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真的不會玩了嗎?

2020-09-03 童行學院
本文看點:如今孩子們的遊戲與我們小時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兒童自發的遊戲越來越少,成人的支持遊戲越發豐富多元,這其間發生了什麼?有何利弊?家長應該如何做?我們一起來深度討論。

周四

思維

全文共4289字,閱讀時間5分鐘

前段時間,常混的媽媽群在熱烈討論日本攝影師秋山亮二80年代在中國拍的一組老照片,記錄了那時小孩子的日常。無憂無慮,純真美好,是記憶裡童年的模樣。

在河邊摸魚撈蝦 ↓

攝影:秋山亮二

在街邊投入打仗↓

攝影:秋山亮二

在沙灘上開懷大笑 ↓

攝影:秋山亮二

在公園吵架笑鬧 ↓

攝影:秋山亮二

在學校裡追逐嬉笑 ↓

攝影:秋山亮二

都是我們最熟悉也最懷念的遊戲時光,看得人不由得感慨,那個悠長美好、沒心沒肺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

大家紛紛說起過去玩的遊戲,跳皮筋、捉迷藏、翻繩、跑跳……說到小時候都不著家,天天在院子裡玩,說到腿上磕的青一塊紫一塊,還是照樣跟著大孩子屁股後頭跑,說到小時候為了跳好皮筋,在家裡用兩個小板凳不睡覺地練習……

末了聊到現在的小孩子,好像有點可憐,人人在興趣班上課,幾個小夥伴想一起玩得提前一個月約,照片中出現的場景幾乎不可能再來了。

孩子們幾乎沒時間遊戲了,這可不就是童年的失落麼?

01 孩子的遊戲越來越少了嗎?

澳大利亞作家Frost曾滿懷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遊戲:

「我最早對創造性遊戲的回憶可以追溯到小學時,學校裡有一條小溪從附近的樹林流出來,流經整個校園,下雨之後,溪水更是充滿了生機和吸引力,我們總是脫掉鞋子,捲起褲管,趟水建泥壩以攔住更多的水;
而另一組人馬在我們的興奮情緒的感召下,也在河的上遊建立一個壩,他們最後會突然放出壩裡的水,我們的泥巴都在上遊洪水的衝刷下被毀掉了。
於是我們想出了一個瘋狂的活動和合作性的計劃,要用巖石或樹枝築一座不會被對手衝毀的大壩,我們甚至還挑選了一個足智多謀的三年級學生作為行動的指揮,通過反覆的試誤,我們發現了密度的價值,即重材料可以抗壓,並且可以利用洩洪道把水從我們的建築傑作旁引開。「

這是一場典型的兒童自發的遊戲,整個過程是孩子主導的,遇到問題是孩子與同伴合作自己解決的。在遊戲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合作,研究了材料,做了精細的搭建,玩得興致勃勃而且卓有成效。

這是最自然的遊戲,最「孩子」的遊戲,也是我們想起兒童遊戲這一概念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們覺得「正在失落」的兒童遊戲。

童行戲劇營上認真參與的孩子們

與自發遊戲相對應的,是成人支持的遊戲,這些遊戲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事實上,最早將遊戲與教育意義聯繫起來的,是大名鼎鼎的幼兒園之父福祿貝爾,他創建了最早的幼兒園kindergarten,在德語中的意思是兒童的花園,並推動幼兒園遍地開花。我們所有人都該感謝他(想想要是沒有幼兒園會怎樣)。

他認為善的、有思想的人是教育創造出來的,因此要設計相應的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的目的。他創造了現在仍廣為熟知的很多幼兒園遊戲,比如積木遊戲、球類遊戲、手指遊戲等,他發明、製造了很多教具,就是現在孩子們玩的益智玩具的雛形。

可以說,他承認孩子需要遊戲,即遊戲中自發的部分(nature),但同時增加了教育設計的部分(nurture),讓遊戲成為實現教育目的的載體和工具。

他使我們對遊戲的認識更加理性。

孩子遊戲的內容與形式一直在發生變化,近一兩百年尤甚,從自發的探索和娛樂,到承載著教育目的的有意識的兒童活動,這其間伴隨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對教育的理解的變化。

這就回到了「遊戲是什麼」的問題,遊戲是孩子的活動,它有天性的、自然的部分(nature),也受社會的、文化的影響(nurture),它的教育屬性一直在增強。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孩子遊戲的變化。

02 為什麼孩子的遊戲會變化?

