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和導師之間到底多少故事才能讓學生不再聯繫導師啊?小西碩士和博士是一個導師,目前也是鄰居(住一個小區一棟樓),關係相處很好。在自己成為導師之後,覺得有2點很大的改變:1)體會到做導師的不易,更加感恩導師當年的培養和推薦;2)慢慢的發現自己也變成了自己讀研/博時"討厭"的導師類型。其實,導師、同門等友誼是我們研究生階段最大的收穫之一,值得珍惜和維護。
作為碩士生或博士生,和導師的關係有幾種,如師徒、科研夥伴、僱傭等。相信大部分研究生都期待自己和導師之間能是科研夥伴關係,但是"夥伴"兩字要求很高,普通研究生尚達不到這個層次,小西更傾向於是一種師徒關係。研究生中一致的觀點是沒有人期望自己和導師是僱傭關係,但不少人依然在喊自己導師"老闆"。目前僅有博士後和合作導師之間是典型的"科研夥伴"關係。
國內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大部分是單一導師制,導師對學生進行學業和科研指導(指導制),關鍵是提供學術方面的資源支持(資助制)。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少,但是近些年持續擴招研究生帶來的結果就是某些導師帶的學生太多,導師和考生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交流,讓彼此的關係越發複雜。

為什麼當下不少導師讓他們的研究生"厭惡"呢?
首先,小西覺得單一導師制在導師指導學生數量暴漲後很容易忽視部分學生的學業和科研(導師太忙、學生太多,無暇管理),也是大部分考生心中導師存在的最大問題,甚至1月/次的會面和交流都達不到。小西覺得如何在保障研究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採用雙導師制、導師組模式培養是值得嘗試的,當然不是簡單的"課題組"模式。同時,研究生對導師不滿的地方還有導師偏向部分學生、安排科研之外的雜事等。
其次,小西覺得和高校存在差異一樣,不同導師的學術水平、個人素質有差距,在導師和考生的雙向選擇中儘量做好提前溝通,而不是被動接受分配。一旦在某個導師的團隊,要調整好心態力爭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而不是埋怨自己導師不如誰誰的導師。當然,各個學校在導師遴選過程中應該加大導師考核力度,而不是簡單的終生導師制。
另外,傳統意義的"師徒制度"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並未得到所有研究生的認可。作為導師,小西覺得針對部分優秀且有潛力的研究生,作為"科研合作夥伴"區分更容易發揮它們的創新和主動性。對於這些有潛力的研究生,應該儘量創造好的科研環境,讓他們參與到自己的課題項目中,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意識、團隊意識和自律意識等。

談完導師和考生相處中導師的問題,小西覺得還是有必要提醒各位研究生:讀研、讀博之前得有心理準備,想要達到學校和導師的畢業要求不易,也不是導師故意為難。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也是整個教育的需求,要求研究生加強自身素養,而不是簡單的想著"混"個學歷。面對導師的付出,也要學會感恩,而不是簡單地認為理所當然。
您覺得你和自己的導師關係如何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