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傾聽孩子,別和孩子較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孩子行為和問題

2020-09-22 初樂園

家庭教育從傾聽開始,理解和傾聽是最大的心理支持。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傾聽和理解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從三歲開始,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情緒,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我們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的情緒上,只有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才能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感受和承認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有了情緒怎麼辦?同樣先把自己情緒處理好,再去處理問題,不可混為一談。但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給孩子提建議、想辦法。當我們給孩子出主意的時候,潛臺詞是:我比你強。這個訊息被孩子接收到,孩子要麼牴觸,要麼更加覺得自己不行,依賴外在的答案。其實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只能是孩子自己。然而我們經常無心地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中提到「溫柔而堅定」,溫柔指的是要尊重孩子,堅定指的是要尊重自己,情緒失控時就很難做到尊敬,所以處理情緒很重要。


『相信就是這樣一種「看見」的力量』

如果你讀初三的孩子有一次因為你叫他起床而大發雷霆,你會怎麼辦?如果你讀高三的孩子因為明星演唱會與學校安排的考試衝突而懊惱不已,你會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絕大多數回復都是說不再叫他起床,讓他體驗遲到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法是非常常用的一個手段,但它只是輔助,而不應該成為我們管教孩子的法寶。如果成人帶著「我要教訓一下你!」的心態,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都會造成孩子的對立和牴觸。家庭不是軍營,遲到了自己承擔後果是沒有錯,但孩子的情緒呢?他真正的渴望和感受是什麼?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是一個初三的孩子,他不是三歲,不想上幼兒園,於是撒撒嬌、發發脾氣。回想一下我們的中學時代,難道我們不知道要按時上學嗎?難道我們不知道遲到了會被老師批評嗎?我們在學習壓力特別大而父母又不理解我們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感到非常委屈、無助、脆弱?

這個孩子是因為太累、太辛苦了,升學壓力那麼大,課業那麼繁重,似乎永遠看不到盡頭。他並不是因為早上被叫醒而發脾氣,而是長時間積累的壓力使脆弱的他無處宣洩,委屈、無助、焦慮,渴望被看見,但從來沒有人真正走進他的心。請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想像一下自己就是這個孩子,能感受到這個孩子疲憊不堪卻一直堅持的心情嗎?回想一下我們高考前奮戰的日子吧,或者我們剛參加工作不斷拼搏卻又時而迷茫的時候,我們想得到的是什麼呢?當我們在亂石、泥濘、荊棘中摸爬滾打時,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是別人提供的幫助嗎?是一杯水、一個麵包?是別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加油!我相信你能做到」嗎?似乎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其實只是一個眼神,一個看見的眼神,仿佛在說:「是的,我看見了,我看見你在亂石、泥濘、荊棘中摸爬滾打。是的,我看見了!」相信就是這樣一種「看見」的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一位朋友回覆:「真是深有體會啊!我當初就是這樣,雖然媽媽同意我繼續睡不去學校,但我的心情並沒有好起來,反而覺得很失落。」是的,因為深層次的感受和渴望沒有被看見,表面上似乎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疏導。而父母可能會更委屈:「我都讓你繼續睡了,你怎麼還不高興?」


『傾聽孩子的感受』

如果媽媽去傾聽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就會走出問題區:

孩子:「又起床,又上學!我困死了你知不知道!」

媽媽:「你看起來真的是很累啊。」

孩子:「我肯定累啊!我昨晚一點多才睡,那麼多作業!」

媽媽:「是啊,那麼多作業,晚上要熬夜,早上還要早起,換作誰都要崩潰了!」

孩子稍微平靜了下來。

媽媽沉默著陪伴了一會兒,孩子氣哼哼地說:「算了!我再眯一會兒就起來,誰叫我是『初三狗』呢!」

不必說一些起床、遲到的話,不必催促。媽媽要向孩子傳遞一種相信的力量,孩子的情緒在得到認可和疏導後,他會自行判斷。還有父母可能會疑惑要說多少才算合適,別擔心,孩子會給你線索。傾聽時孩子是主導,父母只需要跟隨就好。說多說少、說與不說,都由孩子決定,我們只要做到傾聽和陪伴就好。


