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鮮血染紅的童年
——《紅手指》讀後感
曹範學區中心小學 丁美芸
對於敏感的問題,各國文學作品總是多有涉獵,以各種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譬如,家庭教育問題。今年,我關注的日本文學作品較多。東野圭吾的犯罪題材作品在我的書櫥裡佔據極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一系列犯罪小說便涉及到家庭教育:《白夜行》、《放學後》、《紅手指》......今天,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紅手指》。
這家人看上去再平常不過:前原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痴呆的老母親,下有未成年的兒子。平靜在一個下午被徹底打破:兒子在家中殺死了一個小女孩。前原夫婦決心移走屍體,掩蓋罪行。前原夫婦為了挽救兒子,準備將罪行加到痴呆的母親身上。前原的供述合情合理,無懈可擊,但是刑警加賀看到前原的母親塗紅的手指時,明白了事情真相。
這是一個極其淺薄而愚蠢的犯罪:兒子殺害女孩後,驚嚇過度,並未處理屍體,而是將自己反鎖在房間內玩起了遊戲。前原移走屍體的過程也是漏洞百出:粘在屍體上的庭院中青草、停在牆邊的自行車、未經妥善處理的移屍手套與紙箱......但就是這麼一個看似愚蠢的犯罪,卻經由作者的筆端,將人性的惡、尤其是不良家庭教育導致的惡果描述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兒子(直巳)之「惡」。直巳實在不是一個討喜的孩子,無論是他瘦弱的軀體、陰鬱的性格還是狠毒的行事作風。但這陰暗的一切,都是不良家庭教育的惡果。從母親角度來看,她的無度溺愛是孕育這一惡果的直接因素。從父親角度來看,忙於工作與出軌,無暇顧及妻子的感受,疏於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可推卸的原因之一。整日生活在父母爭吵硝煙下的直巳,即使遭受到校園暴力也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正向支持。久而久之,形成孤僻而陰鬱的性格在所難免。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絲毫正能量支撐的直巳將所有的期望都傾注在網絡和遊戲中,自然,對生命也是充滿了漠視與不屑。他把稍不從意的女孩視作會喘氣的玩偶。或許在他眼裡,殺死一個女孩的確與拆爛一個玩偶無異。而這對生命的極度漠視也是家庭教育畸形的產物。「沒有耐心、膽小自私」是前原對兒子的評價。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直巳身上的特質無疑是前原的折射。 身為人父,前原沒有盡到教子之責。身為人子,他也未曾實現盡孝之諾。
其次,讓我們分析一下父親(前原)之「惡」。一方面,對妻子與兒子不負責任的前原,的確是令人深惡痛絕的。因為這無形中對兒子的犯罪行為起到了助紂為虐的效果。另一方面,最後良心發現的前原又是可堪諒解的。因為他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方式來「愛兒子」,彌補這些年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缺席。前原之所以在最後關頭幡然悔悟,得益於父母早年給予他的正向之愛。尤其是身為母親的政惠。政惠給予前原的不是溺愛,而是恰如其分的愛意。這愛使得青少年時期的前原陽光而充滿正能量。只是,婚後的前原在妻子與社會壓力的強壓之下,漸趨自私冷漠。父親死後,他也只是為了佔據家裡的房子與母親同居一個屋簷下。不堪忍受兒媳虐待的政惠,只好假裝痴呆,避免與夫妻二人正面交鋒。而母親身陷佯裝痴傻的境地也與毫不作為的前原脫不了干係。然而,政惠對不負責任的前原從未放棄過教誨。即使是前原將「殺人」汙水潑到自己身上,政惠依舊盡力挽回走向歧途的兒子。她所施與的教育無意是充滿大智慧的。由第一次假裝戴手套、第二次在警察面前「瘋言瘋語」到第三次塗紅手指,這一切所作所為都是一位母親在提示孩子「回頭是岸」。令人欣慰的是,前原沒有辜負母親最細微處的良心期盼,得以悔悟。
《紅手指》中被染紅的不止是政惠的手指,還有直巳倉促的童年。直巳在疏於管教、欠缺人情味兒的家庭中長大,最終用極端的殺生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童年。這浸泡在他人血泊裡的童年無疑為為人父母的我們敲響了警鐘:孩子的童年需要關愛,但不是無度溺愛;需要支持,但不是隨意輔助;需要陪伴,但不是無隙掌控。惟願天下父母,都能用心呵護,用愛陪伴,鑄造充滿正能量的陽光好少年!
壹點號智簡課堂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