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桐:用奮鬥的汗水澆灌青春年華
電視劇《吉他兄弟》,以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題材,以脫貧攻堅為背景,講述了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辦吉他廠,帶動其他鄉民致富的故事。正安是吉他之鄉,這部電視劇也是以正安人為創作原型來構建的,展現了正安人民和幹部的風骨,展現了時代大潮中每一個小人物應該有的奮鬥精神。
故事從正安縣鳳竹村起步,在這個被大山包圍的貧瘠村落,村民經常處於吃不飽飯的地步,靠救濟糧勉強維持生活。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中,廣州處於開放的前沿,但是貧瘠的鄉村對外面的世界還一無所知。在救濟糧分發的現場,村民為了救濟糧的分配吵得不可開交,村幹部大聲喝止,告訴他們縣裡面要派「300娘子軍」下廣州打工,告訴他們要靠自己的雙手致富。但是村民們對外面的世界還是充滿畏懼,沒有人願意響應,這個時候,方清明和方清華的母親林美心就主動站出來,說要去廣州打工,要掙錢改變家庭貧窮的現狀。
如果奮鬥可以遺傳,讓奮鬥的精神代際傳遞。在電視劇開頭,就被這個堅強勇敢的女人所吸引了。她說吃救濟糧自己於心有愧,她為了改變家庭貧困無所畏懼,她說我一定要去外面闖蕩。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精神品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在迫切的想要改變貧困現狀的心靈支撐下,她徒步三天走到遵義市集結點,她明知自己不符合未婚條件也去努力嘗試。這種精神品質在兩個兒子方清明和方清華身上也有所體現,如果奮鬥精神可以遺傳,兩兄弟完美繼承了母親勇敢奮鬥的精神。他們南下廣州,從為小小的吉他廠打工,到自己創業當老闆,其中的艱辛和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們從未選擇放棄,從來都是用奮鬥做自己的精神砥柱。
唯有奮鬥改變命運,唯有奮鬥撐起出彩人生。沒有永遠的貧窮,只有自己選擇甘於平庸。對於那些擁有奮鬥的精神品質的人,沒有任何困難能夠打倒他們。人生會面臨各種磨難,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挑戰,電視劇中的主人公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永不言敗。在奮鬥的路程中,兩兄弟遭遇過初涉吉他的懵懂無知,遭遇過底層打工的苦苦掙扎,遭遇過被人算計的萬般無奈,遭遇過創業失敗的嚴厲打擊,但是當把這些磨難一一走過,奮鬥的終點是柳暗花明。兩兄弟的奮鬥歷程,也是無數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奮鬥歷程;兩兄弟的輝煌成功,也是無數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通過奮鬥可以取得的輝煌成功。
奮鬥精神的華彩樂章,由黨員幹部和人民共譜。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不論是黨員幹部還是人民群眾,都需要依靠這種奮鬥的精神做心靈的支撐。順時代潮流而生,順時代背景而為,是奮鬥者永遠的方向。改革開放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貧困現狀,在那個背景下,嚴正剛等幹部就是帶領地區人民脫貧的代表,「300娘子軍」勇敢奔赴廣州打工就是奮鬥者的代言人。奮鬥永不止息,奮鬥永不停步,新時代脫貧攻堅是我們的重要任務,更需要黨員幹部和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創業的成功,一方面離不開個人的奮鬥和努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為了脫貧,兩兄弟遠走他鄉打工掙錢,為了致富,兩兄弟不懼困難辦廠創業。但一個人的脫貧致富不算富,帶動一方群眾的脫貧致富才是富,當兩兄弟有了一定的能力,他們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他們選擇回鄉創業造福一方。
脫貧攻堅就是需要這樣的精神,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先富帶動後富。中國的脫貧事業一直都在進行中,黨員幹部們也一直都在為脫貧而努力。《吉他兄弟》通過書寫兩兄弟創業的故事展現了中國的時代畫卷,也展現了在這個時代畫卷裡奮鬥著的人。
沒有永遠的貧窮,如果你此時處於困頓,要相信起步絕非終點。青春不言敗,我們要用奮鬥的汗水澆灌成功的花朵,換一個無悔人生。這樣,當我們回首往事,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我奮鬥,我無悔!
