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是孩子情緒壓力的施壓者嗎?同理孩子不代表放任孩子的行為

2020-11-14 鴿子醫生育兒

『別成為孩子情緒壓力的施壓者』

孩子成長的階段中,我們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平安、乖巧聰明外,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孩子們心中那塊無瑕的『純淨心田』需要我們一起悉心灌溉。


純淨心田中有許多剛種下的心靈種子,這些小小的種子分別是『情緒管理與挫折忍受度』,千萬別小看這些種子的影響力,這是奠定孩子氣質與人格的養成。


認識情緒與感受,慢慢引導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除了陪伴養育,我們需要引導並持續的練習讓孩子學會如何管理情緒的技巧。孩子如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相對的在人際關係、學習能力與挫折忍受度上都能大大的提升也絕對影響未來的人生觀。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大人們有情緒與種種的壓力,孩子當然也有情緒和壓力,尤其是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甚至被要求克制自己的情緒,例如『不要亂生氣、不要再哭了、有什麼好哭的』,甚至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破口大罵,或許這是最簡單也最快速能讓孩子立即停止哭泣的方式,殊不知父母就是孩子情緒壓力的主要施壓者,因為父母不但沒有給予關懷,同時也拒絕了讓孩子學習面對處理這些負面情緒與壓力的機會,如果這些情緒沒有抒發的出口,只有不斷的負面累積,後果將會讓人後悔莫及。


喜、怒、哀、樂是人最自然的情緒反應,這自然的情緒反應其實沒有對或不對,而是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主要感受。我們不但要正視並讓孩子有適當的抒發出口,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請父母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看待並用心的傾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孩子絕對能感受到父母願意傾聽,願意理解他們的傷心與感受,雖然在練習處理情緒的過程中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孩子的情緒一定會慢慢的安穩冷靜下來,孩子也能學習認識自己的各種情緒而不是被逼迫著擦乾眼淚、停止哭泣。


同理並不代表放任無理的行為

很多家長會問我,這樣不是默許孩子的哭鬧任性的行為嗎? 其實同理孩子的真實情緒感受,並不代表完全同意、放任孩子的行為,如果有任何不適當的行為發生是必須立刻糾正並給予適度規範。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是讓孩子了解,傷心的情緒和生氣的感覺可以被父母接納理解,不能利用哭鬧來換取父母的予取予求、有求必應。


『父母難為』,這簡單的四個字卻有萬般無奈,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沒有人比父母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深怕哪個教育方式錯了,會誤了孩子的一生,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則,更要為孩子樹立正確良好的榜樣,父母的情緒表達也要正面,否則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學習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而用在不適當的地方,這是所有父母最不希望看見的。


引導孩子用任何方式表達、說出來,向負面情緒說再見

當我們教導孩子處理負面情緒時,要引導孩子通過語言表達心裡的真實感受,幫忙孩子了解情緒、協助孩子正確表達心裡的情緒感受後,再仔細搞清楚負面情緒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父母可以這樣說:『 我知道你現在哭泣一定是因為很傷心很傷心,沒關係、別害怕,我會一直陪著你直到傷心走遠 』,此時可以詢問孩子『我可以抱抱你、幫你加油嗎?』如果孩子願意,請不要遲疑地立刻給孩子溫暖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的理解了他的傷心,擁著哭泣孩子的同時,請不要告訴孩子『別哭、不要哭了』,父母應該在耳邊輕聲地引導孩子,例如:『你現在感覺好一點了嗎?沒關係慢慢來,我很願意聽你說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起想辦法解決,好不好』?等孩子慢慢緩和下來後,請父母給予孩子一個陽光般的微笑,讓孩子可以感受,原來父母一直陪伴著沒有離開而是像太陽一樣溫暖著我,孩子不止感受到滿滿的愛也能敞開胸懷吐露心中的感受。


當負面情緒過後,請慢慢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與態度去看待引起負面情緒的原因,例如:原來是玩具飛機的輪胎壞了,所以你覺得很傷心,我也跟你一樣覺得很難過,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補救,合力解決,說不定我們可以是最棒的維修工程師哦!


找出解決辦法也是訓練孩子應變的能力

在引導孩子找出解決方法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再提出更多不同的變通方法,訓練孩子的思考應變能力,讓孩子不論在何時都能獨立處理自我情緒,在面對各種狀況時,也能有解決的技巧與能力!


孩子的負面情緒不一定可以很快結束,因為孩子在處理情緒的過程需要很久的時間,有時只需幾分鐘、有時則需幾十分鐘、或者更久。但是每一次負面情緒的處理,都是幫助孩子最好的練習。處理負面情緒不可能一、二次就練習完成,需要不斷反覆地練習,不論過程需要多久,最重要的是父母協助處理的方式與態度,千萬不要變成孩子情緒壓力的施壓者!


