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確實不是孩子劃的」,仔細想一下,我們真的傾聽孩子了嗎

2020-11-09 胡蝶育兒園

如果一個十歲大的孩子,在車旁邊玩,車被劃了痕,而監控中只有這一個孩子,孩子說他在旁邊玩蒼蠅,不是他劃的!請問你會不會認為車就是這個孩子劃的?

這件事情發生在重慶沙坪垻區,在我們所有人的意識中,孩子在車的旁邊玩,孩子就會劃車,大概是因為以前很多孩子做過這種事情吧,我們大人就會形成這樣一種固定的思維。

包括車主,包括周圍鄰居,包括孩子的父親都認為是孩子做的事,孩子的父親賠償了這個車主3000多元錢!

咱們有一位好警察,他發現中間有問題,尤其是這件事情發生後,孩子心情非常的差,也不願意多說話!這位鄒警官用三天時間,最後在視頻中確認這輛車是在停車場被刮蹭的!

這個孩子當時說「蒼蠅在這兒,我的衣服散起的,我拉鏈夠不到這上面,碰都沒有碰這個車。」

可是沒有人聽,只有這位警官留了心,最後還了孩子的清白!

咱們說這件事情主要是想說一下,咱們作為父母的真的用心傾聽孩子了嗎?

咱們作為父母,有沒有這麼一種情況?當孩子做錯一件事後,孩子張口還沒有說幾句話,還沒有聽孩子說完,咱們就立馬給出了一個判斷:他某一方面做的不好,或者某一方面做的不對,然後就開始以老師的身份去糾正孩子,去教育孩子。這就好像醫生開藥一樣,張嘴剛說兩句話,都把藥給開了!這時孩子是不是有憋屈的表情?

是,傾聽是給孩子最大的尊重!

咱們作為父母真的相信我們的孩子嗎?

我們的孩子或許有的已經上了幼兒園,或許可以獨自一個在小區裡玩了,如果孩子發生了矛盾。我們是會相信孩子的話,還是會相信幼兒園阿姨的,還是會相信鄰居呢?當然,很多人現在會說我聽孩子的!但是,真正發生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會相信幼兒園老師的,或者周圍鄰居大人的!

實際上大人或者幼兒園老師很多時候也不是當事人,他們也沒有親眼見發生什麼事。他們是聽別人的講述,誰又能保證她們聽到的話是真的呢?而只有當事人,也就是自己孩子,才能夠真正的知道事情的真相。

我們應該相信我們孩子的話,如果我們作為父母都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話,我們又指望誰來相信呢?

而假如孩子說的是真話,而我們又不相信的話,孩子的內心會對我們有什麼看法?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我是他們的孩子嗎?他們為什麼寧願相信外人,也不相信他們的孩子呢?

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了的感覺。

咱們作為父母是真正的關心孩子嗎?

做父母都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咱們作為父母,每天要給孩子做吃的,買好看的衣服,給孩子蓋被子,不斷讓孩子多喝水,這難道不是關心孩子?可是距離真正關心孩子還是有差距的!

當咱們和孩子一起走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常常會說走快點走快點?孩子通常都不會辯解,努力的向前邁兩條腿!

當孩子爬到高高的臺階上時,我們會常常說,別摔下來了,快點下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保護著孩子,讓孩子在臺階上玩,是不是更好?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時,傷心的直落眼淚,我們大聲的罵著他,呵斥著他,說他笨。可是誰又知道?孩子根本就不明白題提的要求是什麼?甚至題目的本意是什麼她都弄不清楚,他當然做不好了!還有的孩子,有些字不認識或不明白意思,讓他去考試,能考的好嗎?

我們往往會用成人的思維去對待一件事情,又有幾位父母和孩子換個角度來看一看同一個問題呢?

實際上孩子們都在盡力,都在努力的向上向前,在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難道不是嗎?通常,小學的時候,父母圍著孩子做題,喳喳喳喳的指手畫腳,到初中,又有幾個父母再這樣做?因為父母不會做了,到高中就更麻煩了,很多父母題都讀不懂了,這個時候父母就開始完全安靜,能為孩子做的也就開始變成了打雜做飯。

關心孩子,就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想想。

大家一起努力吧,伴著孩子一起再次長大!

