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每個人不僅在社會生活中希望能夠一蹴而就,在家庭生活中也失去了慢節奏,而總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目標。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陷入教育焦慮的狀態,恨不得用填鴨式教學把孩子打造成知識淵博的全能型人才,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模式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因為心態急躁,很多父母甚至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而始終把孩子當成記憶中的襁褓嬰兒去對待。這樣一來,父母自然無法做到了解孩子的成長節奏、洞察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親子教育也因為頻繁陷入誤區而面臨尷尬的境遇。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告訴人們,在砍柴之前,哪怕花時間準備鋒利的器具,也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做可以大大提升砍柴的效率。同樣的道理,父母要想讓教育孩子事半功倍,也應該多多了解孩子,感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給予孩子積極的指引和有效的教育。
孩子小時候,父母也許對孩子非常了解,知道孩子喜歡吃什么喝什麼,也知道孩子的具體需求。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孩子如果沒有如願以償地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體諒,也會漸漸地疏遠父母。不得不說,這樣的惡性循環對於發展和維護積極的親子關係是沒有好處的。父母作為親子關係的主導者,一定要加大力度、更了解孩子,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成長,才能最大限度地打開孩子的心扉、走入孩子的內心。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自以為了解孩子,他們的理由很充分:孩子是我生養的,也是我一手撫養長大的,我怎麼會不了解孩子呢?而且,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對於孩子的了解始終停留在孩子的幼年階段,卻絲毫不自知。不得不說,相比起孩子的成長速度,這樣的父母已經OUT了。明智的父母知道,孩子的成長速度非常快,不但身體上變得越來越高大強壯,心靈上也逐漸豐富和充實,精神世界更加強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也不能始終停留在原地,而應該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堅持學習,堅持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與孩子齊頭並進、一起成長。
當然,人際關係之中,促進了解的主要方式就是溝通,而溝通的關鍵在於傾聽。父母要想了解孩子,就要經常傾聽孩子;要想保持傾聽的渠道暢通,就要始終尊重和理解孩子。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對父母關閉心扉,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和溝通,不得不說,這樣的問題之所以出現,最主要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父母要積極地反思自身對於孩子傾訴的態度是否正確,胸懷是否足夠寬廣是否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否則,當孩子傾訴的時候,父母總是批評和否定孩子,也無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則只會導致孩子關閉心扉,不願意繼續與父母溝通。
從這個角度而言,當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更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反應,從而給予孩子更加積極的反饋。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沒有義務始終接受父母的安排,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思去選擇和決定很多事情。唯有擺正心態,父母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與孩子保持心意相通、和諧融洽。當無法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時,父母還要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這樣才能儘量感知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