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長江水患並不嚴重,為什麼現在長江的洪澇災害愈演愈烈?

2020-12-20 騰訊網

今年的汛情

相信很多朋友對大禹為了治理黃河水患選擇「三過家門而不入」爛熟於心了。事實上黃河水患不僅是大禹時期的問題,更是歷代中國古代統治者的一塊心病,據歷史文獻記載,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下遊決口的年份多達達543年,總計1590多次,平均四年半一次;大的改道和遷徙約26次,平均3年2決口,百年一改道。

而我們的另一條大河:長江,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水患,不過破壞有限並不嚴重,相對黃河水患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因此在中國古代就有「有河患,無江患」的說法。

只是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長江流域爆發洪災的頻次越來越高,唐代平均18年1次,宋代平均5-6年1次,明清時期平均4年1次,到民國時期已達到平均2年1次,尤其在進入80年代之後,黃河的水患在逐漸減少,長江水患卻年年發生,愈演愈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清朝水災受災群眾

近些年來長江歷史上爆發的特大洪水

1788年長江上中下遊均出現大水和水災,7月23日宜昌洪峰流量8.6萬立方米每秒。荊江大堤決口20餘處,洪水衝入荊州城內,水深5-6米,兩個月後才退去;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長江中下遊、太湖流域和淮河下遊裡下河地區大水,江漢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圩堤大多潰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6省150餘縣受災;

1860年(清鹹豐十年),長江上中遊普降暴雨,幹流發生特大洪水。屏山、豐都、萬縣等10餘個沿江州縣被水圍,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沒。此次大水衝開了藕池口,大量洪水湧入洞庭湖,洞庭湖區大部被淹;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長江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洪水,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遊平原湖區約3萬平方公裡的地區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慶至漢口長江沿岸城鎮農田普遍遭到淹沒,合川、萬縣、豐都、宜昌等縣全城盡成澤國。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潰決。荊江南岸公安縣「大水潰城淹平屋脊」,監利以下荊江北岸堤防多處潰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一片汪洋。全國各省189個縣受災;

1931年長江大水的受災群眾

1931年(民國二十年),長江各大支流普遍發生洪水,中下遊江堤圩垸普遍決口,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太湖區大部被淹,武漢三鎮受淹達3個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河南8省合計受災人口5127萬,佔當時人口的1/4,受災農田973萬公頃,佔當時耕地面積28%,死亡約40萬人,經濟損失22.54億元,是20世紀受災範圍最廣、災情最嚴重的一次大水災;

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長江中下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5省有123個縣市受災,洪澇災害農田面積317餘萬公頃,受災人口1888餘萬,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更對以後幾年經濟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998年,長江出現8次洪峰,數千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661億元人民幣。

長江流域圖

長江近些年來特大洪水頻發的原因

一:人水爭地

長江流域雖說降雨量集中、水量充沛而且支流豐富,但即便從漢代開始就有洪災的記載,破壞力卻都不大,這主要是由於自然湖泊擁有非常好的水資源自動調蓄作用:降雨量、支流水量大導致長江水位上升時,江水便進入湖泊,然後長江水位逐步下降,減少了洪澇災害發生的機率;

而在降雨量小、支流水量小時,長江水位下降,湖泊的水便回流入長江,繼續滋養生活在長江邊和長江裡的各種生物,維持著一種科學的循環和平衡,讓人不得不佩服自然的力量。

並且當時長江流域由於地形地貌的影響,人口相對黃河流域來說要少得多,經濟發展也要落後於黃河流域,當時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但隨著北方戰亂頻發,國家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越來越多的人口開始向南方聚集,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的人口開始激增。

洞庭湖的變遷

眾所周知南方大多是山地丘陵,平原分裂嚴重,一直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而大量人口的湧入使得人地矛盾開始越來越尖銳。為了能夠生存並且生活下去,人們需要獲取更多耕種作物的耕地、建房的土地,於是「圍湖造田」開始成為大力發展農業的主要內容。

從兩宋時期開始,圍湖造田的活動進入高速擴張和發展階段,尤其是南宋時期,東南地區被圍墾的湖泊多達數十個,鑑湖、太湖、東錢湖、西湖等著名湖泊都曾被圍墾,鄱陽湖、洞庭湖等更是重點被圍墾的對象;

