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想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職業體驗給予我怎樣的收穫和感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問自己一些這樣的問題。最近,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採用在線調查的形式,面向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二年級的中小學生開展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參與過職業體驗活動,四成左右學生最希望從事研究型的工作。未來,中福會少年宮還將同步開發具有時代職業發展特點的社會職業體驗課程,賦予勞動教育更多內涵。
【職業體驗課程「雙師」同步指導】
此次調查問卷基於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的研究分析經驗,再結合上海市學生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從中小學生對職業的偏好、學生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學生自身能力與素質評價、學生性格與學生家庭環境五大部分入手,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各方面對學生職業偏好與規劃的影響。大約56%被調查者參與過職業體驗活動,學生最希望從事的工作類型為研究型工作,佔45.9%,其次為藝術性工作佔23.4%。
龍鳳旗袍的精美盤扣,是怎樣製成的?30名青少年走進逸夫職業技術學校的國家非遺項目「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習所和華山藝術館,開啟服裝工藝師職業體驗活動。孩子們第一次走近非遺傳人,聆聽百年技藝的傳承歷史,從一針一線,感受工匠們的嚴苛要求和精湛手藝。在體驗傳承傳統工藝項目的同時,感受勞動過程需要體力、智力和創造力,以藝術創新加深對這一職業的深刻印象。「創溢+」是中福會少年宮的青少年職業體驗活動品牌。自2013年起,每個假期組織青少年以體驗小隊的形式,深入到各行各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穫的快樂,培養職業認同感和勞動精神。
近年來,職業生涯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融合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推進青少年生涯教育?依託開放與靈活的特色,中福會少年宮先行先試,形成職業體驗校外經驗。職業體驗需要強調體驗過程與方法,少年宮按照認識職業、體驗職業和感悟職業三步驟展開。在積極構建社會職業平臺中,先後聯合50多個不同行業的社會職業單位,挖掘其豐富的職業教育資源,組建專家導師團隊,先後邀請了全國勞模馬衛星、葉其懂、越劇藝術家趙志剛、考古專家許衛紅等各行業領軍人物、榜樣先鋒與專職活動教師作為課程雙師同步開展指導,從職業體驗專業性指導以及教育理念有效落實兩方面共同指導青少年完成課程體驗。在榜樣人物全面的帶教下,理解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
【分學段設計獨特的職業體驗】
中福會少年宮職業體驗課程強調體驗過程與方法,面向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學齡段的學生,設計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的職業體驗內容。
針對小學生較多地推出偏向實踐型工作以及貼近學生生活的職業內容,學生們在消防員、園藝師、主持人、郵遞員等為期半天至一天的體驗學習中,理解與民生發展有密切聯繫的職業特點;針對初中學生推出如IT工程師、醫學實驗室研究員等偏向研究型工作,居委會主任等偏向管理型工作,多角度地體驗社會職業的知識特點與社會價值;針對高中生推出土木工程師、珠寶鑑定師、網絡公司CEO、芳香師等以研究型工作為主的崗位,這些2至3天的活動體驗課程,更注重社會職業內涵的深度挖掘,帶領學生感悟職業精神。
一邊實踐開發,一邊研究完善,自2013年至今,這一系列的青少年社會職業體驗課程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諸多好評。孩子們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不僅了解了社會職業的特點,更感悟到職業背後所帶來的心靈收穫:「工作中滿腔熱情固然重要,但工作中的技巧和方法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學會,需要長時間研究、潛心學習,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這種職業精神難能可貴。」「參與活動過程中,我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也讓我感受到從事社會職業不僅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應發揮好團隊作用。」
未來,中福會少年宮還將從多個途徑進行規劃,構建多維度的網絡評價體系,給予學生更多有效指導,聯繫更多社會單位,進一步發揮好社會大課堂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