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在給演員說戲受訪者供圖
貴陽籍導演李舒執導的電視劇《吉他兄弟》,眼下正在熱播,一路領先的收視率,讓這位被稱作「主旋律導演」的電視人欣然不已。
曾前後三次獲得「全國最佳導演獎」的李舒,其執導的《情滿珠江》是第一部反映改革開放的電視劇,曾榮獲「飛天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獎項。不僅如此,李舒執導的《和平年代》在短短一年內摘得了12個國家級獎項。2002年的《軍歌嘹亮》,也讓李舒進入「全國十佳導演」行列。
既在電視劇頻道播出,也在綜合頻道播出,李舒說,這說明《吉他兄弟》產生的影響開始體現出來了。在李舒看來,一部電視劇的好壞,不是在於它的拍攝過程,而是在於電視劇拍出來後社會及觀眾對它的評價,收視率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吉他兄弟》是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它的高收視率,說明人們對「扶貧」和「創業」這兩個烙上時代印痕的社會性詞語,持著高度關注的態度。當藝術再現與當下生活發生重疊,吸睛效應便會「自動升格」。
《吉他兄弟》海報劇組供圖
李舒是貴州人,「在貴陽生,在貴陽長」,1982年畢業於中戲表演系。雖然他長期在廣州工作和生活,但根在貴州,親人也都在貴州。每年,對家鄉有著非常深重感情的他都會回到貴陽和家人、朋友團聚。2018年當北京的一家公司老總找到他,說要與貴州合作拍一部跟吉他有關的主旋律電視劇,這份感情立馬顯現出來。看了劇本大綱後,整個人就顯得很興奮。「我身為貴州人,居然不知道在這麼一個偏遠的縣城,有這麼大的一個吉他生產基地。如果你說貴州生產鋼鐵、煤炭之類的,我還了解一些,但吉他產業這麼一個洋玩意,怎麼會在貴州的山鄉落戶紮根呢?我感到很驚訝。」抱著好奇的心態,李舒接了《吉他兄弟》的導演任務。
《吉他兄弟》展現了發生在兩個地域的故事,一個是貴州偏僻的山村,一個是改革開放前沿廣州。而這兩個地方,對李舒來說非常熟悉。「貴州是家鄉,一山一水我很了解;我在廣州工作30多年,也非常了解廣東的改革開放過程。我對他們說:你們找到對人了。」之後,李舒帶領一個編劇團隊,從劇本大綱開始創作,幾個月後完成劇本。2018年11月在正安開機拍攝,歷經3個月,春節前結束拍攝任務。
《吉他兄弟》劇照劇組供圖
《吉他兄弟》是改革開放題材的電視劇,而改革開放帶來了城鄉的巨變。李舒感嘆,現在回到貴陽,像他這樣的老貴陽都不知道路該怎麼走了。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變化、人的素質的變化,是巨大的。貴州的發展速度由原來的滯後躍到全國的前列,這很讓人驚嘆。《吉他兄弟》恰好表現這種變化。「人們除了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性認識之外,也通過這部電視劇獲得了對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感性認識。電視劇產生的效果,往往是人們所想不到的。全國有那麼多觀眾在收看這部電視劇,這對貴州的宣傳來說,無疑是一種貢獻。」李舒說。
作為見證者和經歷者,李舒對改革開放有著深刻的認識。《吉他兄弟》播出後,有觀眾向他反饋,說這部劇一開始就引人入勝,從貴州大山深處的婦女到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打工,為自己的孩子去爭取一份好的生活。這種情感帶入,一下子就很抓心。
《吉他兄弟》劇照劇組供圖
李舒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沿海一帶首先對外開放,貴州的改革開放還不是很充分。1987年貴州出現了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那就是正安縣組織300名「娘子」軍南下廣州打工。這個事件意味著貴州開始走出大山,走向沿海,開始從貧窮走向富裕。300「娘子軍」打工帶回來的觀念,改變了他們今後的道路。那些打工者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帶回貴州家鄉來創業,他們認為「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之所以創業成功,完全是賴於前輩一步步邁出大山的勇氣。
「300『娘子軍』走出正安後,為這裡的發展灑下了火種,點燃這裡改革開放的機遇。」在李舒看來,《吉他兄弟》展現了那些不甘於向貧窮低頭、敢於走出去闖出條生路的正安農民工,他們「走出去」的精神,是全國農民工群體的精神的寫照,是歷史長河中農民工的時代縮影。而《吉他兄弟》的立意和主題,正是對中國農民工「走出去」精神的讚美。
導演李舒受訪者供圖
李舒坦言,《吉他兄弟》使得他和貴州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以後有合適的題材,他會回來拍影視劇,為貴州的文藝創作作貢獻。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陸青劍趙相康
文字編輯/舒暢
視覺/實習生龔拉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