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從傾聽開始,理解和傾聽是最大的心理支持。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傾聽和理解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從三歲開始,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情緒,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我們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的情緒上,只有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才能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感受和承認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有了情緒怎麼辦?同樣先把自己情緒處理好,再去處理問題,不可混為一談。但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給孩子提建議、想辦法。當我們給孩子出主意的時候,潛臺詞是:我比你強。這個訊息被孩子接收到,孩子要麼牴觸,要麼更加覺得自己不行,依賴外在的答案。其實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只能是孩子自己。然而我們經常無心地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中提到「溫柔而堅定」,溫柔指的是要尊重孩子,堅定指的是要尊重自己,情緒失控時就很難做到尊敬,所以處理情緒很重要。
『相信就是這樣一種「看見」的力量』
如果你讀初三的孩子有一次因為你叫他起床而大發雷霆,你會怎麼辦?如果你讀高三的孩子因為明星演唱會與學校安排的考試衝突而懊惱不已,你會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絕大多數回復都是說不再叫他起床,讓他體驗遲到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法是非常常用的一個手段,但它只是輔助,而不應該成為我們管教孩子的法寶。如果成人帶著「我要教訓一下你!」的心態,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都會造成孩子的對立和牴觸。家庭不是軍營,遲到了自己承擔後果是沒有錯,但孩子的情緒呢?他真正的渴望和感受是什麼?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是一個初三的孩子,他不是三歲,不想上幼兒園,於是撒撒嬌、發發脾氣。回想一下我們的中學時代,難道我們不知道要按時上學嗎?難道我們不知道遲到了會被老師批評嗎?我們在學習壓力特別大而父母又不理解我們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感到非常委屈、無助、脆弱?
這個孩子是因為太累、太辛苦了,升學壓力那麼大,課業那麼繁重,似乎永遠看不到盡頭。他並不是因為早上被叫醒而發脾氣,而是長時間積累的壓力使脆弱的他無處宣洩,委屈、無助、焦慮,渴望被看見,但從來沒有人真正走進他的心。請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想像一下自己就是這個孩子,能感受到這個孩子疲憊不堪卻一直堅持的心情嗎?回想一下我們高考前奮戰的日子吧,或者我們剛參加工作不斷拼搏卻又時而迷茫的時候,我們想得到的是什麼呢?當我們在亂石、泥濘、荊棘中摸爬滾打時,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是別人提供的幫助嗎?是一杯水、一個麵包?是別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加油!我相信你能做到」嗎?似乎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其實只是一個眼神,一個看見的眼神,仿佛在說:「是的,我看見了,我看見你在亂石、泥濘、荊棘中摸爬滾打。是的,我看見了!」相信就是這樣一種「看見」的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一位朋友回覆:「真是深有體會啊!我當初就是這樣,雖然媽媽同意我繼續睡不去學校,但我的心情並沒有好起來,反而覺得很失落。」是的,因為深層次的感受和渴望沒有被看見,表面上似乎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疏導。而父母可能會更委屈:「我都讓你繼續睡了,你怎麼還不高興?」
『傾聽孩子的感受』
如果媽媽去傾聽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就會走出問題區:
孩子:「又起床,又上學!我困死了你知不知道!」
媽媽:「你看起來真的是很累啊。」
孩子:「我肯定累啊!我昨晚一點多才睡,那麼多作業!」
媽媽:「是啊,那麼多作業,晚上要熬夜,早上還要早起,換作誰都要崩潰了!」
孩子稍微平靜了下來。
媽媽沉默著陪伴了一會兒,孩子氣哼哼地說:「算了!我再眯一會兒就起來,誰叫我是『初三狗』呢!」
不必說一些起床、遲到的話,不必催促。媽媽要向孩子傳遞一種相信的力量,孩子的情緒在得到認可和疏導後,他會自行判斷。還有父母可能會疑惑要說多少才算合適,別擔心,孩子會給你線索。傾聽時孩子是主導,父母只需要跟隨就好。說多說少、說與不說,都由孩子決定,我們只要做到傾聽和陪伴就好。
『用身心去跟隨,和孩子同頻』