>>>>>>>>>>
張紅豔:讓生命綻放美麗之花
張紅豔,盤州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六盤水市作家協會員。
日前,央視8套黃金強檔頻道播出電視劇《吉他兄弟》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是源自於貴州的真實故事,劇中的主人公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的經歷,讓我內心產生強烈震撼,騰升敬佩之意,他們不僅用吉他彈奏出彎曲的平行線,而且用青春譜寫出人生華美樂章。他們從黔北大山深處貧窮落後的小村莊啟航,跟隨30萬農民大軍南下廣州,憑藉「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精神,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吉他小天地,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打工仔成功逆襲為人人仰望的吉他廠老闆,華麗轉身之後,仍然沒有忘記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壤,仍然沒有遺忘那片土地上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兄弟倆毅然決然又重返家鄉正安,開發屬於自己的吉他王國,建立吉他產業園,帶動經濟飛速發展,引領正安縣鄉親脫貧致富。
當屏幕徐徐打開方氏兄弟的艱苦創業畫卷時,我清楚地看到,他們成功的背後浸透了人生的坎坷、創業的不易、青春的血汗和奮鬥的淚泉。
堅定的信念是他們青春的底色。紅花須有綠葉扶,青春應有信念鑄。大雁飛到溫暖的南國,是因為它堅信溫暖就在前方,小樹能長成參天大樹,堅信太陽就在頭頂上,方氏兄弟莫不如此。他們加入南下廣州打工隊伍,進入番禺吉他工廠,成為吉他工廠的一員。不知是吉他選擇了他們,還是他們選擇了吉他,總之,兩者之間結下不解之緣。製造吉他成為他們信念,在他們心中深深地扎了根,無論此後經歷多少挫折和苦痛,也始終不能讓心中的吉他信念崩塌,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堅守信念,才能製造出人生的輝煌。
勇立潮頭、脫穎而出是他們生命中最好的註腳。他們知道,人生短短幾十載,自己要執掌自己的人生。乘風破浪勇立潮頭,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經過十幾年的漫長曆練,兄弟倆在南方工廠掌握了吉他製作工序之後,就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從工廠剝離出來,走一條獨自創業的大路。他們心想,無論成功和失敗,就要去闖一闖,只要敢於挑戰,就會奇蹟出現,如果只是在大腦裡進行無數次遐想,到頭來人生永遠兩手空空,寧願笑著流淚,也不哭著說後悔,認準了的事情,就要付諸行動。其時,在廣州打工的20多萬外出務工人員,有5萬人在製造吉他,可見競爭之激烈、壓力之大。但是兄弟倆不畏艱險,排除萬難,勇於創業,最終創辦廣州神曲樂器廠,一躍而起成為吉他老闆。正如古人所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回鄉創業,致富於民是他們邁向人生的高度。當方氏兄弟倆在廣州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吉他天地時,並沒有停留在大城市裡過優渥富足的生活,而是選擇回歸故裡,把技藝傳授他人,建立吉他產業園,為正安縣的發展開足馬力。短短幾年,正安產業園就有72家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入駐,帶動6700多戶脫貧致富,一把小小的吉他走出大山,彈撥全國,奏響世界。這是一對有情懷又有溫暖的鄉村逆行者,他們不僅僅詮釋出生命的輝煌,而且彰顯出人間的大愛至情。
劇中的方氏兄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人生價值所在。沿著他們的足跡,我們可觀賞到奮力拼搏、積極向上鑄成的美好人生風景。他們就像一座標杆,永遠矗立在當下青年群體之林;他們就像一座燈塔,激勵著當代人砥礪前行;他們就像一粒種子,種植在當下青年人的心靈土壤上,在社會廣闊的天地裡發芽、開花、結果。而我也要以他們為自己學習的楷模,把眼淚變成珍珠,把理想變成現實,即使遭遇迷茫、失意,也不要無所謂地放棄,要堅定不移地朝向目標前進。有努力定會有收穫,有風雨就會有彩虹,像方氏兄弟倆一樣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出美麗之花。
>>>>>>>>>>
江文昌:做最好的自己
江文昌,電視劇《吉他兄弟》出品人,貴州遠博控股集團董事長,貴州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人,自己希望有所立,有所成就,並堅持不懈,鍥而不捨,就也想把這種願望帶給他人,幫助他人也實現這種願望。
