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與共情 |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2020-09-05 光合心理心怡

我們經常聽到各種教育專家呼籲家長不要嘮叨孩子,可是沒有人告訴家長不嘮叨之後,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


當你想讓孩子聽你說,那你首先要聽孩子說。



你知道嗎,有時候當你輸出太多信息時,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接受不了這麼多信息。而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自身的能力發展出來,所以傾聽就是讓孩子自己輸出信息,我們去接收。


傾聽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的概念,後來因為技術平實好用,最終成為心理學各學派的基礎之石。


關於傾聽這個話題,金先生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


因為那次經歷,他開始明白傾聽到底有多重要。他特別感動表示,自己參加過很多父母培訓班,在那裡,他開始練習傾聽別人跟他說什麼。具體做法就是不反對不反駁,只是認真的聽、深入的品。


有一次金先生和他女兒一塊要回大陸參加一個活動,他就讓她女兒負責訂票。因為他覺得雖然女兒年輕可能會出差錯,但讓她鍛鍊一下也無妨,於是放任女兒自己處理這些事。


後來女兒訂好了機票,等他們趕到機場時才發現自己跑錯了航站樓,當他們急急忙忙跑到另外一個航站樓時,飛機已經飛走了。沒辦法,兩個人只好坐著等下一班飛機。他們在機場點了兩杯咖啡喝。


女兒很奇怪說:「爸爸你不生氣?」


爸爸說:「沒有啊,也很難得咱們倆可以坐著喝咖啡,好女兒。」


「爸爸你有沒有覺得我經常這樣?我覺得第1次我就發現這是我的問題,因為我經常會在快要成功的時候把它搞砸。」


爸爸問:「你是怎麼感覺的。」


女兒繼續說:「我每次遇到好事要發生的時候,我可能都會在潛意識當中給自己找麻煩,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我覺得自己不值得。因為你和媽媽離婚,那個時候我感覺生活很糟糕,覺得自己不再被愛。所以,我可能在心理上就會排斥好事的發生。」


爸爸進行共情:「這一點我確實對不起你,我在這向你道歉,因為是我和你媽媽沒有處理好這個關係,給你造成了這麼多的困擾,爸爸向你道歉。」


說完這句話以後他女兒說:「爸爸你知道嗎?其實,我那個時候說了很多傷你心的話,但是我今天覺得特別對不起你,所以我也想給您道歉。」


最終,父女兩人在機場抱頭痛哭。


這一切就在於爸爸打開了心結,開始臣服不再反抗,不再以為自己的那一套一定有效,不再固執己見。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善於傾聽是多麼重要。


當你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內心多麼美麗。當你深入傾聽時,你就會理解他。當你理解時,那麼你們的溝通就會很順暢。

