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之間的較量現在才是關鍵時刻 Zara和Gap、H&M相比優勢在...

2021-01-20 網易新聞

inditex創立於1975年,它的前身是Zara的小店鋪,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三大服裝公司了。相比快時尚品牌Gap、H&M究竟誰更勝一籌呢?小編講解!

超過Gap

相比較,Gap集團的表現持續不佳,除了Banana Republic表現尚可,Gap和青少年裝品牌Old Navy都未能走出調整期。而更有報導說,Gap準備撤銷設在倫敦的歐洲設計部,事實上歐洲系列的表現非常好,而且眾所周知的秘密是,Gap歐洲設計部的顧問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比如Phoebe Philo和Balenciaga的Marie-Anne Sauve等。

擴張勢頭猛於H&M

全球時裝零售連鎖巨頭——瑞典H&M和西班牙Inditex之間的比拼,是爭妍,還是鬥智?就奼紫嫣紅的時裝而言,它們比的是爭妍的藝術,但論起輸贏,卻更在於其背後各自商業運作思維的不同,且看它們強調差異化戰略及戰術的鬥智之旅……

擁有Zara、Bershka等8個時裝品牌的Inditex在上海淮海路迎來第2700家連鎖店—瑞典H&M銷售額雖領先於Inditex,但它也不得不感嘆:後生可畏! Inditex這個來自西班牙的競爭對手,成立於1963年,而H&M(Hennes & Mauritz)則早已於1947年創立,新秀Inditex歷史雖短,但開店速度卻是H&M的兩倍。這一次Inditex搶灘中國,證明了分析師此前的一些看法:Inditex的擴張勢頭猛於H&M。

與H&M速度與盈利的較量

H&M的股票一向都被看作是服裝零售業的基準,但投資者正在將更多的熱情傾注到Inditex身上。2005年,在為Inditex做評估的25個分析師中,2/3的人推薦投資者購買其股票,而相比之下只有大約一半的分析師推薦H&M的股票。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只因為這幾年來Inditex表現出了更好的成長性。雖然Inditex約204億美元的市值仍然不敵H&M約286億美元的市值,但Inditex的擴張勢頭吸引了眾多的分析師和投資者。

自成立以來,H&M就以其時尚、質優而價平的時裝風靡世界,被認為是「麥當勞式時尚」(McFashion)的代表者。但H&M越來越受到Inditex 的衝擊。在規模的擴張上,雖然H&M的店數近1200間,但Inditex已經擁有2700家店鋪;在收入增長上,Inditex從1996年以來一直保持著20%左右的增長率,而H&M在近幾年的增長速度卻一直在10%左右徘徊。

投資者們看中的正是Inditex的這種迅猛擴張勢頭。不過,速度並不是商業世界的唯一遊戲評判標準。面對Inditex速度制勝的挑戰,H&M一再強調:我們不僅要增長速度,更要增長質量;我們既要開更多的新店,更要提高已有店鋪的銷量水平。事實上,H&M在業界一向以謹慎著稱,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關注商業世界中更重要的內容—盈利。有事實為證:在雙方所爭奪的法國市場,2005年H&M所開的店鋪數量為72家,遠少於Inditex的123家,但H&M 5.64億歐元的銷售額卻仍然領先。

Inditex快速的增長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其股票未來潛力及走勢看好,引導投資者重新考慮其股票價值,但亦有分析師指出,Inditex在以後的8年中可能也無法在盈利上超過H&M,因為它的快速擴張犧牲了一部分利潤。規模、速度以及盈利水平,這是商業世界中相互博弈的三個要素。如何平衡?Inditex和H&M給了我們兩個選擇:Inditex以速度制勝,打起了規模聲勢戰;H&M則是速度與盈利並駕齊驅,穩步擴張。這兩種選擇本身並無優劣之分,不管是速度、規模優先,還是盈利優先,最關鍵的都是要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

擴張的同化與分化

Inditex與H&M都把歐洲作為主要的市場,Inditex的收入大約有一半來自西班牙,而H&M的銷售額有1/3都來自德國市場。或許,正是這種不同的重點市場策略讓它們在擴張路上出現了冷熱不均的現象。

