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圖到底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軍事科學是隨科技發展不斷進化的,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偉大的科技變革,首先受益的,都是軍事領域。比如,人們發明了冶煉技術,最先換上制式兵器的,一定是軍隊;後來發明的火藥,就迎來了火炮和「排隊槍斃」,直到今天,航空航天以及類骨骼仿生研究,也都是在各國軍隊的主導下進行的。
沒辦法,人類就是這麼好戰,人類這種喜歡自己打自己的天性,真的是沒什麼好說的。
而且,隨著軍事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怎麼打仗這件事也越來越系統和工程化,出現了院校和專職的研究人員,在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我國,圍繞著怎麼通過打仗來治理國家,也被諸子百家單列成一家,大家都很熟悉啦,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兵家」。
怎麼打仗,已經不在是個片面的事情,他需要調動整個國家的資源和思維來進行廟算,進而徵服對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具體謀劃內容早在數千年以前,已經被我們的老祖先研究的門清了。
儘管我們的軍事文化非常發達,然而我們古代的軍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卻在他的巔峰時代,戛然而止,這就是我們的陣圖學。、
陣圖學的研究是我們祖先成為這個藍色地球的東方傳奇,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它至今令人神往。
古代的陣圖學非常的牛逼,有些人一定會反駁:你那都是小說看多了,打仗要陣法做什麼,幹就完事了。像諸葛亮那樣的八陣,都是唬人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在歷史圈裡由來已久,持反面態度的,我也能理解。的確,古代陣圖確實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隊列」是一種軍人素質養成的方式,有著極其嚴格的標準作業流程,是有其固定標準的。但是,一旦這種標準養成,在實戰中,就能形成條件反射般的效果。
我這麼說的意思是:陣圖學雖然隕落,但沒有消亡。我軍現在的被子要疊成「豆腐塊」,行軍有「戰鬥隊形」,這些都有古代陣圖的影子,只是相比武器裝備,陣圖學如今決定勝負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但是,如何發揮火力配置,如何讓狙擊步兵和機槍兵發揮最大的火力優勢,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些不都是和「布陣」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嗎?
陣圖學誕生
陣圖學據學者藍永蔚先生研究,應該出自商周時代,但有人認為則更早,從文化概念上認為的軍事陣圖學的鼻祖是風後,「風后握奇陣」就是黃帝和蚩尤在大霧天對戰時,黃帝使用的排陣之法。
「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
這段文字是太史公筆下《周本紀》中武王做的戰鬥動員,作為一大兵法大師,有武成王之稱的呂望,也無法在聯軍缺乏訓練的前提下,有效組織部隊,因此,姬發要求士兵們,走四五步,就要停一停,協調指揮之後,再前進。就連兩軍接戰,正面剛,也要整體整齊劃一,在格鬥中,仍然要控制隊形,刺幾下,就要停下來整頓隊形,整個隊形有條不紊。彼時西方也是如此,我們熟知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方陣,也都是如此。
但是,由於偷襲商朝的軍隊,缺乏有效陣圖管理的牧野之戰非常慘烈,猶太聯軍最後「血流漂杵」,屍體堆積如山。這段記載可以作為陣圖學重要的作證。
這個時代由於諸侯分立,很多時候,打仗都是「義戰」,大家同樣的兵種,整齊劃一對面剛。
而時代到了春秋,軍陣科學得到了各國的重視,有了重要的發展,比較著名的孫武練兵殺二姬的故事,就從一個側面強調了,軍陣的組織構成,在彼時,已經非常被名將們所重視了。這種陣法,非常重視大型載具的應用,直到漢代霍去病時代,戰車已經不作為野戰兵種的核心了,但還是有很多陣圖,是圍繞著戰車進行的。
這其中的核心,就是我們熟知的「部坦協同」。根據名將杜預的《春秋左傳集解》說法,從剛正面到步坦協同,實現了這一變革的是春秋小霸王鄭莊公,鄭莊公用「先偏後伍」,也就是戰車在前,步兵在後,步坦協同的陣型,一戰擊垮了天子帶領的王師,打的周天子權威不再。偏是戰車的編制單位,伍是步兵的編制單位,步兵不在單獨面對步兵,而是作為戰車的協同單位,部署在戰車的後和兩翼,方便戰車突擊,實現了以戰車為中心的「車馳卒奔」,一種新的戰術思維走進了統帥的視野,數量已經不在是決定勝利的最核心因素,以少勝多也成為可能,這就是全新陣圖學的魅力,而這種創新的陣型,也有了名字魚麗之陣。
此後,春秋時代很多人開始研究變通死板的方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春秋無義戰」時代正式到來。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已經讓中原各國軍陣出現了不同的特點。
「連衝之陣,雖然兵力不多,但是非常堅固。騎兵衝鋒時,不要遠離戰車,而騎兵則離步兵要遠些。聽到了五下的戰鼓,如果看見兩半黃帛合成一面,則要列三面圓陣」這是諸葛亮的一段話,其中強調了連衝,這是一種攻城的器械,諸葛亮北伐野戰求而不得,因此,在陣法上也因地制宜做了很多變陣的思路。而且發揮裝備優勢的核心,從來都沒有變過。
