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反映孩子老是喜歡說謊騙人時,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呢?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告訴自己真相而要騙人呢?
這種行為持續多久時間了?家長有沒有檢討一下自己過去有沒有類似的行為呢?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接下來引用《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博士一段故事。
馬歇爾博士發現自己的小兒子拿了姐姐的五十美分,並且拒絕承認。他並沒有對小兒子批評、指責、下標籤,而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孩子說謊騙人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家長需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感受。如果家長一味地指責孩子,反而使孩子逃避問題,那樣會離家長想解決問題的初心是越來越遠了。
家長如何才能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感受呢?
當孩子向家長隱瞞事實時,內心裡住著一個秘密,一定是不想讓家長知道。孩子隱瞞的事違背了家長意願,怕受到批評、懲罰;或者孩子做錯事後對自己失望。說謊騙人只是行為動機,他們通過說謊來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這也是人類的自我本能。
而家長真正需要做的事,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首先,家長需要表達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比如,你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你沒有將實話告訴我,我感到不被信任,我感到傷心,我想知道你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我想幫到你。」如果孩子確實不想說,那麼也別逼著孩子,給孩子一點時間,告訴孩子你隨時都願意聽到他真實的想法。
其次,孩子說謊也是因為自己內心感到害怕。因此,家長需要充滿愛意地接納孩子,不追究孩子的過去行為。什麼是過去行為,就是孩子過去曾經無數次對你說謊了,無數次犯的錯,這些行為統稱為過去行為。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學會諒解自己,並找到方法解決它,同時你也會幫助他的。給予孩子精神上肯定及勇敢抬頭的能力,是家長引導孩子起航開始。如果家長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內心,家長與孩子的感情便加深了,孩子自然會告訴你原因。
最後,如果家長一味地給孩子下標籤,孩子偷拿了一顆糖,就說孩子是小偷;孩子說了一次謊,就說孩子是不誠實。長此以往,這個標籤就像一個魔咒一樣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對自己的認知。不久,家長將收穫一個自己口中的小孩。所以,聰明的家長就是孩子的教練,總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遇到問題情緒化地指責、批評、下標籤。
總之,孩子說謊騙人這件事,是孩子的行為偏差。家長如果滿腦子是道德底線,人品標準,是非對錯,錯誤地對孩子下標籤,將孩子的行為偏差聯繫成為壞的標準。那麼家長就很難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甚至讓孩子的問題更加嚴重。認清事實,了解孩子說謊問題的根源才是家長最應該做的事。
當家長真正看到孩子內心需求與感受,便能輕鬆地解決孩子說謊的問題,同時引導孩子積極處理問題。
溝通的意義是更好地解決問題,親子教育最大的矛盾便是溝通障礙。《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一本溝通類最值得看十遍以上的書,這本書幫你解決所有的溝通問題,一本在手,成為溝通高手。也是親子教育必備必學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