在房地產業繁榮的支撐下,西班牙的經濟增長水平已連續10年超過了歐洲的平均水平,這讓Inditex獲益非淺。而德國在2005年的增長幅度還不到1%。H&M要在經濟萎縮的壓力下讓更多的消費者掏錢購買它的衣服,想來也是難上加難。服裝時尚業是一個極易受市場經濟水平影響的行業。無論是Inditex,還是H&M,都沒有把「雞蛋」全部放到一個市場「籃子」裡。H&M和Inditex都已在歐洲幾乎所有的國家開設了店鋪,並且開始向對方的戰略「要地」滲透。

其實,H&M和Inditex新的擴張計劃有些相似,都是瞄準世界上的成熟市場和大城市,同時把時尚之風吹向更多新興的發展中國家。H&M要在繼續擴大德國市場的同時,向美國、西班牙、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滲透;而Inditex也把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甚至葡萄牙、希臘等作為新的擴張重點。而且,在Inditex把Zara帶到中國,大力開拓亞太市場的時候,H&M則吹響了進軍中東市場的號角。H&M將會在科威特和杜拜開店。

不過,相對於Inditex來說,H&M有著一種更為多元的擴張計劃。事實上,在店鋪的銷售渠道之外,H&M已經開始大規模進入在線和郵購市場。而且,H&M正在把越來越多的資源放到北美市場。自2000年進軍北美市場以來,H&M雖然曾經走過彎路,但發展非常迅速。從長期來看,北美市場甚至有望成為H&M的最大市場。相比之下,一向在擴張速度和規模上走在前面的Inditex在美國的步履卻要小得多。迄今為止,H&M在美國的店鋪已經將近80家,而Inditex的店鋪卻還不到20家。

對於H&M和Inditex來說,未來的幾年依然是搶佔市場的時間。它們之間的市場雖有交叉,但面對面的直接競爭畢竟還不夠激烈;未來,它們同中有異的擴張之路雖然呈現了一些分化的苗頭,但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市場正在日益拉近、重疊。可以預見的是,H&M和Inditex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而不是緩和。

時尚與平價的平衡術

作為平價時裝連鎖品牌,H&M和Inditex的核心競爭力都來自時尚的設計、新穎的款式及平實的價格。但如何緊跟時尚,又能保持較低的價格呢?H&M和Inditex各有奇招。

在與時尚賽跑方面,Inditex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業界傳奇。Zara的一件襯衣從科盧納的設計室到巴黎或是東京的專賣店所需要的時間只是區區兩個星期。

Zara如何做到這一點?Inditex作出的保證是:對時尚快速響應,同時快速地設計、生產和配送。與高級時裝界對於流行趨勢提前做出判斷的做法不同,Inditex總是根據市場和客戶的現有需求來決定時裝的設計與生產。在Inditex位於西班牙的總部,幾百名設計師徹夜忙碌,隨時檢視市場潮流變幻以及銷售情況,以便調整現有的設計和生產。

與Inditex一樣,H&M也追求時尚的「保鮮」:及時地分析產品的銷售情況,以便快速地調整設計和生產,同時儘量縮短衣服從設計到上架的時間,並且建立了一個多元而平衡的「時尚三角」:三角的底端是顧客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中端代表著當季正在流行的服裝;而位於頂端的商品則反映最新的時尚趨勢。通過調整「時尚三角」各個層次的比例關係,H&M可以很容易地做到既擴大銷量,又反映時尚。

低價是Inditex和H&M在市場上站住腳跟的第二個要點。如何降低成本,以維持平價策略?H&M走上了一條全球化時代常見的成本控制之路:「第一世界的時裝在第三世界的工廠」,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印度、中國、土耳其等低成本國家進行。

H&M不設自己的工廠,而且其60%的商品在亞洲生產,剩下40%才是來自歐洲。Inditex雖然也有在中國等國家採購,但其商品有一半在自己的(或控股的)工廠生產,而且有80%是在歐洲製造的。