上面我們討論了兩種遊戲類型,兒童自發的遊戲和成人支持的遊戲,前者由孩子自由發起,收穫了很多快樂;後者由成人發起或支持,也同樣好玩,但隱含著一定的教育意義。

當下的現實,孩子自發的遊戲越來越少,成人支持的遊戲越來越多。

童行親子戲劇營,不一樣的親子互動體驗

為什麼會這樣呢?自發遊戲雖然是孩子自由生發的,但需要閒暇的時間、合適的空間、穩定的玩伴,這些條件越來越難獲取了。

第一

時間

家長對教育活動越來越重視,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上興趣班、讀書、寫作業,空閒時間客觀上減少了。

第二

空間

我們對危險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不可能再讓小孩子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脖子上掛著鑰匙就跟小夥伴跑街上玩了;適合孩子自由探索的遊戲場地也越來越少,不管是去遊樂場還是去公園,都需要大人的保駕護航。

在親子餐廳的遊樂場玩互動屏的遊戲

第三

玩伴

我們正在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區,安排小朋友一起玩需要家長去結交和協調,還得多方配合,在樓下喊一嗓子就能約到好多小夥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要到幼兒園和興趣班找小朋友。

此外,可以一個人進行的活動越來越多了,好看的動畫片看不過來,好玩的玩具也玩不過來,雖然不至於替代小夥伴,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跟夥伴一起玩的需求。

山村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玩「擠年糕」的遊戲

種種原因造就了我們看到的現狀:

  • 現在的孩子不跳皮筋,不玩翻繩,而是玩玩具,看ipad,去興趣班,去遊樂場;

  • 他們玩更少的自發遊戲,玩更多的成人支持的遊戲;

  • 遊戲的時間不一定減少,所帶來的樂趣也不一定消亡,但遊戲的類型,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緬懷過去自由玩耍的美好時光,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背後隱藏是對自發遊戲價值的本能認可,比如快樂,比如投入,比如關係,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礙於時間、空間、玩伴的限制,指望孩子自發地發起或獲取,越來越難。

自發遊戲的最大價值,在於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在環境中探索、嘗試,在最小的後果壓力之下去了解不同行為帶來的影響。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言,遊戲是使行動後果最小化的途徑,是學習的最安全途徑。

現在,想要獲取自發遊戲中的本來就存在的元素,比如,孩子的主導,同伴的合作,真實的情境,豐富的體驗,反而需要更多成人的支持。

自發遊戲與成人支持的遊戲的界限,需要重新界定。

03 成人支持的自發遊戲

我們承認自發遊戲的價值,承認自己對遊戲教育意義的期待,也承認現實環境對兒童自發遊戲的制約,那麼,新的選擇可能是,成人支持的自發遊戲。

這不是硬造新概念。

成人支持的遊戲在傳統的語境中,更接近遊戲化教學,在玩中學,更指向教育而不是自發和快樂,但隨著各項研究的深入,我們也深深地認同,自發遊戲在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上,在發展社會能力上,也承擔著很核心的作用,兩種遊戲都很有價值。

自發遊戲越來越難獲取,那麼,成人支持的自發遊戲或將成為更好的選擇。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自發遊戲,正是大人們排除了千難萬險幫五六個年齡差在三歲左右的小孩安排的(一群人真的很難約齊)。

小孩們聚在公園的廣場上,剛開始是獨自跟爸媽玩,接下來交換玩具,三三兩兩地玩,男孩女孩還相互對立。後來,家長幫著找來了一截繩子,最大的姐姐慢慢地開始組織大家一起玩。

玩繩子的小孩們

先是指揮一個孩子王爸爸蹲下來平行地甩動繩子,美其名約「掃地雷」,然後開始玩跳繩子,節節抬高大家挨個跳過去,玩了一會兒,大家又開始鑽繩子,一個個彎腰匍匐著鑽過越來越低的繩子。一截繩子,一群小孩,變幻出了好幾種玩法,完全是孩子自己主導的。