相關焦點

  • 你真的懂得如何傾聽孩子嗎?
    什麼是情緒性共鳴,就是我們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孩子在跟我們說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跟孩子儘量爭取情緒上的同頻,比如說孩子很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能理解到孩子的恐懼,要能感受到孩子的恐懼;比如說孩子很興奮的時候,我們要能理解到孩子的興奮,孩子很煩躁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首先要能理解這個情緒,而不是說只盯著這個事情合理不合理呀
  • 傾聽與共情 |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我們經常聽到各種教育專家呼籲家長不要嘮叨孩子,可是沒有人告訴家長不嘮叨之後,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當你想讓孩子聽你說,那你首先要聽孩子說。你知道嗎,有時候當你輸出太多信息時,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接受不了這麼多信息。
  • 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人們,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那麼我們今天分享的課題是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那麼學會傾聽,我想是每個家長都很難做到的,幾乎是為零的,那麼要怎樣來學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學會傾聽孩子?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啊,說一下啊。
  • 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不是套路,聽不懂很可惜
    傾聽也是一種愛。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覺察孩子語言背後的真正含義,才能進行有效溝通。孩子的話你真聽懂了嗎?父母們可能覺得這個說法有些可笑:孩子說的又不是外國話,有什麼聽不懂的呢?但是您有過這樣的體會嗎,買回了某種家用電器,照著說明書操作,還是搞不懂如何使用,尤其是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功能,這可是中文說明書呀。同理,聽到了孩子說的話並不意味著就聽懂了。
  • 有效溝通之傾聽,傾聽的藝術,你真的懂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與人進行溝通,而想要真正有效的溝通必須要先學會傾聽,但傾聽的藝術,你真的懂嗎?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個故事:有一次美 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 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出去。」
  • 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晚上九點,剛上車的爸爸對媽媽說,在某個路口汽車停一下,有朋友搭乘一起回去。媽媽還沒應聲,孩子在後座位上嚷道:「我不要阿姨坐我們車!」父母詫異地回頭望了一眼,爸爸說:「剛好順路,為什麼不搭她一起走?」「我就是不要她上車,媽媽,你前面停下,我回外公家去!」
  • 開口之前,你真的了解孩子嗎?如何避免詞不達意的表達
    孩子和家長溝通越來越少,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不想說,而是家長的態度讓孩子失去了交流的信心,不是不認真聽,就是聽過之後根本不會採納孩子的意見,時間一長基本上就會放棄交流。每當孩子拋出溝通的橄欖枝時,家長要做的就是耐心和包容的傾聽,而不是不耐煩或者直接忽略。當孩子興致勃勃和家長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自己是不是真的從心裡想要傾聽。
  • 「熊孩子」劃車賠錢後反轉:毀掉一個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夠了!
    近年來,我們看過不少「熊孩子」新聞,給小康君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要數今年中旬「4個熊孩子劃破40多臺車」的新聞了。 不過近期「重慶車輛被劃」新聞的反轉,讓人不禁反思:熊孩子,真的「熊」嗎? 一、連日追查三天,還「熊孩子」清白 10月7日下午,重慶一小區車主發現車輛被劃,之後選擇報案。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走進孩子心靈,傾聽孩子心聲
    許久,我情緒穩定了,孩子才告訴我,幼兒園的捐獻活動,她準備捐出自己最喜歡的芭比,她想讓芭比乾乾淨淨的,她看我忙著,就想著自己動手給芭比洗衣服。看著孩子委屈的小眼神,我才意識到自己很少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走進孩子的世界,聽一聽孩子的心聲,真正的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 孩子想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這樣抱怨:我們的孩子小時很聽話的,為什麼越大越難管教,而且不管我們說什麼他都會覺得我們嘮叨,為什麼什麼話都只和同學說,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明白我們父母的心思,不能對自己暢所欲言呢?其實真正想讀懂孩子的內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幾個原因或許父母可以了解一下:
  • 家長們,您真的認為愛孩子就是懂孩子嗎?