進入明清以後,圍墾活動更為盛行,從1825年到1905年,過度圍墾使湖面面積縮小近1500平方公裡。

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並非沒有認識到圍湖造田帶來的壞處,兩宋時期便禁止圍湖造田侵佔水利;明代萬曆年間,朝廷一次清出圍湖造田數目達80萬頃;乾隆年間湖北巡撫彭樹葵就指出:「人與水爭地為利,以致水與人爭地為殃」,開始廢田還湖。

張飛廟的漲水線

但由於人口壓力實在太大,在生存和洪水面前,很多人依然毫不猶豫選擇了生存,選擇繼續頂風作案圍湖造田;而當地地主豪強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也經常圍湖造田,其力度甚至要遠超過民間普通百姓,危害更大。

而朝廷對此也毫無辦法,畢竟斷人生計激起民變會導致官員烏紗帽不保,倒不如把堤壩修得堅固點來得更加現實。

之後圍湖造田並未停止,反而呈現出一種愈演愈烈的態勢。

長期的圍湖造田導致長江流域負責調解洪峰的8大蓄水湖泊面積相比50年代減少了33%,減少面積達到5500平方公裡,其中「八百裡洞庭」從清中葉的6000平方公裡縮小到現在的2579平方公裡,鄱陽湖面積也從1954年的5160平方公裡下降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裡。

由於湖泊不斷減少,調節作用也不斷減小,大量的水沒有了去處,只能滿出來,從而形成了洪澇災害。

刀耕火種後的林地

二: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

隨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人與土地的矛盾也開始不斷激化,除了圍湖造田,也有人選擇向山林索要土地,開始燒山開荒,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壞。

而隨著土豆、紅薯、玉米等耐寒、耐旱而且適應力強的作物的引入和大規模種植,西南地區原本貧瘠無法耕種的山地也被開發出來,砍伐森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史書記載當時四川盆地的山地出現「水痕條條,只存石骨」的景象。

此外國家進行的各種大型工程也需要大量木材,這些木材主要來自湖廣和四川。如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萬曆皇帝重修三大殿,僅這一年就採木「兩萬四千六百一十根塊」。

清朝初期同樣進行著大規模的伐木活動,康熙皇帝為了修建太和殿,也要求江西、浙江、湖廣、四川的督撫負責採集木材。

而且朝廷用木是有明確標準的,任何不符合標準的木材都無法採用。為了完成目標,伐木工和監工就必然會多伐木材,而生長量趕不上砍伐量,由此導致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壞。

水土流失示意圖

在失去植被保護後,大量沙土直接裸露在外,一旦下雨就會直接隨地表徑流流走,然後進入各種支流最後匯入長江,據統計當時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流入長江及其支流。

泥沙在進入中下遊蜿蜒曲折的河道後開始不斷淤積,抬高河床。

並且森林植被有著非常強大的持水能力,每公頃持水量可達500-2000立方米,可以有效減少匯入河流的水量,減少洪水徑流,降低爆發洪水的機率。但這種作用也隨著植被的破壞不斷削弱,進入長江的水量不斷增加。

水土流失導致河道淤積河床抬高,水量又不斷增大,加上湖泊調節作用的減弱,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處可去的水衝破堤壩造成洪澇災害。在荊州地區便流傳一首民謠:「不懼荊州幹戈起,只怕荊堤一夢終。」

暴雨

三:天災

實際上每一次洪災的爆發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降水量。一旦降水量超過了植被的持水能力、超過了山塘湖泊的自我調節能力,大量的水無處可去,就會釀成災難。

就拿1860年的洪災來說,這一年氣候反常,初春多雨,立夏下雪,入夏後大雨連綿不絕,導致江水暴漲最終引發洪災,《奉節縣誌》、《歸州志》、《興山縣誌》等地方縣誌對此均有詳細記載。

《東湖縣誌·天文》記載:「大雨如注,連日夜不絕,江漲驟發,突湧入城。。。」

「鹹豐十年五月二十五、六日,陰雨連綿,江水浩瀚,有漲無退。」

《巴東縣誌·災祲》記載:「大雨如注,江水驟漲,民居淹及屋梁,較乾隆時更高六尺。」

當時清朝政府對此記載也基本相同。

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錄副》奏摺的一份文書檔案記載:「本年入夏以來,荊、宜兩府陰雨連朝,江水日增。五月下旬,大雨如注,川江來源,異常盛漲。。。」