後來小孩們又換了好多種遊戲,追跑,藏寶,遊園,角色扮演,自己創造遊戲規則,自己優化調整,除非遇到難以解決的矛盾,否則基本不需要大人。

瑞吉歐的教育理念有個說法,每個孩子都有三個老師,教他的大人,他所在的環境,他的同伴。這裡的大人的角色就是支持,提供材料,扮演求助對象,布置環境,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自發地遊戲和探索。

準備材料、創設環境、尋找同伴、提供支持,這些正是我倡導的成人支持的自發遊戲,孩子的自發遊戲,需要成人的支持。而這一支持,能極大地擴展孩子遊戲的邊界。

比如,認識和探索大自然,除了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機、攝像機來記錄,這是在現代生活使用工具的一部分,成人提供了材料和環境,在孩子求助的時候適時介入。↓

老河溝夏令營的孩子在拍攝自然紀錄片

比如,可以體驗和探索更遠更多樣化的環境,這是現代生活給兒童遊戲提供的新便利,也是在成人的支持下得以實現的↓

在培田夏令營,城市的孩子也可以下水抓魚

再比如,孩子有機會在支持性的環境中,跟隨自己的節奏和小夥伴一起創作劇本、表演故事,這是伴隨著教育觀念的進步而產生的,是我們小時候沒有的↓

在松花湖夏令營,孩子們自己的戲劇表演

孩子生活在與我們不同的時代,成人可以是支持也可以是限制,關鍵是保有一顆開放的心,和對孩子探索的尊重。

04 孩子的遊戲,孩子說了算

現代社會與媒介批評家尼爾·波茨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裡表達了對「童年」這一概念即將消失的深刻擔憂,認為兒童社會與成人文化的界限不再,媒體、電視讓童年受到侵蝕。然而在再版的前言中,他也引用了一些孩子寫來的信:

一個叫傑克(Jack)的男孩說,我認為你的文章不怎麼好,童年沒有消逝——哈!

——就這樣沒有啦?

約瑟夫(Joseph)寫道,童年沒有消逝,因為我們看電視,我認為一周五天上學才是荒廢童年,我覺得那太過分了,童年非常寶貴,用超過半周的時間去上學,太浪費了!
蒂娜(Tina)寫道,當你是孩子時,你並不需要顧慮責任的問題,孩子們應該多一些玩耍。

約翰(John)寫道,我認為18歲才應該是兒童變成成年人的年齡。

帕蒂(Patty)說,我不認為一個10歲的孩子看了成人節目,就不再是兒童了。

安迪(Andy)說,大多數孩子看電視節目,知道那不是真的。

後來,尼爾·波茨曼總結道,兒童自身是保存兒童的一股力量,他們不僅懂得與成人不同的價值所在,還關心和需要這個界限。

我想說,對於自己的童年,孩子不想隨便被定義,對於他們的遊戲,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學前班和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對於遊戲的看法,發現他們覺得一個活動是不是遊戲,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分要素——這個活動是不是強制的。人必須學習,必須工作,但可以遊戲。在遊戲中,可以隨時喊停,隨時退出,孩子有著明顯的主導性。

哪些是真的遊戲,哪些是打著「遊戲」旗號的學習,他們分得很清楚。

童行營地課程中,嘗試更多可能

成人支持的遊戲有時候會被認為「不是遊戲」,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孩子,或者我們,覺得主導權不在孩子那裡。

但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本著尊重和自省的原則,我們可以在孩子的自發遊戲和成人支持的遊戲之間找到平衡。事實上,在當下的環境中,想要發揮遊戲對兒童自身發展的最大價值,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

人的成長環境,一百年來的變化都是翻天覆地,而人的發展本身,千萬年來又很穩定。現代科學研究幫助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了遊戲和人的發展,可以更理性地權衡利弊和提供支持。

只是永遠要記住,我們只是支持力量,孩子的遊戲,孩子說了算。

05 補記

本文完成後,按照慣例,我發給了幾個朋友求試讀求抓蟲,寫作者容易陷入自身的偏執之中,多元的角度是一種校正。

不約而同地,大家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困惑,你前面講的挺有道理,只是後面結束的太倉促了,家長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呢?應該怎麼去支持孩子的遊戲呢?單單說讓孩子做主似乎太單薄了。

我想,我們的困惑可能還是在於,教育活動和自發遊戲到底哪裡不一樣了?

