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禮物想給孩子驚喜,卻換來孩子悶悶不樂?真心換「切心」緣由,可能來自於孩子心底的意見需求沒有被採納。禮輕情意重,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重視。
小麗看起來有點悶悶不樂。
「怎麼了」我問她。
她沒回答我。我注意到她腳上穿著嶄新的鞋子。
「欸?你穿新鞋了!」
但她的臉上並沒有出現穿新鞋的雀躍或得意,相反地,卻是一抹落寞。後來,我才一點一點問出那落寞的來由。
原來,爸爸昨天買了新鞋給她。但買鞋的過程她無從參與,所以她無法挑選款式。更糟的是,爸爸買了一雙過大的鞋子給她。爸爸想著,大量好的鞋子可以讓她再穿兩三年沒問題。
只是,當我跟孩子一活動,腳一伸,鞋子就脫落飛出。我看著她默默地把鞋子撿回來,無語地拼命一再拉緊鞋帶。我可以想像,今天她跟同學玩球時,鞋子在同學面前飛出,這會有多丟臉,同學也可能會笑她。而且穿著松垮垮的鞋子,因為害怕脫落,很多行動受阻礙,有些激烈的跑跳也不敢做吧。
孩子收到禮物,原本可以是親子增溫的時刻。因為孩子喜歡驚喜、喜歡被寵愛。但大人疏忽掉一些細節,卻反而讓整件事變調。
道理在於:
你送出去的禮物,代表你重視他的程度。
禮物不在貴重,而在於細節有沒有為對方著想。
不合腳的鞋,穿起來不舒服。「是爸媽忘記自己的尺寸嗎?」「還是爸媽不在意穿著這雙鞋其實很難行動,讓我無法跟同學玩?」
父母可能沒有這樣的意思,但收到這個禮物的孩子,每每在狼狽撿回飛出的鞋子、不厭其煩重綁鞋帶的時刻,很難不去感到難過,很難不讓這樣的感受浮上心頭。
尤其,如果她的手足有人的鞋子卻是合腳的,這很難讓人不去比較,很難不去想像自己是不是不被父母重視....
所以,買給孩子的東西如果有合身的考量,最好能帶孩子親自去試穿(或至少記得孩子的尺寸)。若因為經濟考量而希望買大好一點,最好能跟孩子討論實際的情況後再決定。
孩子也許能接受衣服褲子穿大一號,但因為她是個常常跑跳活動的孩子,合腳的鞋子對她而言就相當重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考量,或許文靜的孩子就能接受較大的鞋子也說不定。重點是,孩子的意見很重要,她的意見有確實進入你的考量範圍。
款式如果讓孩子挑他喜歡的,孩子會更開心。倘若擔心孩子一到賣場就專挑昂貴的,不給買就開始哭鬧不休,就要事先跟孩子討論可購買的價格範圍。甚至是父母自己先到賣場收集商品DM(如果店家允許就拍照下來),讓孩子從選項裡面挑選,父母再前往購買。
後來我問她:「還有舊鞋可以換上嗎?」她說:「舊鞋被爸爸丟掉了....」
那刻,我都可以感覺到她的失落。
其實,丟掉孩子的東西,其中的眉角更需要注意。因為,每個人的物品就像是她自己的延伸。未經同意就把孩子的東西丟掉,對孩子是種打擊和失落。即使這東西是父母花錢買的,但東西送出去了,就是孩子的。孩子有權決定要怎麼處理自己的東西。
如果連「自己的東西」都沒辦法決定能不能留下,那還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自己」又算什麼呢?
即使你覺得那東西又臭又髒,為了建立良好的習慣,應該把它丟掉,也應該先跟孩子溝通。如果多了這步驟,這個孩子今天就不會被不合腳的鞋子所苦,而且也能更喜愛爸爸買給她的新鞋子。
孩子如果不願意丟掉你想丟掉的東西,你可以問他原因。如果是因為東西久了有感情了,就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儘量不佔空間的把它收藏好,而不是亂擺;如果只是以為還可以用,就明白講出你的考量,給孩子一些時間習慣替換,時間到了再請他拿去丟。
這個時間,是孩子處理失落的時間。孩子在此學習接受新事物,學習跟習慣的事物告別。如此的經驗是有助於提升孩子往後面對失落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最後,我把我的鞋子也脫了。「我也可以不穿鞋子玩。」
於是我們倆就只穿著襪子一同踢著紙球玩。過程中,即便孩子曾試著想再穿新鞋踢球,鞋子又飛出去,而我也耐心地等她綁好鞋子再繼續開始。漸漸地,孩子臉上的落寞開始轉成笑顏,她終於能再次跟別人享受遊戲的快樂,而不再介意自己的鞋子跟別人不一樣了。買東西給孩子,是傳遞我們重視她、愛她的過程。不要嫌細節麻煩。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所愛的人能為自己設身處地。當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重視,感恩自然就會湧現,關係自然就更親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