爸媽們請為自己掌聲鼓勵吧!教導孩子處理情緒的確需要非常多的耐心與時間,相信愛孩子的父母一定可以做到,因為這將是孩子人生中收到最好的禮物。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加油!

相關焦點

  •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懂得孝順,同理心是培養孩子感恩的第一步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懂得孝順,同理心是培養孩子感恩的第一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一句老話,如果有人對自己有幫助的話,就要盡最大努力報答對方,感謝對方的幫助。對陌生人要感謝我們的幫助,對父母給予我們的恩惠,對此,我們更應該報答父母的教育和養育,父母對我們的恩惠大於天。我們應該懂得感恩。
  • 用同理心跟孩子交流,緩解孩子心理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
    實際上,這件事中最難得的是,母親通過同理心接受了女兒成績不理想的事實,並幫助她和女兒減少了不必要的壓力。今天跟大家分享緩解孩子心理壓力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當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他們會嘲笑孩子。對方的視角:面對面,接受同理心。最後一個是對方的觀點,既看到對方的問題和困難,又看到了資源。從親子解釋的角度來看,這是同理心,接受並允許孩子自我探索。它比旁觀者的視角和自我的視角更溫暖,更有力,並且是推薦使用的視角。
  • 霸道孩子VS同理心:不停不住、不聽管教、超調皮的孩子怎麼教?
    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等孩子長得比爸爸媽媽還高的時候,破壞力更大的時候,怎麼辦?一味責罵、放任不管,顯然是很不公平、很不負責任的。如果沒有家長的有意識地引導,2、3歲的小孩子很難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並作出合適的回應——這是一個非常難的技能,這就是同理心。如果孩子能具備同理心,爸爸媽媽和孩子間的溝通會更順暢,孩子也能更好的和別人交流、溝通。
  • 提高孩子的情商,從控制情緒做起,從同理心開始
    最近看到一些有關孩子情緒容易失控,應該怎麼做的提問。想到我們家那個小傢伙也是有過易怒易暴、動不動就情緒失控的時期。當時我閱讀了不少相關的文章書籍,學到了運用同理心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提高情商。也許我分享出來,可以幫助到有類似困惑的家長。
  • 培養孩子同理心,鋪就健康幸福人生
    從根本上講,同理心是指自己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感受。 心理學家對情商(EQ)的定義是能夠理解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以及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進行自我控制。和智商(IQ)相比,情商對實現人生成功更重要。 研究表明,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對培養健康人際關係,成就事業和學習目標至關重要。同理心也會讓孩子明白欺凌危害,並主動拒絕參與欺凌。
  •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
    同理心也會讓孩子明白霸凌的危害,並主動拒絕參與霸凌。因此,同理心教育是防止校園霸凌的重要基礎。同理心可透過後天培養以下的方法有助於父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情商。1、確保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為了使孩子能夠感受到和表達對他人的同情,必須首先保證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孩子必須首先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情感支持後,然後才能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
  •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家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要做到這幾點
    享譽世界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發現,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越強就越善於社交,也越有能力感知幸福,更容易獲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少同理心,不善於共情,也不懂為他人著想,那麼這個孩子也會在與人相處時遇到困難,更容易被同齡人排斥。
  • 囂張跋扈欺負同學,孩子有「霸凌行為」,不妨試試「同理心」理論
    但是如果到了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還是出現在幼兒園欺凌小朋友的行為,那麼父母就要引起重視了,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了欺負小朋友的行為,父母應該如何反應?父母需要學習一下"同理心"理論。霸凌行為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是愈演愈烈,根據臺灣調查數據顯示,10.7%的學生曾被欺凌,10.9%的孩子則是參與過欺負其他學生。霸凌行為一般都是出現在孩子力量差距大的情況,而且反覆出現。我們不能忽視孩子的霸凌行為,因為這不僅是傷害了孩子的身體,最嚴重的的是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 培養孩子(和我們自己)的同理心
    他也特別關注我的情緒。即使我裝出一副難過的樣子,他也會立刻想知道情況是否已得到控制,並問道:「你是在開玩笑嗎媽媽?」同理心是一種情感,它源於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然後再去感受同樣的事情(或類似的事情)。第一種需求理解他人想法或感受的能力是一種緩慢發展的能力;它從嬰兒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學齡前。首先,嬰兒能夠理解人們的意圖,這些意圖通常會引導他們的行為。