教育活動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烙印的,很多時候我們身在洪流之中,被裹挾著前進,就像孩子們都去報的興趣班,報,不需要掙扎,不報,反而要面對更多焦慮,比如孩子是不是跟不上,孩子會不會沒人玩,孩子會不會落後太多不自信……好玩的教育意義的學習活動,現在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

自發遊戲呢,基於上文的分析,時間、空間、玩伴等諸多條件都改變了,孩子可以自發遊戲的空間變得更小,想要尋求自發遊戲帶來的價值,需要成人更多地支持。提供材料、讓出空間、空出時間、約好夥伴,這也是我期望的,給孩子成人支持的自發遊戲。

那麼,自發遊戲的價值是不是就不可替代呢?也不一定。

如果我們可以拆解出一條條的能力與價值,比如社交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情緒管理能力,都有可替代的教育性遊戲可以選擇,教育活動是更理性,也更有目的性的。

但這些目的,都是成人賦予的目的,我們當然在試圖幫孩子做更理性的決定,但成長終究是由內而外自發而來的。我所期望的,是能給孩子教育活動之外的自己做主的遊戲時間,讓他們有時間放空,去思考、去發展自身。

遊戲,本來就是兒童的主場啊,只是這一領地,現在需要成人的主動支持和有意識後退才能保有。

互動話題

今天文中討論的兩種遊戲模式,你是如何看待和實踐的呢?留言區等你一起討論~

拓展閱讀

限時福利

掃描海報

購買年度大課《哲思之旅》直減60元

12 呂麗瑩

童行學院幼教項目負責人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合著作者

北外語言學碩士

擅長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

多年幼兒教育從業經驗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轉載 | 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方式

