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020-12-20 王琪說育兒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每個人不僅在社會生活中希望能夠一蹴而就,在家庭生活中也失去了慢節奏,而總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目標。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陷入教育焦慮的狀態,恨不得用填鴨式教學把孩子打造成知識淵博的全能型人才,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模式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因為心態急躁,很多父母甚至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而始終把孩子當成記憶中的襁褓嬰兒去對待。這樣一來,父母自然無法做到了解孩子的成長節奏、洞察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親子教育也因為頻繁陷入誤區而面臨尷尬的境遇。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告訴人們,在砍柴之前,哪怕花時間準備鋒利的器具,也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做可以大大提升砍柴的效率。同樣的道理,父母要想讓教育孩子事半功倍,也應該多多了解孩子,感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指引和有效的教育。

孩子小時候,父母也許對孩子非常了解,知道孩子喜歡吃什么喝什麼,也知道孩子的具體需求。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孩子如果沒有如願以償地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體諒,也會漸漸地疏遠父母。不得不說,這樣的惡性循環對於發展和維護積極的親子關係是沒有好處的。父母作為親子關係的主導者,一定要加大力度、更了解孩子,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成長,才能最大限度地打開孩子的心扉、走入孩子的內心。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自以為了解孩子,他們的理由很充分:孩子是我生養的,也是我一手撫養長大的,我怎麼會不了解孩子呢?而且,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對於孩子的了解始終停留在孩子的幼年階段,卻絲毫不自知。不得不說,相比起孩子的成長速度,這樣的父母已經OUT了。明智的父母知道,孩子的成長速度非常快,不但身體上變得越來越高大強壯,心靈上也逐漸豐富和充實,精神世界更加強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也不能始終停留在原地,而應該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堅持學習,堅持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與孩子齊頭並進、一起成長。

當然,人際關係之中,促進了解的主要方式就是溝通,而溝通的關鍵在於傾聽。父母要想了解孩子,就要經常傾聽孩子;要想保持傾聽的渠道暢通,就要始終尊重和理解孩子。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對父母關閉心扉,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和溝通,不得不說,這樣的問題之所以出現,最主要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父母要積極地反思自身對於孩子傾訴的態度是否正確,胸懷是否足夠寬廣是否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否則,當孩子傾訴的時候,父母總是批評和否定孩子,也無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則只會導致孩子關閉心扉,不願意繼續與父母溝通。

從這個角度而言,當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更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反應,從而給予孩子更加積極的反饋。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沒有義務始終接受父母的安排,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思去選擇和決定很多事情。唯有擺正心態,父母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與孩子保持心意相通、和諧融洽。當無法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時,父母還要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這樣才能儘量感知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