『用身心去跟隨,和孩子同頻』

第二個問題,太多朋友說絕對選擇放棄考試去演唱會,應試算不了什麼,青春就應該多彩。沒錯,因為我們被應試教育害苦了,我們的青春全都奉獻給了升學和考試,所以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我們一樣。「我絕對不讓孩子過我小時候那樣的生活」,這種做法其實也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當時可能會很高興,但事後也有可能抱怨:「媽媽你為什麼不阻攔我呢?我錯過了模考的機會,結果高考都沒考好,正好考到了模考裡的知識點啊!我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可是如果要求孩子去考試,給孩子分析不去考試的利弊,孩子又會覺得你是在講道理,要說服他,從而產生牴觸情緒。即便最後去參加了考試,也完全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別忘了這是個高三的孩子,十八歲了,已經完全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我們要做的只是去尋找孩子的感受,用身心去跟隨,和孩子同頻。這樣無論孩子是選擇考試還是逃課去看演唱會,都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他在積極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孩子:「學校居然在演唱會那天安排了考試,簡直太過分了!」

媽媽:「啊?這樣啊!你一定很生氣。」

孩子:「是啊,氣死我了!我等了這麼久就為了這一天!」

媽媽:「一直在等,結果有考試,如果是我,肯定失望極了!」

孩子:「那當然啊!你是不知道,上次××演唱會,那叫一個火爆啊!……」

媽媽:「真的啊!聽你這麼一說,我都能感受到現場那種熱烈的氣氛了!」

孩子:「要不我乾脆不去考試了,就說生病了,溜去看演唱會。」

媽媽:「嗯,聽起來是個辦法,去看演唱會,不參加模考。」

孩子:「……可是,這是最後一次模考,不參加就再沒機會檢驗自己的掌握程度了……」

媽媽:「的確是個很難的選擇啊!又想去看演唱會,又不想錯過考試,真是讓人糾結啊!」

孩子思考了很久,說:「算了,我還是去考試吧,反正再過幾個月還有一場演唱會,那時候我已經考完了,我可以坐火車去看。」

媽媽:「真是個不錯的主意,到時候別忘了錄點視頻回來給我一起看看!」


這個案例裡的媽媽沒有做任何評判,也沒有分析去不去考試的利弊,更沒有給孩子出主意,甚至在孩子提出要逃課去看演唱會的時候,也沒有立刻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間。同時在孩子表現出考試也很重要而猶豫不決時,媽媽也沒有趁機對孩子進行說教,最後是孩子通過自己的考量做出了決定。

也許有人會擔心,孩子不按套路來怎麼辦?他就是堅持要去看演唱會怎麼辦?別著急,傾聽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冷靜下來,等他有了思考空間,你們可以一起想一個雙贏的辦法,去滿足雙方的需求。有的孩子可能會提出把試卷拿回家,在媽媽的監督下自己模擬一次,然後打分;有的媽媽可能會接受給孩子請單獨的課程輔導等等。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你們想出來的解決辦法也會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最後的辦法是什麼,關鍵是孩子自己參與決策。經歷自主感很重要,我們做了什麼選擇往往沒有「選擇」這個行為本身更有意義。

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給孩子提建議、想辦法。當我們給別人出主意的時候,潛臺詞是:我比你強。這個訊息被對方接收到,對方要麼牴觸,要麼更加覺得自己不行,依賴外在的答案。其實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只能是自己。然而我們經常無心地剝奪別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孩子。

去感受對方的感受,用身心去跟隨。無論他去往哪裡,我們都只是跟隨。不必直接給他們解決辦法,而是幫他們鋪路,讓他們自己找答案。很多時候我們都太急於解決問題,但其實答案永遠在自己心裡。


『接受孩子正確的感受,要傾聽和共情』

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就要傾聽和共情。但我們所謂的共情,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講道理,在分析事情,在給建議,在替孩子做選擇。我們太著急了,孩子一有情緒,我們就忍不住想撲上去,想趕緊做點什麼好讓自己發揮作用,其根本目的還是想讓孩子趕快接受我們的想法,情緒趕快過去,問題得到解決。於是我們對孩子說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我們認為他應該有的感受……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共情,因為書上是這麼寫的,專家是這麼說的。而當太多太多的「我認為」洶湧而來的時候,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就被淹沒了,我們沒有看見孩子,我們只顧著表達自己。