第二個問題,太多朋友說絕對選擇放棄考試去演唱會,應試算不了什麼,青春就應該多彩。沒錯,因為我們被應試教育害苦了,我們的青春全都奉獻給了升學和考試,所以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我們一樣。「我絕對不讓孩子過我小時候那樣的生活」,這種做法其實也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當時可能會很高興,但事後也有可能抱怨:「媽媽你為什麼不阻攔我呢?我錯過了模考的機會,結果高考都沒考好,正好考到了模考裡的知識點啊!我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可是如果要求孩子去考試,給孩子分析不去考試的利弊,孩子又會覺得你是在講道理,要說服他,從而產生牴觸情緒。即便最後去參加了考試,也完全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別忘了這是個高三的孩子,十八歲了,已經完全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我們要做的只是去尋找孩子的感受,用身心去跟隨,和孩子同頻。這樣無論孩子是選擇考試還是逃課去看演唱會,都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他在積極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孩子:「學校居然在演唱會那天安排了考試,簡直太過分了!」
媽媽:「啊?這樣啊!你一定很生氣。」
孩子:「是啊,氣死我了!我等了這麼久就為了這一天!」
媽媽:「一直在等,結果有考試,如果是我,肯定失望極了!」
孩子:「那當然啊!你是不知道,上次××演唱會,那叫一個火爆啊!……」
媽媽:「真的啊!聽你這麼一說,我都能感受到現場那種熱烈的氣氛了!」
孩子:「要不我乾脆不去考試了,就說生病了,溜去看演唱會。」
媽媽:「嗯,聽起來是個辦法,去看演唱會,不參加模考。」
孩子:「……可是,這是最後一次模考,不參加就再沒機會檢驗自己的掌握程度了……」
媽媽:「的確是個很難的選擇啊!又想去看演唱會,又不想錯過考試,真是讓人糾結啊!」
孩子思考了很久,說:「算了,我還是去考試吧,反正再過幾個月還有一場演唱會,那時候我已經考完了,我可以坐火車去看。」
媽媽:「真是個不錯的主意,到時候別忘了錄點視頻回來給我一起看看!」
這個案例裡的媽媽沒有做任何評判,也沒有分析去不去考試的利弊,更沒有給孩子出主意,甚至在孩子提出要逃課去看演唱會的時候,也沒有立刻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間。同時在孩子表現出考試也很重要而猶豫不決時,媽媽也沒有趁機對孩子進行說教,最後是孩子通過自己的考量做出了決定。
也許有人會擔心,孩子不按套路來怎麼辦?他就是堅持要去看演唱會怎麼辦?別著急,傾聽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冷靜下來,等他有了思考空間,你們可以一起想一個雙贏的辦法,去滿足雙方的需求。有的孩子可能會提出把試卷拿回家,在媽媽的監督下自己模擬一次,然後打分;有的媽媽可能會接受給孩子請單獨的課程輔導等等。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你們想出來的解決辦法也會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最後的辦法是什麼,關鍵是孩子自己參與決策。經歷自主感很重要,我們做了什麼選擇往往沒有「選擇」這個行為本身更有意義。
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給孩子提建議、想辦法。當我們給別人出主意的時候,潛臺詞是:我比你強。這個訊息被對方接收到,對方要麼牴觸,要麼更加覺得自己不行,依賴外在的答案。其實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只能是自己。然而我們經常無心地剝奪別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孩子。
去感受對方的感受,用身心去跟隨。無論他去往哪裡,我們都只是跟隨。不必直接給他們解決辦法,而是幫他們鋪路,讓他們自己找答案。很多時候我們都太急於解決問題,但其實答案永遠在自己心裡。
『接受孩子正確的感受,要傾聽和共情』
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就要傾聽和共情。但我們所謂的共情,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講道理,在分析事情,在給建議,在替孩子做選擇。我們太著急了,孩子一有情緒,我們就忍不住想撲上去,想趕緊做點什麼好讓自己發揮作用,其根本目的還是想讓孩子趕快接受我們的想法,情緒趕快過去,問題得到解決。於是我們對孩子說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我們認為他應該有的感受……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共情,因為書上是這麼寫的,專家是這麼說的。而當太多太多的「我認為」洶湧而來的時候,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就被淹沒了,我們沒有看見孩子,我們只顧著表達自己。
要想成功地傾聽,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聯結」,和自己聯結,和他人聯結,和孩子聯結。可是因為我們用頭腦生活得太久了,早就忘記了自己的心。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很難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聯結上。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感受都不知道,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呢?我們的頭腦裡塞滿了各種「應該」和「必須」、「不能」和「不要」,心的聲音已經非常微弱了。而對孩子進行到位的傾聽,恰恰需要我們與自己的內在有牢固的聯結,能夠坦然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了解並接納所有的情緒。
當問題產生的時候,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並不是在孩子每次遇到難題的時候,直接給他一個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緒,獲得愛的感受和溫暖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