相關焦點

  • 認真傾聽,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在傾聽中表達了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寬容、耐心和激勵。試想,如果他在被老師請去學校以後就大發雷霆,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孩子打罵一頓, 結果會是怎樣呢? 結果可能是父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的逆反行為也可能越來越明顯。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又有多少呢?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孩子面前擁有權威,總感覺自己可以像國王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總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格尊嚴,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將永久性的難以逾越。而真正在鴻溝之間架起橋梁的是——我們願意去了解孩子的心願,願意去傾聽孩子的需求,甚至就只是認真地聽他講一句「廢話」而已。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建立孩子自信心-學會認真傾聽孩子
    首先回想下一天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有多少分 1、當孩子主動訴說一件事的時候 ,你通常是怎麼回復的? 2、在你家 ,有給孩子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嗎下面來聊聊關於傾聽的重要性 孩子是否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取決於這個人是否自信,我們經常說的一句俗語,「茶壺裡煮餃子,倒不出來
  • 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每天等孩子放學後,又回到了 「雞飛狗跳」的作業輔導現場。小神獸會迫不及待的回家和你分享一下,作為家長也很想了解寶貝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情況?一見到孩子,就開始連環追問:  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問題裡充滿了焦慮:  「今天有沒有跟同學打架?」
  •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這時,你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說的都是沒用的廢話,所以愛聽不聽,只忙自己的。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父母的認真傾聽,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傾聽的好榜樣。他們也會學著去傾聽其他人講話。另外,在這些不起眼的「廢話」裡面,也許藏著重要的信息。曾看到一個這樣的小故事,記憶一直很深刻。
  • 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家長少說教、多傾聽才是育兒關鍵
    育兒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出現「忽視孩子感受」的情況,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無條件服從家長,面對孩子的反饋和感受,表示無動於衷。」有的父母更多的是用說教和擺道理的方式,沒有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這兩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最終導致的結果都是: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出現問題,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會充滿爭吵和矛盾。
  • 和孩子溝通的要素:聽、看、感受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更加容易做到的是先改變自己。而科學的傾聽,便能夠幫助父母們更加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和產生變化的原因,自然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事半功倍了。那麼我們如何運用傾聽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呢?
  • 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那麼很少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他認為對的事會逼著孩子去做,認為最好的事情會啊,不聽兒子辯解,直接拒絕兒子做錯事,他會對兒大吼大叫,那麼不由分說地懲罰兒子,也是因為這樣,兒子對袁詠儀越來越反感,意識到問題之後,袁詠儀決心改變。
  • 孩子總是愛說謊騙人,家長應該怎麼辦?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感受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接下來引用《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博士一段故事。馬歇爾博士發現自己的小兒子拿了姐姐的五十美分,並且拒絕承認。他並沒有對小兒子批評、指責、下標籤,而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說謊騙人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家長需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感受。
  • 不懂傾聽,無法談愛:用心傾聽的父母,竟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好處
    第5種方式: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儘可能去理解他們的需求,話中的含義。在以上5種傾聽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是一種比一種多。從父母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這個角度出發,你可能會選擇最後一種。
  • 和孩子交流總是無效溝通?學會「反饋式傾聽」,快速做到有效溝通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什麼事都會等著父母來做決定。父母們還是要學會用「反饋式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反饋式傾聽,就是指聽取孩子的意見,認真考慮孩子的想法,清楚孩子的意思之後和孩子再次確認,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就拿我們還小都會學自行車的事情來說,如果摔跤了,有些父母會上前去問問孩子是不是疼,安慰孩子。而有些父母則是站在一旁告訴孩子,摔倒了自己站起來繼續練。很明顯前者就是一種反饋式傾聽,知道孩子疼,覺得孩子此時需要安慰,這樣的傾聽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受到父母關愛的。
  • 學會傾聽,開啟和孩子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孩子由出生到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和關注,對自身感受和情緒雖然有模糊的認識卻又不能很好的分析處理;家長則希望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情感,同他們在愛和關懷中建立親密關係,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的親子溝通。「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隨著人們對親子溝通的日益重視,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
  • 學會傾聽三重奏,做懂孩子的父母
    在我看來,孩子很多時候並不需要父母的建議,他只想被了解和被認真對待。而會傾聽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喜歡的父母。這樣做的可以給孩子傳遞積極的信號,那就是——我尊重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權利,我尊重你的感受,我很在於你/ 你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前提首先就是尊重,不是嗎?
  • 學會傾聽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什麼說學會傾聽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呢成為孩子最信任的存在 我們人最喜歡和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新奇的發現,和悲傷的心情。孩子更是這樣,孩子的關係很簡單,就是家人和朋友,老師。作為孩子最信任,最親近的家人,我們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心聲。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和爸爸媽媽無話不說。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夥伴。如果我們像故事中的媽媽那樣不信任孩子,沒有認真聽孩子說,那一場悲劇將無可避免。
  • 孩子缺乏傾聽能力怎麼辦?培養耐心性格,讓寶寶懂得認真聽人說話
    >有些父母疼愛孩子,並十分了解孩子喜好,孩子不需要表達,家長已經知道寶寶的需求了。>傾聽為什麼被譽為尊重的行為,因為我們在認真聽別人講話的專注度和聽完之後做出的相關反應都能使對方感覺到我們的在乎,這就是尊重。
  • 理解和傾聽孩子,別和孩子較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孩子行為和問題
    家庭教育從傾聽開始,理解和傾聽是最大的心理支持。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傾聽和理解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從三歲開始,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情緒,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我們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的情緒上,只有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才能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感受和承認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有了情緒怎麼辦?同樣先把自己情緒處理好,再去處理問題,不可混為一談。
  • 綠光教育專家:有效傾聽孩子的四大技巧
    屈老師總結綠光教育十餘年的少兒教育培訓經驗,提出四大策略,幫助父母有效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促使家庭教育有效地實施。    傾聽技巧一:贏得孩子的信賴    信任是孩子需求表達和情緒宣洩的重要前提。因此,鼓勵孩子向父母傾訴的第一步,就是成為孩子最信賴的人。
  • 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在童年時期最信任、最依賴的對象就是父母,因此他們無論是看到喜歡的事物,還是遇到害怕的事物,都希望能讓父母了解。孩子渴望通過被傾聽這一行為找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希望自己的感知與情緒能被父母安撫、理解。成年人會從被他人認真傾聽的行為中獲得尊重感,而孩子會從被父母認真傾聽的行為中獲得安全感和愛。
  • 還在覺得和孩子難溝通?不如試下「積極傾聽」這個好方法
    覺得孩子難溝通,大多都是因為我們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孩子,而孩子卻拘你於千裡之外。為什麼這麼難呢?其原因大多在於:我們沒有學會積極傾聽,在還沒開始講道理之前,我們就輸了。那麼,什麼是積極傾聽?積極傾聽有什麼好處?具體該怎樣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積極傾聽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