事實上,儘管生產成本要比競爭對手高出15%至20%,Inditex並不認同H&M生產外包的做法。在Inditex看來,擁有自己的工廠可以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並分秒不差地控制生產流程,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款式和更低的庫存,形成一個「設計-生產-配送-銷售」的良性循環體系,實際上更有利於整體成本的控制。而缺乏內部自行生產能力的H&M雖然在生產成本的控制上更加有力,但它在生產環節對時尚的反應速度肯定要滯後,而且也更容易受到外界成本波動的影響。

如何平衡時尚與平價的矛盾?以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為驅動、快速的市場響應能力以及低庫存、低成本,這些都是Inditex和H&M成功的要素。不過,Inditex以快速的響應速度垂直整合「設計-生產-配送-銷售」的集約式管理方法給了我們更多啟示。經營風格藏露有別

Inditex和H&M在經營風格上也有所不同,謹慎小心的H&M善於利用明星提升品牌 ,以迅猛著稱的Inditex卻低調而務實。

很多人對H&M的記憶都離不開超級名模Kate Moss、Chanel設計至尊Karl Largerfeld等明星級的人物。沒錯,H&M正在利用這些明星的號召力來提高時尚知名度。每一次新裝的發布,H&M都會想方設法地推銷自己,而名模們的一場場走秀則幾乎讓消費者忘記了其實H&M只是一個平價的服裝品牌。

2005年,H&M與Karl Largerfeld的合作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但已足以在時尚界鬧得沸沸揚揚。只要衣服扣子的質地允許,H&M幾乎都會秀出「Karl Lagerfeld For H&M」的字樣。而且,在Karl Largerfeld宣布停止合作後不久,H&M又請來了鼎鼎大名的Stella McCartney,為其進行秋裝的設計,並請出義大利名模Mariacarla Boscono取代了有吸毒陰影的Kate Moss,為Stella McCartney的H&M系列的代言。

雖然Inditex過於迅猛的擴張勢頭讓人覺得有些張揚,但Inditex的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爾特加(Amancio Ortega),這位在時裝界僅次於LVMH伯納德·阿諾德的西班牙億萬富翁,卻是一個低調、不喜張揚的人,他很少在媒體前露面,甚至不喜歡打領帶。

事實上,Inditex的經營者幾乎都不是時尚主義人士。在生產上「不惜成本」的Inditex在廣告上表現得十分「吝嗇」。除了每年兩次的店內廣告,Zara幾乎沒有其它促銷活動。與行業慣常的3%~4%的廣告預算比率相比,Zara僅佔年銷售額0.3%的廣告預算著實令人驚訝。Inditex所有的行銷經費幾乎全部投注於工廠設備的擴充改善,其位於西班牙科盧納的倉庫,面積相當於90個足球場。而且,Inditex請來的設計師很少有「明星級」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出自最頂級的設計學院,但很少為人所知。

在服裝時尚界,Inditex總是特立獨行的異類。因此,當H&M請來眾多明星級設計師和模特來演繹時尚的時候,Inditex卻默默地在製造著時尚。或許,對於消費者來說,平價的時裝便已足夠。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抵擋H&M攜Karl Lagerfeld或者Stella McCartney而來的時尚潮流呢?一直看似「循規蹈矩」的H&M,其實正在創造一個時尚hi-end大眾化的實驗。