要想成功地傾聽,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聯結」,和自己聯結,和他人聯結,和孩子聯結。可是因為我們用頭腦生活得太久了,早就忘記了自己的心。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很難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聯結上。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感受都不知道,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呢?我們的頭腦裡塞滿了各種「應該」和「必須」、「不能」和「不要」,心的聲音已經非常微弱了。而對孩子進行到位的傾聽,恰恰需要我們與自己的內在有牢固的聯結,能夠坦然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了解並接納所有的情緒。

當問題產生的時候,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並不是在孩子每次遇到難題的時候,直接給他一個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緒,獲得愛的感受和溫暖的聯結

相關焦點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和孩子講紀律教育,不僅是處理問題行為,還要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如果把孩子的錯誤或問題行為看作是潛在的學習機會的話,那麼,父母尤其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去處理孩子的問題的時候呢,我們要處理的是原因,而不是處理問題行為。因為,如果我們只是阻止行為、懲罰行為,而沒有解決原因的話,這些問題行為可能會反覆的出現。紀律的教育不是說我們設定了一個規則讓孩子來遵守,紀律的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能自己判斷行為的正誤。
  • 孩子亂發脾氣,先接納情緒才是正解,再分4步幫孩子處理不良情緒
    雖然孩子採取過激的方式讓人看起來不免生氣,但從心理學層面去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有相當比例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在以這種方式告訴大人——他需要大人的關注和接納。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要非常重視孩子的感受,不能忽視了孩子的情緒,也不要被孩子的壞情緒給帶了節奏,更不要習慣性地採用打壓的方式去應對。正確做法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的脾氣,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再想辦法去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
  • 自閉症兒童情緒問題如何處理?教你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星爸星媽常常疑惑★ 孩子為什麼會頻頻發脾氣?★ 遇到孩子的情緒問題該如何應對?這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今天,行為組老師馮飛在Q博士課堂上為我們家長分享幾點應對技巧。從應對原則、產生情緒問題的原因、錯誤應對方法和正確應對示範4個方面,教我們家長正確應對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
  • 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和孩子一起討論了這個新聞
    就如何處理情緒這個問題,晚上和孩子一起討論了這個新聞。1.介紹新聞首先給孩子介紹了這個新聞的來龍去脈,將司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如何在公交車上將白酒裝在礦泉水瓶裡,一邊開車一邊喝酒的情況,都介紹給了孩子。
  • 學會傾聽,開啟和孩子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孩子由出生到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和關注,對自身感受和情緒雖然有模糊的認識卻又不能很好的分析處理;家長則希望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情感,同他們在愛和關懷中建立親密關係,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的親子溝通。「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隨著人們對親子溝通的日益重視,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
  • 孩子亂發脾氣,父母先接納才是正解,再用4步幫孩子處理不良情緒
    1、從父母的身上所學有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在平時和家人的談論中、夫妻相處的方式上、或是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無所顧忌的情緒失控。2、源自於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行為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家長溺愛孩子往往都是毫無無底線的滿足,這才導致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誠然,這的確是致使孩子亂發脾氣的原因之一。
  • 教孩子控制和處理情緒的繪本——《菲菲生氣了》
    正確處理負面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是很多人一生都在學習的事。儘早用適宜的方法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學會控制和處理情緒,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繪本《菲菲生氣了》,曾榮獲「繪本屆的奧斯卡」——凱迪克獎,講述了小女孩菲菲從生氣到平靜的情緒變化過程,有助於引導孩子認清和合理控制情緒,正確緩解負面情緒。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終止孩子壞情緒