以正安吉他產業發展為原型,以正安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題材,以脫貧攻堅為背景的電視劇《吉他兄弟》,於10月18日在央視8套強檔熱播,收視成績喜人。作為出品人,我的內心充滿著激動和興奮。《吉他兄弟》以貴州正安300娘子軍開創貴州乃至全國勞務輸出先河,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打造吉他世界工廠為背景,以小窺大,感受新時代中國發展脈搏。他們「走出去」的精神,是全國農民工群體的精神的寫照,是歷史長河中農民工的時代縮影。我們不僅看到了年輕人的辛苦與淚水,更看到了他們的蛻變與成長。劇中,我們看到了正安人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砥礪前行的貴州人,書寫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
曾經的正安,是遠近聞名的國家級貧困縣;現在的正安,是享譽世界的吉他生產基地。「從無到有,無中生有」,正安人以反哺、堅持、築夢的精神,創造出大山深處的「吉他奇蹟」。中國一定要打響自己的民族品牌,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劇中的方清華,從為國外廠商做代加工,到最終形成自己的產品,並發展為民族品牌;從低端、中端到高端,讓舶來品樂器吉他在世界的舞臺上拿了製作大獎。這讓一個山裡娃在奮起自強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尊自信,並匯入國家和民族崛起的恢弘畫卷。《吉他兄弟》傳遞的文化是滋潤的、爽朗的,它能吹開人的內心,變為生活的動力,變為一種態度,變為面向未來的一種理由——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我們該過什麼樣的生活?該擁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完全要看我們如何選擇,如何堅持。「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憂不懼。」在一個多元的世界裡,我們內心也許有過憂懼、惶恐,我們也許要穿越苦難,歷經滄桑,但如果我們內心有著永不妥協的樂觀,永不言敗的激情,那我們最終會成就自己。願《吉他兄弟》展現的奮鬥精神和鄉土情懷,能激勵更多貴州有為青年,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不懈奮鬥,為改變家鄉的面貌續寫華章,這也是我們投資出品這部電視連續劇的初心。祝福生命,每一個人都做最好的自己。
>>>>>>>>>>
駱曲波:一部青春譜寫的奮鬥史詩
看了在央視8套黃金強檔播出的電視劇《吉他兄弟》,倍感親切,忍不住激動和興奮。沒曾想過,以正安吉他產業發展為原型,以正安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題材,以脫貧攻堅為背景的故事,在央視這麼大的平臺得以展示。如果說這曾經是一個夢想,那麼,這個夢想在2020年10月18日已然變成現實。
片中的山巒、田野、道路,劇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對白,一次次被提及的「正安」,「300娘子軍」串起那段「雁南飛」的歷史足跡……一幅幅畫面,通過光影再現,貴州正安人真實的奮鬥故事不斷延展。
《吉他兄弟》刻畫了諸多人生的主題,比始成長的艱辛、愛情的美好、創業的不易。這個奮鬥的故事一定會反照我們自己,再一次將反哺、堅持、築夢的印記,烙進每一個正安人乃至貴州人的心底。
電視劇一經播出,便掀起了收視熱潮。在貴州脫貧攻堅戰這個時代背景下,電視劇既蘊含了真實、勵志而溫情的人生故事,又繪就了一部正安吉他產業的發展史。在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正安生產的吉他,更看到了正安人、貴州人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
劇情在上演,生活在前行。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熟悉而親切,因為真實而感動,因為劇裡就是劇外,每一幅畫面都在指引我們找尋家鄉的樣子。
回首1987年,正安「300娘子軍」揮師南下廣東番禺,開啟了貴州有組織、有領導、有規模向沿海發達地區輸出勞務的破冰之旅。1993年,土生土長的正安人鄭傳祥、鄭傳玖兄弟二人加入南下打工大軍,進入了廣州的吉他工廠。在吉他廠打工的幾年時間裡,鄭家兩兄弟把做吉他的諸多工序一一學成,後來兄弟倆萌生了自己單幹的念頭。2007年,兄弟二人開創的廣州神曲樂器廠開工。創業之路哪有一帆風順,遭遇過幾番波折之後,2008年10月,「廣州神曲樂器」廠才拿下了一個大單……
務本求實的正安人,因為敢想敢幹,善於「無中生有」,才會創造出大山深處的「吉他奇蹟」;感恩奮進的貴州人,因為砥勵前行,精於「貴州戰法」,終就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人生唯有奮鬥,才有收穫。
從外出就業到自己創業,再到產品走向世界,鄭傳玖兄弟的人生軌跡,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從未停下奮鬥的腳步。