(原標題:快時尚品牌之間的較量現在才是關鍵時刻 Zara和Gap、H&M相比優勢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剖析快時尚品牌競爭優勢:Zara、H&M、GAP和優衣庫
    我想說,ZARA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是目前全世界上所有品牌都模仿不了的。且不說規模,畢竟規模人人都可能做到,這裡著重說它的不可複製的模式。ZARA採用的模式叫做Vertical Integration,極大地縮短了出貨時間:平均為2周,因此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一年可以有15-20個Collection。與之相比,普通的品牌出貨的整個流程需要4-6個月,一年一般只有兩個Collection。
  • H&M、ZARA、優衣庫、GAP四大快時尚品牌的由來
    ZARA(需求面積:1000-2500平方米)、H&M、GAP、優衣庫(需求面積:1800-2000平方米),是全球家喻戶曉的服裝零售品牌,也被歸類為所謂「快時尚」。在全球各大品牌榜上,這幾大品牌也常常位居服飾品牌前列。下面,全球君就按照創立時間順序,為大家介紹幾大品牌的創立過程。
  • 如何簡單評價一下ZARA、H&M、UR這三個快時尚品牌?
    1、ZARAZARA(颯拉)是1975年設立於西班牙隸屬Inditex集團旗下的一個子公司,既是服裝品牌也是專營ZARA品牌服裝的連鎖零售品。ZARA深受全球時尚青年的喜愛,設計師品牌的優異設計價格卻更為低廉。
  • ZARA home VS.H&M home 快時尚紅牌之間一場關於家居的PK
    2014年,zara home和H&M home先後在8月和9月進入西安市場,分別設店在「新貴」曲江商圈的銀泰城以及傳統強勢的鐘樓商圈世紀金花美伊八號,作為人氣快時尚品牌,ZARA(需求面積:1000-2500平方米)和H&M在西安也擁有大批粉絲群,家居副牌的相繼進駐也預示著在無印良品之後,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在陝拓展的版圖將跨界到家居領域
  • H&M、ZARA、GAP三大快時尚品牌江蘇門店一覽
    搜鋪網消息:快時尚以「快、狠、準」為主要特徵,帶動了全球時尚。自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快時尚品牌以速度快、品種多、數量少、製售一體的效率化經營受到白領和時尚人士青睞。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江蘇地區,快時尚的擴張也是來勢洶洶。
  • 你真的清楚ZARA、H&M和優衣庫之間的差別嗎?
    轉眼,以H&M進入中國為標誌的話,今年,也就是2014年,是快時尚品牌們進入中國的七年之癢年,表面看起來,ZARA、H&M、優衣庫、GAP似乎都在以相似的步調高歌猛進一路開店不停,其實吧, 這幾家快時尚還真是千差萬別。
  • 各施手段 H&M、優衣庫與ZARA的快時尚品牌鏖戰
    如果不保持銷售,那麼該集團或許早就出現了銷售和利潤雙雙下滑的真正衰退。當前的快時尚與商業地產的關係就好像過去 Esprit、艾格等服裝品牌與百貨公司的關係——前者需要後者的渠道,後者則需要前者來獲取人流、租金、銷售分成回報。兩者中的任何一方出現問題,另一方很難孑然獨立。但現在,中國商業地產在經過過去幾年的激進開發後已經顯示出地區性的泡沫。
  • GAP、Esprit紛紛倒下,ZARA、H&M也遇瓶頸,快時尚品牌該怎麼辦?
    國際快時尚品牌曾因為代表西方的時尚潮流而風光無限,卻又逐漸因中國時尚市場的千變萬化,和新一代消費者的長成而落寞乏力。還有更多的快時尚品牌,Topshop, Forever 21, Newlook……遠在疫情前就黯然退出了中國市場。進入中國市場,新增門店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輻射,更快更便宜地推出新品……國際快時尚品牌踐行著同一道公式,有些品牌如H&M、ZARA仍牢牢佔據著中國的快時尚市場,更多的卻黯然收場。
  • Zara和H&M各自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ZARA採用的模式叫做Vertical Integration,極大地縮短了出貨時間:平均為2周,因此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一年可以有15-20個Collection。與之相比,普通的品牌出貨的整個流程需要4至6個月,一年一般只有兩個Collection。
  • H&M和GAP淪為打折大賣場 快時尚集體向下「拐」
    迅銷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中國市場並未受到業績下滑的影響,「中國大陸地區2016年上半年以人民幣計算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均有所增長。我們預計,下半年,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優衣庫海外銷售將出現收入、利潤『雙增長』的局面。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擴展也將持續。」  「開店成本和用工成本都在增長」,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分析認為,競爭太激烈、成本大幅提升才是優衣庫利潤大幅下滑的直接誘因。