在春秋戰國時代,陣圖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格局。比如楚國的步兵大陣叫「荊屍陣法」,荊者,楚也。荊屍陣,翻譯成現代漢語,也就是楚地之陣。當然,從名字上聯想,你要是想到殭屍、黑風、看不見的刀劍什麼的,我也不能說你錯,很多陣法的名字,就是這麼唬人的,虛張聲勢,應該是也「廟算」的一部分吧。
八陣:凝聚精華,橫空出世
由於各展所長,八陣就順利成章出現了。
八陣一詞來源於《孫臏兵法》,諸葛亮八陣也脫胎於此。"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八陣法類似於井田制,大將居中,不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都會變成正面進攻,正兵剛之,以奇兵制勝。
依宋朝《武經總要》中的推演,其主要結構是由九個小陣組成一個大陣,即八陣包一陣,如一個井字形,其中的上、左、右、下方之四個小陣稱為正陣,和中陣合成十字型,為全陣骨幹,通常為依附營壘或戰車、圍柵,由大量弓弩兵構成的防衛式陣式。所以,把八陣的核心還是充分發揮軍事裝備的優勢,而不同的裝備則決定了不同的變陣方法。比如魏武帝曹操也層讓士兵教習八陣,並布陣掩護運糧;而諸葛亮的八陣則更多發揮自家連弩和衝車的優勢。
八陣的四角之四個小陣,稱為奇陣,可轉換及運動,通常為持各種長短兵器,由重裝步兵構成的攻擊式陣式,大陣後又各有數列輕步兵及騎兵,擔任機動部隊,主陣前行時則於前方擔任警戒。
這種陣式源於漢代對抗匈奴的營壘法,在行軍時把包覆蒙皮、設置鹿角及拒馬的戰車連結起來作為防衛工事,在停止行軍駐紮防衛時,則以壘石、木柵為防衛工事。即所謂的"行為陣,立為營",是一種相當完備的布陣行軍之法。
依《晉書》記載,晉將馬隆曾依《八陣圖》作偏廂車,僅以三千五百人進攻在涼州作亂的羌人,地面寬廣時設置鹿角車營,路狹時則將木屋直接放置於車上,敵人來襲時就以弓矢八方射之,馬隆就以此孤軍深入羌地,一邊作戰一邊前進,轉戰千裡,殺傷數以萬計的羌兵,最後平定羌亂。
馬隆僅僅以八陣中的一個小陣就能達到這種戰果,可以想見九軍八陣齊進的威力。 據《水經注》記載,諸葛亮在完成八陣推演之後曾說:"八陣即成,庶幾不敗矣。",即是認為自己以八陣行軍迎敵,已先立於不敗之地。而司馬懿避免主動攻擊八陣,則是由於八陣偏重防禦,攻擊力不足之故,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從這些記載上來看,諸葛亮做八陣更多是體現了防禦作用,而從馬隆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想像,有可能諸葛亮諸葛亮大營就是一個活的八陣,因為司馬懿才在諸葛亮死後,看著營壘說「天下奇才!」作為軍事家,司馬懿可能演不出八陣圖,但是認識,他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謝幕:重騎兵與火器
八陣是陣圖文化的精華,但是隨著兵器文化以及重騎兵的比重加強,陣圖文化開始衰落。隋唐時代,隨著馬鐙和冶鐵工藝的進步,重騎兵開始進入戰場,並成為主導。
重騎兵首先就對以補兵為主力的陣型,造成了衝擊,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為什麼蒙古騎兵能縱橫天下,因為在絕對武力面前,所有陣圖都是徒勞。
重騎兵的的成本,還決定了戰爭了參與的人數。重騎兵的移動力,決定了他們的人數,而且馬這種畜生,培養到聽從號令,非常困難,而一旦培養成功,效率也非常可觀。所以,重騎兵成為主力,八陣就沒那麼重要了。
所以,李靖將八陣改為六花,成為了唐朝的八陣圖,但是這種刪繁就簡,也開創了另一個思維,就是小股騎兵,需要陣圖麼?
所以,唐宋時期,陣法的改革主要是在人數上,而且這種改革到了明朝戚繼光,還迎來了高光時刻,這就是鴛鴦陣。
當然,也有人堆傳統陣法抱著固有情懷的,比如趙宋老二。太宗皇帝就是資深陣圖研究學者,而且不僅自己用,還要讓部隊也跟著用,這就是《平戎萬全陣》。平戎陣從樣子上得到了兵法戰陣的精髓,缺點是兵力太多,按照陣圖擺出來要14萬人,佔地約為8平方公裡。北宋部隊在太宗朝時期。主要針對遼國作戰,雖然敗績連連,但不能說是陣圖的錯,以為錯的不是陣圖,而是那個非要隔著部隊精確指揮的皇帝。很多大將陽奉陰違,不按陣圖來走,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兵力太少,擺不開。
八陣圖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它的精髓是充分發揮兵種優勢,讓正兵能剛,奇兵能出其不意,比如諸葛亮的八陣就是充分發揮了車兵、步兵、騎兵和特產諸葛連弩兵的優勢,魏軍騎兵衝過來,在連弩和戰車卸載後形成的拒馬之前,先被打消了士氣,再被騎兵步兵收人頭,往往被蜀軍以少勝多。
而宋太宗,卻搞這種華而不實,需要大量兵力的陣圖,加上宋朝缺乏騎兵,在機動性上就更差一籌了。而且,宋太宗非常嘴硬,經常還要越級指揮,逼人打敗仗。
這一點,宋太宗還有同類呢,常公。
到了明清時代,排隊槍斃的線列步兵已經出現了,陸戰的接戰距離越來越遠,而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陣法已經越來越小型化。
遠古的大陣如今只有在電視劇裡才能看到了,但是陣圖文化卻沒有消亡,這就是我們前面提過的八路軍三三制。
這套八路軍三三制隊形,不僅是對前人文化的總結,也在世界震古爍今,美軍的裝備世界第一,還是要到八路軍的接班人——人民解放軍來取經三三制。
陣法的外形可以學,但是陣法的核心——為人民服務和為人民而戰,他們能學會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