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是臺灣「大陸籍配偶」的簡稱,是指1987年臺當局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後,與臺灣居民結婚的大陸居民。由於95%的陸配是女性,所以臺灣媒體也將這一群體稱為「大陸新娘」。在我們熟知的這一群體中,如臺女嫁陸男有:大S徐熙媛與汪小菲、陳妍希與陳曉、伊能靜與秦昊,臺男娶陸女則有:趙又廷與高圓圓、吳奇隆與劉詩詩及歐漢聲與鄭雲燦等。目前,雖然兩岸聯姻沒有以前那麼熱絡,但全臺灣現在仍有40萬陸配,她們是臺灣社會一個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一個群體。不過,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她們也常常受到各種歧視。而一旦兩岸關係緊張時,她們又成為臺當局探察大陸軍事動向的一個「風向標」。
民進黨當局在調查陸配動向
今年以來,解放軍軍機多次進入臺灣屏東縣與東沙群島間的西南空域,此處逐漸成了大陸軍機的每日打卡處。針對這種態勢,臺當局緊張不已。在今年11月時,國民黨「立委」廖婉汝在接受中評社採訪時稱,民進黨當局在調查屏東縣的陸配動向,合理推測是臺當局要了解陸配是不是被大陸要求回去,如果是,就可能是大陸開戰的前兆。
看來,臺當局知道大陸若開戰,不會不管40萬的陸配群體,所以想從陸配動向探求大陸軍事動向,小算盤打的還是蠻精的!
不過,臺當局將陸配視為大陸軍事動作的「風向標」,但一些綠營政客時常惡意詆毀陸配群體,兩岸關係緊張時,陸配群體就成了島內「反抗大陸」情緒的宣洩者。
陸配被歧視,合法權益難保障
在臺灣,陸配被歧視人所共知,及相關新聞也時常見諸媒體。
如:由於存在一些偏見,陸配子女在小學常常遭到歧視、霸凌,被同學罵「共匪」等事,而這種事情,對孩子的成長及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2015年,臺南市就發生了一起國中生跳樓的事件,這個孩子在遺書中指控老師侮辱他大陸籍母親,所以氣忿跳樓,以死抗爭。
從廣東嫁到臺灣的臺灣婦女聯合會秘書長張彩霞感嘆道,「教育如果參雜政治,那就變味道了,不只同輩間、老師學校、社會氛圍都是問題」。
臺當局前些年針對陸配先後推出保證人、面談、配額等制度,而到臺灣後,還會面對工作、醫保、繼承、政治參與等方面的限制。後來,隨著陸配群體不斷訴求自己的權益,再加上一些專家學者也不斷地對陸配被歧視問題進行呼籲,臺當局已逐步放寬對陸配製定的一些政策,如陸配取得臺灣身份證由8年改為6年;陸配入臺後即可獲得工作權,無需像先前那樣要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才能工作;陸配入臺即可參加醫保,無需像先前那樣要在取得長期居留權後才能參加;取消陸配最多只可繼承其臺籍配偶遺產200萬新臺幣的上限,已取得長期居留權者還可繼承不動產,而此前只有取得臺灣身份證後才能繼承不動產。臺當局還廢除了保證人制度,陸配申請臺灣身份證時無須再提交財力證明,放寬陸配的大陸直系親屬來臺探視的規定等。
但即便放寬了一些政策,陸配的合法權益在臺灣仍不能得保障,而這,就使得陸配的人數曾逐年下降趨勢。2003年這一年,陸配人數為3.4萬對,而到了2016年,陸配人數不到萬對,到2018年時降到6811對。美國國務院2017年3月3日公布「2016年各國人權實踐報告」,有關臺灣部分就指出,外籍和大陸配偶在臺灣遭到歧視。諸多的歧視現象,也讓年輕人跨海戀越來越理性。
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引得兩岸婚姻大退潮
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兩岸經濟差距已不明顯,此消彼長間,臺灣對於大陸同胞來說已無吸引力。
對於兩岸婚姻的退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兩岸背景差異。這包括教育背景、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大陸的男女青年,自小接受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從小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臺灣男女青年,在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教育下,接受的算是「臺獨」式教育,這讓兩個人在婚後難免會產生政見不一、國家認同的分歧。此外,因為從小生活背景的不同,雙方也難免會產生疑心和猜忌。
二是毫無隱私的面談機制。想要在臺灣生活,成為臺灣的媳婦或是女婿,是要經過臺當局有關部門面談的,面談會問及許多個人問題。據了解,目前大陸配偶想要獲得在臺合法身份,手續極其嚴苛。從在臺登記結婚開始,大陸配偶在結婚團聚、依親居留、長期居留直至申請定居的每個階段,都要接受過程繁複的面談,而當局據此判斷是否「假結婚」的標準卻十分模糊。一旦判斷為假結婚,陸配就得離開臺灣,這對婚姻造成很大困擾。
三是落地大陸還是臺灣,困擾兩岸通婚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發展迅速,這讓臺民眾對外展現了不俗的經濟實力,而這當時確實吸引了一些大陸人,這時的婚姻多是落地臺灣。不過,近年來,兩岸社會經濟水平差距縮小、兩岸婚姻中的年輕人越來越理性,兩岸通婚者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如選擇在大陸安家、工作。不能達成統一意見的,就成了兩岸婚姻的大退潮中的一分子。
2017年6月,汪小菲和徐熙媛現身兩岸婚姻論壇
其實,在兩岸婚姻中,許多陸配不但是家庭的主力,而且創業成功,貢獻社會。臺當局如若正確引導民眾正確對待陸配,那麼陸配群體勢必將為臺灣社會和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再奢求一點,臺灣如果和大陸友好溝通,陸配群體必然會為兩岸走向統一助力。
綜上一句話,只有兩岸和平發展與穩定,兩岸婚姻當事人才會更幸福。(郭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