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顧的寶寶一歲了,最近小顧發現,寶寶的脾氣開始變差了——
她抱著寶寶的時候,寶寶會扯她的頭髮;
有時還會二話不說,就用小手打她的臉;
而且還會抓著媽媽的手去咬;
……
小顧因此感到非常無奈,但她發現寶寶居然樂在其中。
這天小顧帶著寶寶去朋友家玩,小顧和朋友聊天,寶寶坐得無聊,便開始扯著媽媽的頭髮,小顧突然感到頭皮一陣陣刺痛,這時候她才發現,寶寶居然又在扯她的頭髮,而且還扯了好多頭髮出來。
小顧頓時火冒三丈,對著寶寶發了脾氣,寶寶看著生氣的媽媽,嚇得大哭了起來。
朋友看到後,馬上抱起了寶寶,並對小顧說:「你不能這樣,寶寶在這階段都會這樣的,我兒子之前也會這樣,你要了解寶寶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樣發脾氣只會讓寶寶受到傷害。」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教育系王海鳳表示:寶寶愛打人、愛咬人、並且覺得自己有道理,他們這樣的行為背後,都有他們的原因,而且每個階段的孩子,原因也都不相同。
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一定要冷靜解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到相應的對策。
一歲半以下的寶寶——
一歲半以下的寶寶感官也不太協調,他們正處於肌肉發展的敏感期。
這時候他們的小手會喜歡到處亂抓,他們會通過抓、打、咬等方式來探索世界。
有的時候,他們也會通過抓、打、咬的方式來向家長傳達他肚子餓或者身體不舒服的訊息。
寶寶身上起了汗疹非常難受,這時候他就會利用抓、打、咬等方式來告訴家長:他身體不舒服。
兩至三歲的寶寶——
這個時期的寶寶,是他們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寶寶會比較「自我」。
他們事事會以自己的想法為主,凡令他不高興地、令他不滿意的,他都會想辦法去排除。
而他們排除的方式,就是通過打人、咬人、抓人的方式來解決,而且他們還覺得自己有理。
四歲以上的孩子——
四歲以上的孩子,他也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獨立交友,並且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打人、咬人、抓人,也許是因為和小夥伴發生的爭執,一種自我防衛的行為;
也許是因為很少得到家長的關注,他們會通過這樣的行為來獲得家長的關注力;
也許是因為他們有需求,卻沒有及時得到滿足,用這樣的行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情緒。
錯誤方式一、打孩子
當寶寶變得愛打人、愛咬人,並且覺得自己有理時,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打孩子。
不管是一歲多的寶寶,還是兩歲以上的寶寶有這樣的行為,家長都會打他。
但家長這樣的做法會破壞寶寶探索的熱情,使寶寶失去自信心,而且還會影響寶寶對家長的信任感,從而影響寶寶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錯誤方式二、大聲斥責孩子
寶寶變得愛打人,有些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憤怒。
而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不是打孩子,而是不分場合大聲地斥責孩子。
如果寶寶這樣的行為是在探索世界,而遭到了家長的大聲斥責,只會讓寶寶變得膽小,失去冒險精神;
如果寶寶是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家長的大聲斥責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如果寶寶只是想引起家長的關注,家長的這樣的行為,便是在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錯誤方式二、給孩子貼標籤
面對孩子的我打、我咬、我有理由,家長心中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寶寶這是變壞了!
因為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所以家長會為孩子這樣的行為貼上不好的標籤,為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
這也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孩子也會因為家長的否定而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孩子也會慢慢地朝不好的方向去發展。
PS: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