  • H&M、ZARA、C&A等16個快時尚品牌選址要求
    ZARA在戰略上採取了快速、敏捷、多品類、小規模、大終端的競爭戰略;招募了480人的龐大的設計師隊伍;同時在巴黎、米蘭、紐約等時裝時尚發布地建立了完備的時尚情報站。特點:開店一般在1500-2000㎡之間,現在開得都比較大,2500㎡左右。Inditex
  • ZARA、C&A、GAP等快時尚品牌開設童裝店 中國童裝市場潛力巨大
    而曾經一度霸佔國內服裝市場的十大快時尚品牌也已經失寵,不再光芒四射。業績下滑、門店關閉、庫存積壓、競爭加劇、品牌同質化的情況趨於嚴重,陷入困境的快時尚品牌玩家想要在國內市場繼續保持優勢和地位,意味著找準應對措施和加速轉型是面臨的選擇。   自國際快時尚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增加門店數量一直作為營收增長的方式,而最近其步伐明顯在減慢。
  • ZARA、H&M、優衣庫、GAP商業模式有什麼不同門道
    我想說,ZARA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是目前世界上所有時尚品牌都模仿不了的。且不說規模,畢竟規模人人都有可能做到,這裡著重說它的不可複製的模式。ZARA採用的模式叫做VerticalIntegration,垂直出貨。極大地縮短了出貨時間:平均為2周,因此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一年可以有15-20個Collection。
  • GAP、H&M紛紛入局 共享租衣會是快時尚的救命稻草?
    核心導讀:   1.快時尚為何紛紛上線租衣業務?   2.共享租衣在中國現在情況如何?   3.租衣業務在中美間差距有多大?   快時尚進軍租衣,拯救業績   有著「Rent The Runway」這個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在前,共享租衣業務在歐美市場的服裝零售商之間也變得越來越流行,甚至成為他們拯救業務下滑的一根救命稻草。
  • 除了H&M、ZARA了 極具潛力的快時尚品牌還有這些
    在商場裡可以看到的快時尚品牌都是「熟面孔」,高頻出現的品牌不僅會讓消費者視覺疲勞,品牌重複性過高也讓消費者失去了非要到你家購物中心消費的理由。 其實,除了H&M、ZARA、優衣庫(需求面積:1800-2000平方米)等耳熟能詳的品牌外,還有很多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快時尚品牌,但無奈中國門店不多,只能選在在網上剁手。
  • 買了這麼久的ZARA、H&M、UNIQLO、GAP 你知道區別嗎
    我想說,ZARA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是目前世界上所有時尚品牌都模仿不了的。且不說規模,畢竟規模人人都有可能做到,這裡著重說它的不可複製的模式。ZARA採用的模式叫做Vertical Integration,垂直出貨。極大地縮短了出貨時間:平均為2周,因此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一年可以有15-20個Collection。
  • H&M、優衣庫等快時尚齊進軍中國 為何ZARA成群主?
    在中國市場,如果把快時尚服飾拉一個微信群,湧入記者腦海,按照大致的時間次序,有這樣一串長長的名單:班尼路、佐丹奴、真維斯、貝納通、G2000、Bossini……還有就是如今風頭最勁的三甲:ZARA(需求面積:1000-2500平方米)、H&M和優衣庫。
  • 快時尚大潰敗,Forever21敗走中國,H&M和ZARA好日子也結束了?
    業內對於大批外資「快時尚」品牌退出並不驚訝。紡織服裝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目前國內用戶接受的快時尚品牌也就是ZARA和優衣庫,其它外資快時尚品牌在市場流行元素把握和基本款深度開發上既做不過ZARA與優衣庫,也沒有和一些本土品牌進行區隔,僅僅只是一個國際品牌的符號而已,假以時日被本土用戶群體拋棄也很正常。
  • 中國快時尚出海品牌SHEIN App下載量超過H&M和Zara
    相比之下,H&M的行動應用程式僅達到250萬,而ZARA卻才達到200萬。 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SHEIN的下載量已達到2.294億,而H&M的為1.235億,ZARA的為9060萬。 根據分析平臺App Annie的數據,在9月27日至10月3日那一周,SHEIN是iPhone上全球下載次數最多的購物應用。它在美國,巴西,澳大利亞,英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排名前十。
  • GAP、H&M、優衣庫同上質量黑榜,快時尚服裝品牌怎麼了
    GAP、H&M、優衣庫同上質量黑榜,快時尚服裝品牌怎麼了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2015-11-24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