    現如今,很多綜藝上面都會有關於孩子如何控制情緒方面的,比如我們的熱門綜藝《變形計》,裡面講的都是一些關於脾氣不好的孩子來到農村裡面如何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改變性格的現實例子。 但是家長們知道嗎?孩子的情緒管理出現問題,往往都是父母的原因。在一個家庭裡面,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 幫孩子把脾氣發出來,會處理情緒是高情商的基礎
    家長要科學地看待孩子發脾氣這個現象,並不是他們任性或者性格有缺陷,而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客觀冷靜有助於家長能夠觀察到孩子發脾氣背後隱藏的情緒和原因,從而更加理性地處理和應對,而不是和孩子一起經歷情緒波動,甚至父母比孩子還激動。
  • 讓孩子學會接受和處理我們的情緒,我們也不是神
    有讀者問我要怎麼控制住自己想打罵孩子的衝動。大家都知道打罵會收速效,孩子好像當下就乖了﹗但是孩子卻沒有學會你希望他學會的事,反而可能學著用情緒和暴力來處理和解決事情,長遠來看其實是有傷害的,但是大人要如何控制住自己想打罵孩子的衝動呢?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孩子鬧情緒,家長別用這5個方式處理,會讓孩子脾氣越來越壞
    家長會發現,罵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越講大道理,他們的情緒反而越激動。弊端:講大道理這個行為,孩子會覺得煩躁,並且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從而抗拒溝通;家長發現怎麼講孩子都不聽勸,也會越來越暴躁,雙方都受傷。
  • 教孩子和情緒做朋友
    做好情緒管理關乎一個人事業成敗和人生的幸福,所以要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二、孩子的大腦功能左腦負責邏輯思考,右腦處理信息。孩子大腦的整合程度較低,情緒比較容易混亂,為孩子進行大腦訓練,將孩子上下左右大腦整合好。
  • 你曾是孩子情緒壓力的施壓者嗎?同理孩子不代表放任孩子的行為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大人們有情緒與種種的壓力,孩子當然也有情緒和壓力,尤其是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甚至被要求克制自己的情緒,例如『不要亂生氣、不要再哭了、有什麼好哭的』,甚至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破口大罵,或許這是最簡單也最快速能讓孩子立即停止哭泣的方式,殊不知父母就是孩子情緒壓力的主要施壓者,因為父母不但沒有給予關懷,同時也拒絕了讓孩子學習面對處理這些負面情緒與壓力的機會
  • 怎樣教會孩子處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
    有的孩子看起來脾氣不好,一點點小事就撒潑打滾,點火就著,一耍賴就不依不饒的。而有的孩子又過於內斂,受了天大的委屈,也只會偷偷的流眼淚,有的甚至一言不發,每當這種時候沒有那個父母不毛躁的,特別不能理解孩子這種行為的父母還會擔心是不是孩子情商太低了?
  • 親子教育 | 為什麼孩子不乖?談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
    如此一來,家長會用更嚴厲的方式要求孩子,而孩子可能會覺得不被接納,問題行為或親子衝突反而越演越烈。其次,要看看面對問題行為時,我們的處理方式究竟是增強或是削弱孩子原本的行為?例如:每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會以大聲責罵或是體罰的方式處理, 雖然孩子可能被嚇到不敢發出聲音,但此舉非但未能教導孩子如何調節情緒,反而對於情緒控制做了失敗的示範。下次孩子又產生負向情緒時仍然不曉得要怎麼調節。
  • 解決問題前,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並認同孩子的感受(值得收藏)
    在解決問題和衝突前,我們首先要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達給孩子。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家長和孩子之間要是沒有信任和親暱的關係,我們將無法積極的影響孩子,親密的連接幫助我們和孩子都有歸屬感。反射式傾聽,停止你正在做的事,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全身心的聆聽孩子;反射式重複孩子的話,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當孩子心中有數,責任感就會喚醒孩子去做他該做的事情。3.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感受,以便於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去處理他的感受,不要試圖勸說孩子放棄他的感受。
  • 拿什麼拯救孩子的壞情緒?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打敗情緒問題
    導語: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這時要怎麼處理比較好呢。下面通過一則情緒管理小故事,一起來分析下家長如何面對孩子情緒問題。針對這個故事,我們來分析下家長怎麼處理會比較好。01.給孩子機會,去學著處理問題,避免情緒升級爺爺在看到京京和晨晨爭搶玩具時,第一時間去批評京京,並把他們分開。
  • 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源於左右腦沒有整合,沒辦法處理好情緒
    格格的傷好了之後,媽媽想要帶著孩子去看看爺爺,可是孩子一直想要拒絕,無論媽媽怎麼勸孩子都是沒有用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之前孩子挺喜歡會爺爺家的,這次是因為什麼孩子會不想去呢?其實如果媽媽能夠了解到孩子大腦的一個工作原理的話,就會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反常」行為,是因為左右腦還沒有整合,所以沒辦法可以處理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