    總認為自己非常愛孩子,認為自己能教育好孩子。可是隨著教育時間的增長,在和孩子們打交道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之後,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的自己知道的是少之甚少。發現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問題,那就是——不是孩子每天在努力學什麼,而是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是否也該學點什麼了。 有時我會不斷反思自己:平時我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是愛孩子,那你真的是了解孩子嗎?
  • 傾聽孩子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
    最近接下了一個關於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的案例,這個案例具有代表性,同時也有借鑑意義,因此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來訪者是一位中學生的單身母親,離婚後一直帶著孩子獨自生活。這位母親很堅強,為了撫養孩子沒日沒夜地工作,此外自己還在周末打零工,這樣才能付得起孩子的學費與房租。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身上,所以這位母親的性格變得強硬、急躁、愛發脾氣,經常出現焦慮、抑鬱的不良情緒。
  •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你表現怎麼樣,哭臉了嗎?」……但是這樣問,只會讓孩子去想,自己有沒有打架、有沒有被老師批評。有的孩子為了讓父母得到「滿意」的答案,甚至會編造一些故事。比如哪個同學搶奪自己的玩具,是欺負自己。老師沒有點名讓自己回答問題,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呢?還記得那時候孩子剛上幼兒園,我每天去園裡接他。
  • 「默認」劃車賠了3500元,孩子被冤枉為何不反抗?父母要反思
    有時候,大人眼裡的「小事」在孩子眼裡就是「天大的事」! 近日,重慶沙坪垻區一輛奧迪車被劃,車主報警後發現一位10歲男孩有「最大嫌疑」,因為監控顯示,這名男孩當時圍著車走了一圈,而且走得非常慢。
  • 父母的自我成長:靜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
    事後,他想了想當時的情景。(可能也有賴於女兒「不高興」的反饋)發現自己的安慰是來得不合時宜的。也許當時女兒只是希望自己能夠看到她的感受,而不是用「安慰」去掩蓋她的感受。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他的內心被父母理解到了。 在傾聽過程中,我們需要主動去表達自己的理解,通過對方的反饋去修正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度世間萬物的想法。
  • 理解和傾聽孩子,別和孩子較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孩子行為和問題
    如果你讀高三的孩子因為明星演唱會與學校安排的考試衝突而懊惱不已,你會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絕大多數回復都是說不再叫他起床,讓他體驗遲到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法是非常常用的一個手段,但它只是輔助,而不應該成為我們管教孩子的法寶。如果成人帶著「我要教訓一下你!」的心態,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都會造成孩子的對立和牴觸。家庭不是軍營,遲到了自己承擔後果是沒有錯,但孩子的情緒呢?
  • 「青少年心理專題」孩子劃手腕真的是為了自殺嗎?
    本文共1981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文 | 胡長春圖 | 網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可能難以置信眼前的這一雙雙小手,嬌嫩的手腕上一道道被刀片反覆割破的傷疤是出於他們自己,我問女孩:「你這樣疼嗎?」她一雙稚氣的眼睛眨巴眨巴朝我看看說:「不疼,感覺很舒服。」
  • 大人學會傾聽,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通常,我們會聽領導說,聽同事說,聽朋友說,甚至聽陌生人說(各種刷網頁),但我們卻很少聽孩子說。例如——孩子:「奶奶,我跟你說啊!」奶奶:「快把飯吃完!哪兒那麼多話!」孩子:「爸爸,我給你講個笑話啊!」爸爸:「作業做完了嗎?」孩子:「媽媽,我們班有個同學……」媽媽:「別說了,早點睡!明早還要早起呢!」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月月媽媽急了,沒等老師講完,一把拉過月月,看見孩子臉上的劃痕,不分青紅皂白,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衝著孩子大喊起來:「不是告訴你了嗎?人打你,你也打他!怎麼這麼窩囊!記住,以後碰到這種事情就還手,記住沒有」!月月似懂非懂地看著媽媽,只是木訥地點點頭,剛想要說點什麼,但被憤怒的媽媽拉著回家了。
  • 「領軍讀書會」《傾聽孩子》第一期——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如果他還是哭,就責備他說為這麼點小事哭可真傻,我們以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聲麻煩就會過去了。但是,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注意到,孩子可能會安靜下來,但仍然不高興。他會低垂著頭不看任何人,或朝他喜歡的人發脾氣。一些引起他不快的小事,比如不小心摔壞了一輛玩具車,撕壞了一份家庭作業,都會導致他長時間情緒低落,他對一切都不滿意,整個家庭生活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