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大概有71%被水覆蓋,只有29%左右的土地。可以說地球是個名副其實的「水球」。人類生存離不開水,可過多的水造成的洪水也困擾了人們上千年。古今中外人類都有和洪水抗爭的故事,如中國的「大禹治水故事」和國外的「諾亞方舟故事」都和洪水有關。洪澇災害曾經給世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傷害。
中國古典故事裡有很多和洪澇災害相關的故事,今天我們的內容從一個故事開始。這是一個和長江水域洪水泛濫有關的忠孝故事。此故事被收錄在《元史.列傳第八十五.孝友二.史彥斌傳》中。
在元朝時邳州有一個人叫史彥斌,是個大孝子。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的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長江流域發生了大洪水,河道決堤造成了下遊很多墳墓被衝毀。史彥斌母親去世後,史彥斌怕以後也會遭遇洪水衝走母親的棺木。他打造了厚重的棺材並在棺材上寫上「邳州沙河店史彥斌母柩」方便辨認。為了方便棺材被衝走後便於運回,他還在棺材表面做了四個大鐵環。做完這一切後史彥斌就找了塊高地埋葬了母親。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長江流域再次發大水,史彥斌母親的墓也未能倖免棺木被水衝走不知所蹤。為了尋找母親的棺木,史彥斌不分晝夜地在下遊尋找,可始終一無所獲。後來史彥斌想到一個辦法,棺材浮在水面肯定和其他浮在水面的東西漂流路徑一樣。想到這裡他扎了一個草人扔在水裡並向天祈禱:「母親的棺材被水衝走不知去處,原上天憐憫我的孝心,讓這個草人帶我尋找棺木」。說完後他乘舟跟隨著草人順流而下,前後航行了十多天計三百多裡路,史彥斌始終不分晝夜地堅持跟隨草人。草人最終掛在了一片被淹沒的桑樹林中,史彥斌驚奇地發現母親的棺木也掛在桑樹上面。史彥斌載回了母親的棺木並重新安葬。
講個故事做引子,主要想說從古代開始洪澇災害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各種苦難,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從古至今都積極面對,戰勝了一次次的洪澇災害並在和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傳說。
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決口成災上千次,重要改道二十餘次;長江造成的水災二百餘次。黃河曾經是中華大地上洪水泛濫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大禹治水就是在治理黃河流域水系造成的洪水。千年來黃河形成了「黃泛區」給黃河流域中下遊的人民造成了嚴重的苦難。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困擾人類千年的黃河洪水幾乎被根治。近些年已經很少聽到黃河流域水系造成洪澇災害,而長江流域水系在1998年和2020年均出現了挑戰或超越歷史記錄的水位記錄。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來求證黃河流域洪水幾乎被控制而長江流域洪水近些年來多次泛濫的原因。
黃河流域洪水減少的原因
黃河流域水系造成洪水的原因是黃河水在上遊攜帶了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在中下遊開始沉積,造成中下遊河床高於地面的景象。一旦遇到大暴雨或洪峰經過,河堤極其容易決堤。而決堤後的河水又因為地勢高於周邊,就會肆無忌憚地淹沒周邊地域。
為了治理黃河,我國在黃河上建立了三門峽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多個水水利工程。其中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於一體。大大地減少了下遊的防洪壓力,也避免了下遊河床因淤積過快升高的問題。
治理問題必須治理根源,黃河最大的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攜帶了上遊來自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為此從1979年政府開始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此工程期限70年,計劃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規劃造林5.35億畝。將「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由5%左右提高到15%左右。起到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多年來三北防護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黃河上遊水土流失情況得到緩解。
黃河水域水流量在下降,曾經中華的兩條母親河是長江和黃河。可黃河水流量目前已經減少很多,在2017年的統計中黃河水流量跌出了全國河流年涇流量第十位。
黃河水流量不僅減少而且近年來多次出現斷流情況,這主要和上遊匯入黃河的水系水流減少有關;此外中上遊黃土高原地區引用了大量黃河水灌溉農田等有一定關係。
環境的改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匯入黃河的流量減少以及中上遊大量引用黃河水灌溉使黃河流域的洪水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年來長江流域為什麼多發大水
據新聞報導,2020年7月11日21時許開始,鄱陽湖幾個站點監測到鄱陽湖水位達到或超過了1998年歷史水位。全國多條河流達到超警以上洪水,個別河流達到了歷史最高水位。近年來為何長江流域頻發大水?
長江中下遊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影響帶來大量季節性降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江流域湖泊及湖泊溼地因經濟開發而減少。大量的湖泊和溼地縮小導致湖泊調節洪水的能力減弱,這也讓長江流域水系抵抗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
中國水網:(2006年)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研究員翁立達透露,保守統計長江流域湖泊面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減少了大約3000平方公裡。
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在努力地改善環境,全國範圍內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相信不久的將來各種河流的洪澇災害都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人言「水火無情」,水災和火災都會給人們造成極大的傷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共同面對。不管是人民子弟兵還是普通百姓都積極地投身於抗災搶險,救助、幫扶受災群眾。眾志成城下何懼天災,願洪澇區人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