讓我們一起滿懷敬意地收看《正安吉他》,因為後續還有更多的精彩、感動的情節。《正安吉他》讓我們篤信一個道理:青春於人只有一次。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老一輩的正安人將透過劇情,為當下的發展甚感欣慰;青年一輩的正安人定當珍惜韶華、奮發有為,爭當奮勇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事業和家鄉建設當中,在時代浪潮中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
宋小松: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宋小松 貴州正安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遵義公路管理局。
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是有情有義的熱血青年,哥哥方清明為了弟弟能順利讀完大學,自己棄學瞞著家人在廣州打工為弟弟掙未來的學費。而弟弟為了廣州讀大學的哥哥能順利讀完大學放棄了高考,獨自南下廣州打工,想用瘦弱的肩膀撐起哥哥的美好未來。兩兄弟都沒有讀成大學,令人唏噓。
過去許多年,在正安這個深度貧困縣,這樣的悲情故事時時都在上演。兩兄弟上不成大學,不代表他們沒有美好的未來。因為他們的血液裡流淌著拼搏精神和自強不息。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知識固然可以改變命運,奮鬥同樣可以改變命運。
我曾經參觀過正安吉他產業園,就像劇中方清華第一次走進卡門吉他廠一樣,我也傻了眼——成千上萬把吉他、各式各樣的吉他、五彩繽紛的吉他,面對吉他的海洋,我不敢相信這個夢幻般的海洋就在我的家鄉,就在我的眼前。上世紀90年代,我積攢了半年的工資,買了一把「紅棉」牌民謠吉他,它來自遙遠的大城市。而今天,數不清的吉他觸手可及。我隨便拿起一把,調了音,彈了起來,音色之美遠遠超過我之前買的那把。
我與吉他廠的負責人攀談,他說:「這全都是我們正安人製造的。」我為他們感到萬般自豪。誰曾想,誰敢想,這些吉他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它們就像一個個信使,載著正安人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漂洋過海,傳情達意。
今天的家鄉正安,與「300娘子軍」下廣東時比,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縣城高樓林立,街上車來車往,儼然一個現代化城市。而農村更是一片片小洋樓,桃紅柳綠,山清水秀,公路通到組,農民們開上自家的車就進縣城,上遵義。
吉他兄弟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是正安近30萬外出務工者的佼佼者。雖然他們的成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他們身上始終匯集著所有打工者共性的特質,奮鬥,奮鬥,再奮鬥。要改變貧窮,要改變平庸,要改變命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奮鬥之路。
>>>>>>>
從10月18日起,央視8套黃金強檔播出「貴州製造」《吉他兄弟》,優酷視頻、愛奇藝、騰訊視頻、芒果TV同步播出。
該劇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李舒執導,呂品品擔任總編劇,應昊茗、高梓淇、王汀、楊菲洋領銜主演,阮兆祥、陳嘉佳、袁新、左騰雲、袁帥、何宣林等主演,劉牧、徐百慧特別出演,王茜華友情出演。
《吉他兄弟》講述了方清明、方清華兄弟從正安縣石竹村老家到廣州吉他廠打工謀生活,從白手起家的打工仔變成吉他廠老闆,又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傳奇故事。
故事脫胎於正安人鄭氏兄弟的創業歷程:鄭傳祥、鄭傳玖兩兄弟1993年南下廣州打工,成為吉他工廠的一員;2007年兄弟倆創辦廣州神曲樂器廠。其時,在廣州打工的20多萬外出務工人員,有5萬人在造吉他。正安縣瞄準這些吉他人才,鼓勵其回鄉開發自己的吉他產業……短短幾年時間,正安吉他產業園有72家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入駐,帶動6700多人脫貧。
靠著一把小小的吉他,正安「叩響」了世界,「中國吉他製造之鄉」實至名歸。電視劇的藝術演繹,將貴州人發奮上進、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展露無遺,觀眾從中欣賞到了後發趕超的貴州的卓然風採。
百轉千回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情感交織的人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和認知?天眼新聞文化頻道電視劇《吉他兄弟》觀後感正在徵集,歡迎參與評點。
字數要求:長稿勿超過2000字,短稿三五百字也可。投稿郵箱:gzrb27@qq.com。(執筆:陸青劍)
文字編輯/陸青劍 彭芳蓉
視覺/實習生 龔拉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