被臨時安置的災民

而1931年的洪災同樣也有大暴雨的影子。

在《中國歷史大洪水》一書中這樣描述:降雨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6月28日到7月12日,為時大約半月,許多地方雨量在400毫米以上,有的地方雨量一天就超過200毫米。

第二個階段為7月18日到28日,歷時11天。不論是近江還是離江較遠的一些地方,都留下連降暴雨的記載,譬如安徽的安慶「連日大雨如注」,銅陵「急雨傾盆,連綿十數晝夜」……

第三個階段為7月底至8月15日,此期主要雨區北移至黃淮之間和漢水下遊,有山東平陰兩天雨量約達370毫米、湖北鍾祥三天雨量達250多毫米的記錄。

所以說長江流域近年來水患頻發,實際上就是天災加人禍。

圖片來自網絡

時至今日,長江的洪澇災害依然在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何徹底解決長江的洪澇災害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儘管經過多次災害洗禮之後,我們已經總結出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極大減少了人員傷亡,但真正想徹底解決洪災的威脅,依然任重道遠。

今年疫情才剛消退,洪水又開始在中華大地肆虐,多難興邦後,惟望風調雨順,同時也向抗洪第一線的同志們致敬,謝謝你們!

相關焦點

  • (深度)一文讀懂滔滔長江水患的今生前世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那時的長江水患並不是那麼的嚴重。要是經常發生洪災的話,恐怕就不是「共飲長江水」,而是「共泡長江水」了。 那麼,長江水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頻繁的呢? 1、歷史大數據 在中國古代,黃河就像個嚴父,過於嚴厲而容易憤怒,一年發幾次大水。
  • 從元代孝子洪水中尋棺故事,分析黃河洪澇減少和長江洪澇規模增大
    人類生存離不開水,可過多的水造成的洪水也困擾了人們上千年。古今中外人類都有和洪水抗爭的故事,如中國的「大禹治水故事」和國外的「諾亞方舟故事」都和洪水有關。洪澇災害曾經給世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傷害。被水淹沒的樹林講個故事做引子,主要想說從古代開始洪澇災害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各種苦難,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從古至今都積極面對,戰勝了一次次的洪澇災害並在和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傳說
  • ...及7月份長江流域的大面積洪澇災害,2020年三季度公司單季實現...
    【華新水泥業績預告: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下降15%到20%】華新水泥公告,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上年預計減少7.3億元到9.1億元,同比下降15%到20%。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披露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8.4億元。
  • 為什麼地處南亞的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雨澇」是指長時間大雨或者暴雨造成窪地積水不能及時排除,從而形成積水災害的現象。一般來說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發生,難以進行區別,所以常常統稱為洪澇災害。那麼,世界上這麼多國家中,哪個國家的洪澇災害最為嚴重呢?
  • 為什麼每當南方暴雨,發生洪澇的地區,總是有湖南省和江西省?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具有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和影響範圍廣的特徵。2019年,我國因為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270億元,在我國的自然災害中洪澇和乾旱是最為常見,並且危害範圍較廣,我國東部季風區由於季風的不確定性是造成乾旱和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
  • 當心,梅雨期長江中下遊可能出現較重汛情!原來梅雨也能致災?
    中國天氣網稱,江南梅雨,並非總是細雨濛濛,梅雨也可能很「暴力」,歷史上梅雨期致災也有發生,切不可放鬆警惕。長江防總根據中長期水文氣象分析預測,今年長江流域氣象年景總體偏差,長江流域可能面臨澇旱並重的局面。面對今年有可能出現的汛情,當前長江流域各省市正倒排工期,加快水毀和堤壩開口復建工程建設。2019年7月,湖南衡東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湘江支流洣水防洪堤出現決口。
  • 淚道的「洪澇災害」,嚴重危害眼健康!(組圖)
    (原標題:淚道的「洪澇災害」,嚴重危害眼健康!去過成都的人都知道,都江堰的江水湍急,奔騰不息,極易發生洪澇災害,但周圍的田地房屋卻絲毫沒有收到影響,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都要歸功於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洪澇災害嚴重,當時的蜀郡太守李冰便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
  • ...年是豐收之年」,國家防總: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觀察者網訊)8月13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洪澇災害導致6032.6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1140.8千公頃,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淮河地區。
  • 為什麼我國古代的人口中心在黃河流域,而不是在長江流域?
