱來找原因。
實際上寶寶得了「地圖舌」之後,並不會感到明顯的不適,大都是家長們無意中發現的。
但在接觸刺激性食物(如酸的、辣的)的時候,舌頭會比較敏感,表現為輕度燒灼感或刺癢感或有點麻。
當繼發感染或舌頭出現裂縫時候會感到疼痛,需要及時就醫。
中醫學認為,熱性病而見「地圖舌」,多為陰傷津虧所致,有的患兒病癒後3 4個月,陰津得以恢復,「地圖舌」可自行消失。
「地圖舌」的病因又分為陰液虧損、脾胃虛弱、溼熱內蘊、胃陰不足、氣陰兩虛等證型。
陰液虧損
表現為口乾唇燥,毛髮乾枯無光澤,形體消瘦,大便乾結。舌淡、苔少花剝,脈細。
【治法】:滋陰養液。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脾胃虛弱
表現為形體偏胖,面色萎黃,納呆腹脹,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薄、有剝脫,指紋色淡或脈沉細。
【治法】:益氣健脾消食。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雞內金、炒麥芽。
【選穴】:補脾經、揉板門、運內八卦、順時針摩腹、按揉足三裡,可以隨症加減。
溼熱內蘊
表現為倦怠乏力,納呆腹脹,大便不爽,小便黃。舌紅、苔黃膩剝脫,或苔前部剝脫,後部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溼。
【方藥】:三仁湯加減。
【選穴】:最常用的是肺俞穴、八髎、中脘、足三裡、陰陵泉。
若是脾胃溼熱,則可以採取運圡入水的操作,具有清脾胃溼熱、利尿止瀉的作用。
操作者用左手握住寶寶左手手指,使手掌向上,同時拇指、食指捏住寶寶拇指,再用右手拇指側面,自寶寶拇指端循手掌邊緣,向上推運至小指端為一遍。
常用於新病、實證,用於溼熱內蘊導致的少腹脹滿,小便赤澀,洩瀉,痢疾等。
胃陰不足
多為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導致胃陰耗傷,表現為飢不欲食,口燥咽幹,大便乾結,或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胃。
【方藥】:增液湯加味。
【選穴】:按揉內關穴、中脘、足三裡、肩井穴。力量應由輕到重,至局部酸脹為適宜。
氣陰兩虛
表現為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自汗盜汗,唇舌乾燥,手足心熱,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呈花剝。
【治法】:補氣養陰。
【方藥】:玉屏風散、四君子湯加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做好預後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寶寶二次得「地圖舌」
1、休息和飲食方面
保證寶寶有足夠的睡眠,營養豐富的飲食/輔食,培養寶寶不偏食、不挑食的好習慣,以免胃腸功能發生紊亂和營養不良。
2、消除感染病灶
因為口腔內的某些細菌也可能會引發地圖舌,所以,要定期檢查牙齒、扁桃體以及頰黏膜有無感染,一旦發現要及時治療。
3、清潔口腔
要讓寶寶養成按時刷牙的好習慣,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