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1萬步可能大家都聽過,但有否想過只要改變速度及姿勢,變成快走,功效便能大增,甚至對心血管有益,更可助你預防骨質疏鬆?
快走,是入門級的運動,基本上男女老幼都適合做。但怎樣才算是快走?姿勢有什麼要求?和平日行路有什麼不同?
快走功效多,尤其是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是一個好選擇。
不過相比跑步或緩步跑,功效上又有什麼差別呢?
快走和行路分別
快走和平日走路的差別,顧名思義就是速度更「快」。快走指,約10分鐘可行完1公裡。
由於快走相對行得快,所以對身體的心臟、肌肉負荷都會更大,並可達至中級強度的運動,是不需要器械,隨時可做的運動之一。
快走益處
雖然快走燃脂的速度,或不及跑步及其他劇烈運動高,但有研究顯示快走對心血管有益,並有以下好處
燃燒卡路裡,降低體重
降血脂
減低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
預防骨質疏鬆
改善心肺能力
另外,持續的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雖然正如上述提及,快走相比慢跑和跑步的速度更慢,因此,相對燃燒脂肪的速度也較慢,大概只有跑步的一半。
可是,快走的撞擊力,較跑步小,對身體及關節的受力都較低。
快走時,膝頭承受的壓力,大約只有身體的2倍左右,相比跑步的4至5倍,低一大截。換言之,快走令膝頭受傷的機會較低。
快走正確姿勢
快走和普通行路的姿勢有所不同,需較為刻意,並留意以下幾點:
頭部應該向上提,像拉直整個人
眼,往前看,不要看地面
手臂儘量放鬆、手肘屈曲,隨著身體適當擺動
腳跟落地,腳尖起跳,腳著地有節奏
快走姿勢不正確問題
雖然快走益處多,不過如姿勢不正確,有機會導致以下問題:
頭:頸椎不其然低頭、望地下、寒背,令脊椎、頸椎受壓
腳:當腳落地時不正確,例如只有腳尖落地,或每一步都只有腳板撞落去就起,沒有順暢帶動力量,就可能會傷腳的韌帶、筋膜,從而增加受傷或相關組織發炎、痛的機會
容易患足底筋膜炎的原因:
工作或者運動,進行長時間跑步、步行、或站立,易有勞損
體重突然增加後,令足弓壓力加大
運動之前沒有充分的熱量、拉伸
長時間不運動後突然開始運動
男女老幼都適合
快走對關節負荷較低,所以基本上男女老幼都十分適合快走,尤其是適合之前沒有做運動的人。本來的心肺功能較普通、較低、肌肉力量不足。甚至是體重較重的人,都可以由快走入手培養運動習慣。快走入門門檻較低,受傷機會也較低。
袁醫生提醒,定時運動,培養好的生活節奏固然重要;但若然一開始就跑步,或進行其他劇烈的運動,可能對心肺、身體的肌肉、筋鍵,甚至體重令負荷很大,都很容易產生不同的傷患。
快走始終屬中等強度運動,因此仍有部分人士需特別注意:
• 心肺功能十分差
• 本身心臟功能有問題
• 患心血管疾病
• 有骨骼或關節毛病
運動時要留意身體有否出現不適,尤其如運動後呼吸困難、好辛苦、心跳十分快、心臟亂跳,甚至心附近出現翳痛、不舒服,就要小心,並停止運動。出現這些情況,火代表你的心肺功能,連中等強度運動都未必負荷得到。
快走小貼士
快走屬中等強度運動,建議每星期做150分鐘。每日快走30分鐘,5日就已可達標。袁醫生提醒,其實快走10分鐘以上,已對健康有幫助,不一定要一次性快走30分鐘,可分散在早、中、晚各走10分鐘即可。
另外,快走時要記得穿襪子,而選擇鞋子時,需留意以下的事項:
鞋子的尺碼要合腳
鞋頭要寬闊些
鞋身柔軟
鞋跟貼合腳踝
鞋底要防滑、減震
鞋子內部要提供良好的襯託和保護
鞋外足跟部要穩固
足弓塌陷者應該穿足弓支撐功能的鞋(足弓塌陷應該以訓練為主)
快走時要選擇安全路徑,例如路面要乾爽,以免容易滑倒。另外,快走的路徑要光線充足,暢通無阻。如果夜晚在戶外快走,最好穿戴亮度高,或反光的衣物,以提高自己被別人看見的能見度。
記得在快走前先拉筋熱身,尤其是天氣凍的時候,建議先以慢速度開始走5至10分鐘熱身,讓肌肉溫暖。而在快走結束後,也可多慢走多5至10分鐘,讓身體緩和下來,最後再伸展肌肉,減低受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