    中國有兩條母親河,分別是長江和黃河,他們所在的流域分別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條河流的中下遊地區,都是我國當前人口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但是我們如果回溯歷史,就會發現在唐代之前,我國主要的人口和經濟中心都在黃河流域,而不是在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的長江流域,所謂「逐鹿中原」指的也是北方地區,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我國的「經濟重心」最早形成在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我國西部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使得我國的地勢呈現為西高東低,因此我國的河流水系大多「自西向東」流動,比如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河流,在我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和長江都被譽為我國的「母親河」。這是因為,一方面長江和黃河流程長、流域範圍廣,流域內生活的人口數量眾多,經濟發達,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 「長江宜賓段決口了」?別編了,視頻裡日文招牌露餡了
    這段1分42秒視頻中,遠處水位陡然上升,洶湧的洪水溢出堤壩,短時間內就淹沒了整個街區,還把停靠岸邊的船隻衝到了路面上,看上去情況十分危急。與此視頻一同流傳的文字稱:「長江宜賓段決口了!大災大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網傳視頻片段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觀看視頻後,發現視頻中有多處疑點。第一,視頻拍攝的可能根本就不是長江。
  • 長江委專家解讀汛情:目前長江中下遊的洪水小於1998年
    新華社武漢7月20日消息,「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正在演進發展。與「1號洪水」相比,這次上遊洪水來勢更猛,中下遊面臨的防汛形勢也更複雜。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20日召開新聞通氣會,就目前長江汛情和水旱災害防禦的焦點問題進行解析。
  • 南方這場暴雨洪災 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水平?
    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達1961年來同期最多;但綜合分析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弱於1998年。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謝雁冰 傅中行連日來,南方地區暴雨預警、洪水預警接連不斷,牽動全國人民心弦。今年南方水情到底如何?洪澇災害嚴不嚴重?
  • 人教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弊:洪澇災害、水體汙染等等。(轉)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能夠認識到河流與區域發展的關係了嗎?下面就來試一試吧。【探究二】讀下列兩則材料,思考問題。 答案:1.利:衝積平原、提供灌溉、水產養殖、水運交通等;弊:洪澇災害等。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探究三】讀「長江沿江地帶地形圖」、「沿長江幹流地形剖面圖」,分析長江上遊和下遊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差異。
  • 長江是怎樣1條河流,修了水庫和堤防還經常抗洪
    只要有較大的洪水,長江中、下遊兩岸都會遭到防洪壓力。》如果我們把時間軸回撥幾千萬年,古長江的入海口比現在要大的多。只要打開大比例尺的衛星地圖,會發現長江下遊兩岸的平原上布滿了古河道的痕跡。長江每年向下遊輸送的泥沙高達5億噸,洪水泛濫帶來的淤積物慢慢沉澱形成了平原。本質上,長江下遊一大長串城市、城鎮等人類生活居住工作的地方,本來就是在洪泛區上。
  • 黃河是天災,長江是人禍
    自打我記事到現在,我印象裡黃河的脾氣已經跟傳說裡的完全不同。除了壺口瀑布還能扎扎呼呼外,大多地方已經溫順的不像啥。黃河以後會咋樣,是不是又會出現其他新情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治理黃河天災水患這件事上,大禹和我們這一代大禹後人都作了各自當下能做的讓黃河安穩的事。之後再來的大禹後人只要與時俱進就應該不會辱沒大禹留下的漢人治水的名聲。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最嚴重的地震,旱災和瘟疫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和近況 自然過程的變異是原來就有的,它之所以成為災害,是由於人類的出現及人類對自然過程變異的不適應,因此,有了人類,自然過程變異就成為自然災害。
  • 關注長江中下遊洪災:國家IV級救災應急響應緊急啟動
    2016年7月6日訊,民政部獲悉昨天透露,6月30日以來,持續強降雨導致的長江中下遊等地洪澇災害,已致170人死亡或失蹤。據統計,截至5日9時,災害造成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11省(自治區、直轄市)67市(自治州)331個縣(市、區)2333.5萬人受災,128人死亡,42人失蹤,134.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59.6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4.1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934.9千公頃,其中絕收295.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8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