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2020-07-25 花婆婆001


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晚上九點,剛上車的爸爸對媽媽說,在某個路口汽車停一下,有朋友搭乘一起回去。媽媽還沒應聲,孩子在後座位上嚷道:「我不要阿姨坐我們車!」

父母詫異地回頭望了一眼,爸爸說:「剛好順路,為什麼不搭她一起走?」

「我就是不要她上車,媽媽,你前面停下,我回外公家去!」

爸爸不悅地說道:「你後面東西收拾下!」

「我不回去了!」

女孩向來很熱情,也很通情達理,今天怎麼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堅決說「不」的後面有什麼原因呢?

面對孩子不願意協作,總說「不」,父母很容易開始說道理、分析、判斷,孩子再不配合,就開始批評、訓斥,我們的說教和批評,換來的要麼是屈服,要麼是反抗。

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佛教格言有說:「不要急著做什麼,站在那裡。」


《非暴力溝通》作者盧森堡博士認為: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吃驚的媽媽將汽車減速後,試著傾聽出女孩提出拒絕背後的感受,回頭問道:「看來你對車上要搭個人很不高興?」

「是的,我們難得一家三口在一起!」女孩快速回復。

「哦,最近半個月和爸爸沒怎麼待在一起,你希望這會兒和爸爸多待一會兒?」

「嗯!」女孩又一次快速答覆。

當孩子的感受被同理到,需要被看到,她的情緒也就釋放出來,不會再執著之前的念頭。

為了傾聽孩子,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孩子,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

在傾聽前,請明晰傾聽孩子的動機是什麼,是改變他來迎合我們的需要?還是加深與他的聯繫?


01

我們常常認為,在孩子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們應該想辦法使他們好受一點,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

或者看到孩子不配合,出現我們不接納的行為,我們會馬上擺出教育的姿態,講道理、批評、比較、否定、詢問等。

又或者看見孩子處在困擾中,我們會希望收集更多的信息來分析和幫助他解決問題。

然而,急於採取行動使我們無法充分體會他們的狀況。傾聽孩子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

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比如,孩子搭積木玩,可一會兒將積木全部推倒,叫著:「不要玩了,這個積木一點都不好!」

媽媽聽到了沒有馬上去勸說、安慰、詢問,只是說:「看到你推倒自己搭好的城堡,好像不滿意,在生自己的氣,你不高興了?」

孩子沒有說話,很快又開始搭積木了。這位媽媽說,換成以前去安慰他,他肯定還要再發會兒脾氣。

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父母好好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既不批評也不自責。溝通中,以疑問句來反饋孩子的感受,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一般來說,他會覺得很愜意。

我們只專注於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孩子更樂於敞開和我們交流,我們協助他度過情緒困擾的機會也會增加,經常被傾聽同理的孩子,也更願意與父母協作。


02

有時,我們也處在情緒風暴中,也需要被關心,無法顧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因為「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你越是能夠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前聯合國秘書長漢馬斯克德

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覺察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

有個四歲的小男孩習慣上樓由奶奶背到五樓,和媽媽一起從超市回來,也要求手裡拎著兩大袋子的媽媽背他上樓,年輕的媽媽每到這時候極其煩躁,幾次下來,媽媽開始傾聽孩子,並且也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媽媽兩隻手都是東西,你來拎一袋試試,是不是比寶寶還重啊,媽媽也想有人幫我呢,寶寶快點長大,將來幫媽媽,好嗎?」

啼哭中的男孩聽到了媽媽的感受和請求,終於停下來,願意自己走上樓去。

孩子總對我們說「不」,真的是自私的表現嗎?

溝通中,不能迅速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來傾聽孩子的話,盧森堡博士提出還有另外兩種選擇:

1.大聲說出請求

如果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痛苦,那麼即使孩子也處於痛苦之中,有時,他也能夠意識到我們的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提醒他們注意此時此刻父母的痛苦和需要。

2.換一個環境

當我們沒有心情傾聽孩子時,需要時間和空間調整狀態。離開現場,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或向好友傾訴,有助於了解並體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平靜下來再回去與孩子交流。


結語

使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步驟,並不表示就能進行一場非暴力的溝通,那些認為無法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期望去做,非暴力溝通這個模式是沒有效果的父母,請重新考慮下和孩子溝通的初衷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目的在於建立有品質的聯結,讓我們出於慈悲給予的喜悅而彼此給予。如果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他順從我們的要求,事情就不同了,就是把請求變成了要求。

如果你希望使用這樣的方式讓彼此聯結,了解彼此的需要,那麼在很大程度上,非暴力溝通會使困擾的情緒得到了療愈,保持溝通的流動,直到和孩子一起找到能夠滿足每個人需要的策略