相關焦點

  • 《共情的力量》到《我想傾聽你》:掌握「共情式傾聽」,更好地愛
    而在作者看來,這一切都是缺乏傾聽的結果,作者從這樣的反面例子中告訴了我們傾聽的重要性。一、 書中共情和傾聽的典例1、"我真的有那麼笨嗎?"孩子在父母的壓力幹擾和壓制下,一直對自己極度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苦衷,覺得自己雖然做事情做得不好,但也不至於是那種愚蠢笨拙的人,而自己的父母反而一直認為自己是那樣的人,孩子的心理萬分矛盾和焦慮。
  • 你了解共情嗎?
    你了解共情嗎?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同情地向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而非用「共情」的方法去傾聽他們去理解他們的情緒。而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能更好地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02什麼是共情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 開口之前,你真的了解孩子嗎?如何避免詞不達意的表達
    孩子和家長溝通越來越少,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不想說,而是家長的態度讓孩子失去了交流的信心,不是不認真聽,就是聽過之後根本不會採納孩子的意見,時間一長基本上就會放棄交流。每當孩子拋出溝通的橄欖枝時,家長要做的就是耐心和包容的傾聽,而不是不耐煩或者直接忽略。當孩子興致勃勃和家長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自己是不是真的從心裡想要傾聽。
  • 你真的懂得如何傾聽孩子嗎?
    傾聽,這個概念它看似普通,實際上又非常地複雜。首先,傾聽是一個共情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人說,一個人豎起耳朵就行了,其實還是挺複雜。這個過程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情緒性的共鳴,第二個階段是語言表達。但是對一個成人來說,這多大點兒事兒啊,你玩具被搶走,等下再要回來就完了,或者你還有另外一個玩具,或者你昨天還搶過別人的玩具了,你至於這個樣子嗎。
  • 共情,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你真的意識到了嗎?
    當我們準備好自己的心態,想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情緒時,要做的第一步是什麼呢?那就是共情,共情是孩子情緒問題解決的開始。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然而對大部分家長來說,共情的概念雖然簡單,但不代表它實施起來就很容易,甚至有一部分家長還會懷疑共情的力量。共情的力量真的有那麼強大嗎?不妨讓我們花點時間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生活在一個同理心缺失、沒有共情的家庭裡,生活將會怎樣。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地方:你的父母期望你從始至終保持積極愉快和平靜的狀態,他們認為傷心或憤怒是失敗的象徵。甚至當你情緒不好時,父母會變得異常焦慮。
  • 親子溝通的「鑰匙」,與孩子「共情」的方法,你真的做對了嗎?
    「你跑哪裡去了?」——這是在責怪、質問。2.「不是告訴你不要到處亂跑嗎?」——這是在講道理、責怪。3.「啪啪兩耳光打了再說。」——這是在發洩憤怒。4.「我會抱住他哭,什麼也說不出來。」——這是在觸動悲傷等情緒。
  • 有效溝通之傾聽,傾聽的藝術,你真的懂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與人進行溝通,而想要真正有效的溝通必須要先學會傾聽,但傾聽的藝術,你真的懂嗎?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傾聽方式,有時候聽比說更重要,尤其是對於不會說話的人。傾聽是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部分,為了有效的溝通,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傾聽的藝術。有耐心的聽對方講話。
  • 「遠贏教育」傾聽與共情的主體間系統理論當中的應用
    ,曾經有一次聽來訪者講到,自己第一次非常深刻的感覺到的共情,就是我說著說著諮詢師的眼睛溼潤了,流淚了,他完完全全的進入到了我的故事當中,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他讀懂了我的故事她在為我流淚,共情我們也可以說是一種替代性的內省,替代性的創傷,好像它在替代我創傷的感覺,那這樣是不是好呢,其實在這個事情上,諮詢師所做的部分,表現得比這個來訪者還要脆弱,你都流淚了,你都受傷了,你都覺得很難過,一方面會讓來訪者覺得你共情到了他
  •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可事實上,捫心自問,對於別人的遭遇,並非作為當事人在那個時間段去親身體驗的我們,就真的能夠做到感別人所感,受別人所受嗎?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同情這事,與其說是由於看見別人的感情而起的, 還不如說是由於看見引起這種感情的那個情境而起的。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盒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怎麼讓大腦蓋子合起來呢?第一是:擁抱擁抱是最天然的動作,也是情緒管理和安撫的最有效的動作,孩子從一次次擁抱中,得到安全感,感受到愛。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孩子面前擁有權威,總感覺自己可以像國王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總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格尊嚴,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將永久性的難以逾越。而真正在鴻溝之間架起橋梁的是——我們願意去了解孩子的心願,願意去傾聽孩子的需求,甚至就只是認真地聽他講一句「廢話」而已。
  • 認真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陷入教育焦慮的狀態,恨不得用填鴨式教學把孩子打造成知識淵博的全能型人才,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模式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為心態急躁,很多父母甚至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而始終把孩子當成記憶中的襁褓嬰兒去對待。
  • 共情,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叛逆的最佳解藥
    這孩子真不知道吃錯藥了還是咋回事,以前學習不用我們操心,主動自覺學習,現在心思全用在惡作劇搞弟弟這事上,偶爾也會帶著弟弟一起玩,但大多數都是以弟弟慘哭收場。問:你有沒有了解事情的原委?媽媽:沒問過,一聽到弟弟哭,我就很煩躁,把弟弟弄哭就是不對,更何況比弟弟大了8歲,理應把弟弟照顧得好好的才對嘛!問:也就是說只要你聽到弟弟哭就怪哥哥,可以這麼認為嗎?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如大樹一樣,在安撫小豬,懂得「共情」上做的這麼好。比如孩子喜歡哭鬧,家長會發現自己怎麼哄孩子都停不住哭泣,這就是因為家長的共情做的不到位。而在共情中,積極的傾聽也是一樣的道理,不作判傾聽孩子的訴說,是和孩子達成共情的第一步。只有孩子願意和家長袒露心聲,共情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在傾聽的時候家長最好以平等者的態度來和孩子坐在一起,自上而下的威壓或許會阻礙了傾訴的通道,共情過程中的平等是很重要的,像朋友,像良師,這樣的關係能更好地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 「遠贏教育」經典精神分析主體間的傾聽和共情是如何進行的呢
    ,我通過和來訪者的溝通來完成的,是這個來訪者告訴我的一些事情,去了解他,而不是其他的一些渠道去了解這個人,因為其他的渠道來的一些信息會對我對他的整體的認識產生一些影響,那為了避免這些影響,我們要去儘量的保持一個中立,儘量的只聽來訪者告訴我們關於他的一些事情,聽他自己講關於他的一些事情,而不是從其他的一些方面,從其他的一些渠道獲取來訪者的一些資料,哪怕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那麼說到重要的話,我們也會認為在諮詢的過程當中
  • 孩子人緣不好?其實是缺少了「共情能力」
    什麼是共情能力你的孩子平日在學校人緣好嗎,小夥伴多嗎?人緣好的孩子,家境或許平凡,相貌、成績不一定出眾。但是他卻能在平日的交流中和自己的朋友感同身受,輕而易舉抓到朋友情緒的重點,讓身邊的朋友都有一種「他很了解我」的感覺。
  • 共情,被「聽到」的力量——讓親子溝通變得更有效率
    女兒: 真的嗎?我: 是啊,我們可以一起去問問。因為積極傾聽我讀懂了女兒不是不想出去玩,而是害怕外面的環境,找到問題的根源,就很容易解決了。《P.E.T 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指出,積極傾聽,能夠正確解碼孩子的真實感受,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親子溝通變得更有效率。
  • 父母想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卻適得其反?3個細節或是成功關鍵
    有時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共情並不夠真心,讓孩子感覺到假惺惺,從而不能體會到家長是否真的能體會到自己的情緒,還有一些家長能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但是用詞用語不夠恰當,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情緒的共鳴。父母在運用共情安慰孩子時,常常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 家長安慰孩子時,要學會「共情」而不是「同情」,兩者區別很大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共情和同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含義卻是有很大的區別,同情是你能夠感受對方的痛苦,你會覺得對方可憐,但是共情卻是你能夠理解對方的感受,能夠讓對方覺得他也是被理解的。然而很多的家長總以為自己安慰孩子已經是做到了公平,但實際上他只是在完成同情。
  • 共情何其難,你GET到了嗎?
    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共情,一晃多年,沒學會,倒是把說教練得爐火純青。什麼是共情?經過了那麼多年與孩子們的鬥智鬥勇,深以為然所謂給孩子講道理,一點用處沒有。而共情呢?更不能理解太過粗暴,因為這種高級的情商力是非常難以駕馭的。看上表,貌似每一個字你都知道,但不啥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