童行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相關焦點

  • 現在的孩子不會玩。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玩?
    我第一次聽說孩子不會玩的,而且不止一位家長這樣說!當然,也有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玩就是放任不管、或者玩遊戲——我剛開始覺得很意外,後來看類似說法多了才想這其中的原因,後來恍然大悟:因為現在的家長絕大多數就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逼過來的,他們自己都不會玩或者對玩的理解就是玩電子遊戲,又如何讓他們引導和陪伴自己的孩子去玩呢?
  • 「玩中學」有缺陷?真的有孩子「越玩越聰明」?
    如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早已成為父母帶娃過程中的頭等大事,市面上各類「玩中學」的課程和工具也是層出不窮,不少父母都在猶豫——孩子專注力不太行,「玩中學」真的能有效果嗎?孩子年齡太小,長大再學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 父親強迫孩子「吃手機」,還稱揍孩子胳膊疼,玩手機真的就有錯嗎
    孩子玩手機真的就有錯嗎?現在的社會科技飛速發展,手機也在短短的幾年變得越來越智能,而手機現在也是人手一部,而對於很多家長而言,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而近日,有網友發微博稱,江蘇某中學,孩子因玩長時間玩手機慘遭父親「傳統教育」,還稱自己給孩子「教育」之後胳膊酸,手掌痛。也正因為孩子父親的雷人回復,讓其在網上迅速發酵。
  • 孩子玩手機,真的沒必要那麼生氣
    今天發小結婚,很多朋友聚在一起,侃天說地,當聊到孩子這個話題時,幾個早已當爸爸的朋友說,現在最讓他們掉頭髮的一件事就是幾歲的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一位爸爸說,兒子見他第一件事就是要手機,不給就鬧,一玩就停不下來,好不容易把手機要回來,就開始自己坐那生悶氣。
  • 女王小時候居然玩這樣的娃娃。。真的不會做噩夢嘛???
    原標題:女王小時候居然玩這樣的娃娃。。真的不會做噩夢嘛???話說,雖然,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今年已經91歲了,老當益壯的她,早已子孫滿堂,不過,誰當年還不是個萌萌噠寶寶呀?(成交價250英鎊)好吧…女王小時候就玩這些貨??真的不會做噩夢嗎???
  • 一本書能讓3歲的孩子玩的不亦樂乎,真的這麼有趣嗎?
    除了這些很給力很走心的奇思妙想的設計以外,出版社還很用心地選用了柔軟不發硬、邊際沒有鋒利稜角的紙張,當孩子細嫩的小指頭在翻看書的時候,不會因為紙太硬太鋒利而劃傷手指!這也是我很在意的地方,前面給孩子買過一本畫冊,因為紙張的稜角太鋒利把外孫女的手指像刀割一樣劃了一道傷痕,流了很多血,孩子疼的哭了很久!從那以後,再給孩子買書,我一定先看印刷紙的情況!
  • 朋友,當你玩手機時,你的孩子也在玩手機。還不警醒嗎?
    我想每個父母首先想到的都是有了手機真方便,孩子不再纏著您,您有了大把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玩TA的手機,您做您自己的事情,各得其所。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您難道沒有感覺手機在慢慢「取代」您的位置嗎?您難道沒有感覺,讓孩子放下手機越來越難了嗎?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沒有這樣想過,也沒有感覺過,但是希望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您可以切身的思考一下。
  • 爸爸,你知道現在的孩子在玩什麼嗎?
    「擼貓館」「劇本殺」「換裝館」,你知道這些詞是什麼意思嗎?如果你知道,你去體驗過嗎?當你偶爾從孩子們嘴裡聽到這些詞的意思,你是完全不理會,還是覺得這都是啥亂七八糟的,然後直接來一句「最好少去啊」。偏見存在的前提是信息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或有意或無意,但是必須承認,很多來自有意。大人眼裡,正經玩就是運動、出遊,或者是三五好友聚會喝咖啡喝酒。
  • 現在的小孩子是真的變得更加聰明了嗎?
    最近幾天一個親戚家的朋友來我家住幾天,她現在上小學六年級。見面時交談的內容、談吐舉止和她的年齡真的是十分的不相符,仿若是一隻狼皮的羊,但當接觸一段時間後,我覺得她們更像是假冒成年的小羔羊,對於知識的學習一點都沒有平時坦淡自如的樣子,遇到問題時不願意深入分析一下,時不時就拿出手機開始刷一些情感類、成年類短視頻,對於電視劇的狗血情節倒是娓娓道來。
  • 除了玩手機,現在的孩子還能玩什麼?
