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當仁不讓的第一智將,他不但料事如神,更精通行軍兵法,劉備夷陵戰敗之後,他更是僅僅靠著八陣圖就阻擋了陸遜的大軍。
傳說八陣圖中只有一個生門,如果沒有識陣之人帶路,一旦人陷入其中就難以生還了。不過這些都是小說的誇張,事實上諸葛亮的八陣圖遠沒有這麼神奇,而且這也並非他的原創。
八陣圖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三國之前在很多的戰鬥中都有所運用,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成功擊敗匈奴東漢名將竇憲。竇憲曾經依靠八陣抵禦匈奴騎兵並獲得大勝,擊敗北匈奴之後,班固在燕然山留作紀念的文字中就提到了八陣。
那個時候八陣是一種專門用來抵禦騎兵進攻的陣法,它是一種用步兵搭配戰車的戰陣,以此來分割戰場,減少騎兵的衝鋒空間,從而有效降低敵軍衝鋒的殺傷力。
相信肯定有人對此有異議,因為諸葛亮在製作八陣圖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對陣法進行了改良,陸遜面對的八陣圖已經是升級版了,當時的它可能具有更多的功能。
不過從後續的史料來看,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西晉時期馬隆奉命到涼州地區平定作亂的羌人。他為了對付強大的羌族騎兵,也效仿了諸葛亮的八陣製作了一種叫做偏箱車的戰車,這對騎兵的行進和展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最終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南北朝時期北魏重臣高閭也曾經提出北魏應該模仿諸葛亮的做法,在北方布置八陣,並以此來抵禦柔然騎兵的入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八陣都是一種被用來抵禦騎兵的陣法,而戰車是這個陣法的關鍵。
所以諸葛亮的八陣其實也是從前人的兵書中借鑑而來的,而那個讓杜甫留下「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八陣圖遺址,也能明顯看出是一種阻礙大部隊進軍的障礙,這顯然和用戰車阻擋騎兵衝鋒的策略是相似的。
不過諸葛亮忘記了一點,八陣中戰車等障礙物的使用是一方面,與其搭配行軍的步兵其實才是真正的關鍵。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大軍盡沒,顯然是不可能留給諸葛亮足夠的兵力去完成八陣的布置的,因此八陣圖也只能起到一種最基礎的阻擋作用,是無力扭轉戰局的。
而且諸葛亮布置八陣圖的位置也有待商榷,他的八陣圖位於吳蜀兩國的交界處,吳國軍隊以水戰見長,並沒有大規模騎兵作戰的傳統,這種延誤軍團快速行軍的陣法可能用處並不是很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不太明智的決定,可見諸葛亮借鑑來的陣法卻被他用錯了地方。
不過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的八陣圖除了是障礙物之外,還能起到訓練士兵的作用,在這裡能夠讓士兵熟悉不同陣型的走位和運轉方式,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這個布置還是有意義的。但是無論如何,諸葛亮的八陣圖都和不會有小說中說的那麼神奇,而且也並沒有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