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邵潔在本次海外媒體有關「兩會」的報導中,出現了一個與往年不同的新變化:由於「兩會」的英文譯名太長,「兩會」的拼音「liang hui」直接作為新詞,出現在了報導中。
從這兩天的外媒報導看,凡是用了拼音的,都會有一小段介紹。比如,在馬來西亞新聞社的報導中,對「liang hui」的解釋簡明扼要,一是說「liang hui」是中國每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二是說「liang hui」包括了中國最高立法機構人大的會議和中國最高諮詢機構政協的會議。《印度教徒報》的解釋是,每年來自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的各民族政治代表聚集在一起,舉行為期兩到三周的固定會議。《青年參考》報記者在網上的英文維基百科中發現,「兩會」一詞已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詞條之下,註解也大體相同。
以往英文媒體在提到「兩會」時,往往採用不同翻譯。行文較傳統的主流嚴肅媒體如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等,均使用官方英文翻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被譯為「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譯為「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而一些覆蓋讀者階層廣泛的外媒,一般更多採用本國讀者更易理解的說法。於是「中國國會(China』s Congress)」一詞經常出現。「政協」在國外的對應機構不多,外媒就用自己的理解來描述——「Top Advisory Body(最高諮詢機構)」。美聯社則稱「政協」為「中國國會首席諮詢機構」(China』s top parliamentary advi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