  • 「我難受孩子也無動於衷」,學會3個步驟,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這件事被老師知道後,老師問霖霖說:「同學被人欺負,處在危險之中,你為什麼不幫忙呢?」但是孩子說:「是別人打他的,又不是我,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嗎?」於是老師向家長反映了情況,說這個孩子一點也不關心別人。結果,同事也只能無奈地說:「孩子的性格比較淡漠,我也很無奈,只是不知道如何改變孩子。」
  • 想讓孩子善良,不是教孩子有"同情心",而是有"同理心"才對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格式件、地點、事件,把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他人。心理學家Teresa Wiseman在研究中表示,同理心需要具備四個特質:· 一是接受觀點,就是接受他人所說的,或理解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 二是不加評論,可以理解為即便他人的觀念不是被自己所認同的,但也不妄加評論、揣測、貶低他人。
  • 孩子沒有同理心,媽媽又氣又傷心:孩子的同理心到底該怎麼培養?
    作為兩孩媽媽,我會在孩子第一次做出這樣的行為時,馬上嚴肅地制止,告訴他,你這麼做,別人會很不舒服,但是不會像那位媽媽一樣「以牙還牙」,因為不想讓孩子也一樣不舒服。什麼是同理心?父母們都很關心孩子同理心的培養,那麼,同理心到底是什麼呢?
  • 孩子不受歡迎?提高孩子社交力,培養孩子「同理心」是關鍵的一步
    有時候雖然他也會想要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但總是因為表達不恰當導致人家不願意與他玩耍。梳理完孩子的一些表現之後,這個寶媽就來問我,孩子不受歡迎,該怎麼去幫助他呢?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行,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其同理心不足。想要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受歡迎,最關鍵的一步在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了解發展機制,培養娃的同理心
    孩子沒有同理心有哪些危害?1、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對同理心匱乏的孩子來說,體察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是很難的事情,往往給人一種很冷漠的感覺。朋友家的一個小男孩今年10歲,按理說已經到了具備一定同理心的年紀,然而有一次在親眼目睹自己爺爺摔倒在地時卻還能笑得出來,甚至還說了句「活該」。這其實並不是「童言無忌」,而是孩子的同理心出了問題。
  • 你知道同理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嗎?
    小女孩的爸爸走到對方跟前說:「這位女士,你看你家小男孩行為有些粗魯,你要引導一下……」話還沒說完,孩子的媽媽就說:「別小題大做!小孩自個玩自個的,你一個大人參和啥呀?」旁邊一些大人對她的回答表現出驚訝。最後,誰也沒再出聲,而是牽著各自的孩子離開了。從此,每當這小男孩一出現,其他小朋友總會避開,到別的地方玩去了。大人沒有同理心,他們的孩子也難逃缺乏同理心的命運。
  • 通過幾個測試看孩子是否具有同理心
    我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具有同理心的人。我們不妨來做些測試,看孩子具有怎樣的同理心,以便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規劃。看看你的孩子是否能通過看別人的眼睛來判斷任務的情緒。它們是悲傷的眼睛嗎?快樂的眼睛嗎?如果孩子在這些測試中表現出色,那就說明你的孩子非常善解人意。但善解人意只是第一步。要培養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還要教會他們推測別人在想什麼。這種類型的認知同理心需要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它受到孩子的年齡和神經發育的限制。
  • 孩子考試「作弊」被抓,別急著「打」,運用「同理心」教育會更好
    小西說到:"本來我以為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一定是個聽話懂事、誠實的孩子,考試作弊這樣的事情我想都不敢想,聽到的時候滿滿的震驚,都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子的行為,一下子都不知道要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了,你說說這樣子要怎麼做呢?"
  • 孩子委屈情緒低落,你真的知道怎麼安慰孩子嗎?
    而在安慰孩子過程中,不少家長會陷入一些誤區。常常以交換形式轉移注意力,或用「你再哭我就不理你」這樣的話來威脅孩子。 也有的家長喜歡講大道理,直接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 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種做法並沒有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
  • 孩子壓力不是越大越好?學學「倒U型假說」,施壓要有度
    小王說:現在哪怕什麼壓力大啊,孩子你不逼一逼,他就只知道玩,你看我要不下來叫他,他肯定得玩到忘記時間。等會錯過了練琴時間可就不好了。他同桌的媽媽昨天又給報了個興趣班,我還尋思這兩天也過去看看,順便報個名呢。說完,小王也急匆匆地走了,要過去監督小明寫作業。
  •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讓孩子受益一生
    缺乏同理心的人,今天不去幫助別人,明天也無人來幫自己。執筆:橙媽定稿:橙媽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的能力。在看到他人遭遇困境的時候,擁有同理心的人可以對他人的情感進行感知和理解,並且把這種情緒反饋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