    現在,很多孩子上網、玩遊戲成癮,不僅嚴重的耽誤了學習,而且還損害了視力,成了一個個的近視眼。要是批評,他們說起理由來似乎還理直氣壯,我父母沒有時間,不能陪伴我,我不上網、不玩遊戲幹什麼啊,都怪他們。乍一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越想越不是那麼回事,越想越是這孩子在為上網、打遊戲找藉口。那麼,如果家長不能陪伴孩子,就只能上網、玩遊戲嗎?除此之外,孩子還可以幹點什麼呢?其實,健康、陽光的遊戲還是有很多的:第一:看書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嘛,看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質,還能使一個人的內心更加充實,人生更加幸福。
  • 護眼模式真的能護眼嗎?這些玩手機的正確姿勢,才應該告訴孩子
    甚至有些孩子還錯峰玩手機,父母睡著的時候,他們就偷偷起來玩手機。手機黨們都知道,長時間玩手機,真的很費眼睛,特別是手機等電子產品存在大量會傷害眼睛的藍光,所以有些家長就擔心了,孩子長期照著藍光,會不會很容易近視呀?會不會更容易導致眼疾呀?
  • 孩子學習總說「我不會」,你真的懂什麼意思嗎?
    1「我不會」,是因為所有人都說我很笨之前我在便利店買東西的時候,碰到一位媽媽帶著他8歲的兒子。隔著老遠的距離,就聽到這位媽媽吼道:「你能幹點啥,這麼笨,連道題都不會做,將來想跟你爸一樣賣菜嗎?」「我不會做,再說,我為啥長大了就不能賣菜,挺好的呀。」媽媽聽到兒子這樣說,立馬就抄起了旁邊的棍子往孩子身上打去。「我這麼辛苦養你,就是為了讓你賣菜的嗎?啊!」我當時趕緊攔住那位媽媽的手,生怕她再打下去,傷到了孩子。
  • 孩子在外面總是哭哭啼啼?那是因為孩子「不會玩」
    一問才知道,小朋友們在玩黑貓警長的遊戲,分配角色時必須有的小朋友是警長,有的小朋友是老鼠。這位小朋友一聽讓他當老鼠,立馬嚇得哇哇哭著跑開了。只是一個遊戲,為什麼別的孩子玩得哈哈大笑,而有的孩子卻怒火衝天、或者傷心欲絕?原因就是有的孩子會玩遊戲,而有的孩子不會玩遊戲。
  • TED |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玩電子設備,會毀了童年嗎?
    但現在我要你們想像一下,如果這部手機在三歲小孩的手裡,整個社會是不是都會焦慮起來。現在不光只有電視。孩子們被各種設備包圍。我也有孩子,我理解這種焦慮的心情。讓他跟你一起玩這個遊戲吧。你能想到一個跟『貓』押韻的詞嗎?或者跟『球』押韻?」我們的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收到這樣的小提示,他們會覺得自己掌控了一切。
  • 三歲的孩子真的要開始學習各種技能了嗎?
    自家的娃和朋友家的差不多大,我家娃現在啥都沒學,會唱三兩首英文歌,背幾首古詩,數大概五十個數,再就啥也不會了,而且這些除了英文歌是跟著播放器或者看動畫片學的,其餘都是孩子姥姥帶的時候教的,作為孩子的老母親,真的是啥都沒教,總想著怎麼帶孩子出去玩,每逢節假日,必然出門玩耍,不管去哪兒,遊樂場也好,是動物園也罷,從來沒想過帶著孩子去學習點什麼。
  • 你現在不允許孩子玩手機、玩電腦,也許有一天你會後悔的?
    現在的父母視孩子玩手機、玩電腦如洪水猛獸般恐怖,特別是當有些「磚家」說了比爾蓋茨都不讓小孩玩手機,更有一些磚家列舉手機、電腦對孩子的傷害
  • 玩遊戲真的是玩物喪志嗎?該怎麼勸說家裡的孩子理性對待遊戲呢
    親戚問我是怎麼對這個遊戲沒有興趣的,讓我教教孩子,我當時想了很久,卻不知從何說起。玩遊戲真的是玩物喪志嗎?該怎麼勸說家裡的孩子理性對待遊戲呢?家長們總是認為自己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認為凡事必有因果,孩子是因為接觸到了遊戲才開始沉迷的,也一定會以為一個原因而放棄的。
  • 「現在的孩子說都說不得。」為什麼打壓不會真正讓孩子變得強大?
    每次在兒童輕生的新聞評論下面,我們都會看到這些評論:「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了,說都說不得。」「你現在讀書父母老師說你兩句你就不行了,以後你出社會怎麼辦?」脆弱、沒有抗壓能力、玻璃心,難道我們的孩子現在真的變弱了嗎?
  • 「車確實不是孩子劃的」,仔細想一下,我們真的傾聽孩子了嗎
    如果一個十歲大的孩子,在車旁邊玩,車被劃了痕,而監控中只有這一個孩子,孩子說他在旁邊玩蒼蠅,不是他劃的!請問你會不會認為車就是這個孩子劃的?這件事情發生在重慶沙坪垻區,在我們所有人的意識中,孩子在車的旁邊玩,孩子就會劃車,大概是因為以前很多孩子做過這種事情吧,我們大人就會形成這樣一種固定的思維。
  • 00後現在都在玩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在《王者榮耀》的遠古版本還沒有現在這麼火,叫做《英雄戰跡》時,筆者曾玩過很長一段時間。那時候的《英雄戰跡》沒有出裝,沒有技能加點,升級時可為英雄選擇天賦,這規則簡直像極了隔壁暴雪的MOBA遊戲《風暴英雄》。這個規則的設定會導致遊戲非常容易上手,同時遊戲節奏會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