相關焦點

  • 不肯給孩子花錢的爺爺奶奶不是真的疼愛孩子?奶奶:我們不是自私
    都說隔輩親、隔輩親,雖然只隔了一輩,但長輩對孩子寵愛是翻倍增長的。大多數爺爺奶奶對孫子的疼愛遠遠高於對親生兒子的愛,姥姥姥爺亦是如此。現在出現了一種說法:不肯給孩子花錢的爺爺奶奶,就不是真的疼愛孩子。那天婆婆對曉玲和兒子說你們是做爸爸媽媽的,就你們給孩子買吧。曉玲聽了有點不高興,回了一句「爺爺奶奶不是長輩嗎?平時不買我們也不強求,今天不就是圖個吉利嗎!」,婆婆低下了頭,心中也有委屈。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但上個星期,她嫂子帶著兩歲半的兒子來她家串門,女兒卻表現的特別不友好,特別護玩具,自己不玩也不願意讓給弟弟玩,弟弟拿了就立馬搶過來,要是給弟弟拿別的玩具,她還會哭鬧,當時的場景真的讓她又尷尬又困惑。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 孩子真的就是父母自私的產物嗎
    昨天在平臺上看到一個50多歲的母親談了一個觀點,她不認可父母的偉大。父母並沒有經過她的同意,也沒有和她商量,就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了。沒有長遠的規劃,也沒有充足的準備,一切只不過是為自我養老的考慮。照她這麼說,她的女兒是不是該恨她,畢竟她自作主張,把女兒帶到這個世上,每天拼命工作加班加點,還買不起房,找不到心儀的結婚對象,這一切苦難都是她帶給女兒來體驗的不是嗎?
  • 媽媽的「護娃」行為,真的是自私嗎?請允許媽媽們敏感脆弱
    媽媽的「護娃」行為,真的是自私嗎?今天,在講到媽媽的「護娃」行為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人真事——昨天娘家表姐孩子滿百天,請我們一大家子親戚吃酒,我們這邊酒席一般是12點開席,因為關係比較近,我們去的稍早一些,也能和大家聊聊天。
  • 了解兒童心理: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就是自私嗎
    因為女兒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這媽媽心裡非常焦慮,覺得自己的女兒怎麼這麼自私,這樣下去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跟她玩了。那麼小女孩自己不玩也不願意分享的行為,真的是自私嗎?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表現,所以父母不用過分焦慮,錯誤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歸結為是孩子自私、小家子氣。此時,父母應該做的是以下三點:第一、了解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第二、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時間;第三、引導孩子學會分享、願意分享。
  • 憑什麼說,不生孩子的年輕人就是自私?
    孩子有時候真的很煩人,他們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我們要幫他們矯正「壞毛病」,教他們大人世界的規則,還要忍受他們無休止的脾氣和淘氣。雖然這都很正常,但我們也真的很煩。帶孩子消耗體力帶孩子需要理論方法,我們要讓他適應人類社會,適應社會規則,並且要在不給他留下童年心理陰影的情況下完成。
  • 長大後自私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受人不待見
    畢竟,孩子的教養能從細節中體現出來,而在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以後多半自私容易被人所討厭,所以我們的孩子如果在這方面做的不夠理想,家長也應該重視起來。,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交給婆婆來帶的,而老一輩人對於孩子的寵溺想必大家也很清楚,於是就給孩子養成了一種自私跋扈的性格,平時在家裡,長輩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可以說是看孩子下菜單,不喜歡吃的從不做。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常出現這2種表現的父母,真的很自私,等孩子長大了不會與你親近
    有些父母總是很自私,嘴上說著為孩子好,其實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小時候孩子不懂只能乖乖聽話,但長大後等孩子慢慢醒悟,才會意識到這樣的父母有多自私,也就很難和你親近了。如果你的父母做過以下兩點,那麼他們就是一個自私的不合格的父母。
  • 孩子"自我"就是"自私"?孩子處於這個階段,首要表現就是自我
    在孩子不清不楚的回答中才知道,原來是小客人看上了小熊,想要玩一玩,沒想到才拿到手上,就被兒子搶去了。知道了前因後果,月月就耐心跟兒子說&34;。面對2歲小孩的&34;行為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太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讓自己縱容孩子就這樣下去,自己也辦不到。現在就非常苦惱,小小年紀的孩子怎麼就這麼&34;!在2、3歲的年紀,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出來,在大人眼裡就是自私的表現。
  • 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自殺是自私的行為嗎?
    現在孩子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抑鬱症卻越來越低齡化了,甚至有不少孩子因為抑鬱症選擇了自殺。在這些新聞裡,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孩子太自私了,父母養他到這麼大,他沒了,讓父母怎麼辦?」那麼,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的自殺真的是自私的行為嗎?
  • 當孩子「自私」時,人際交往便真的開始了
    導讀:當孩子「自私」時,人際交往便真的開始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自私」時,人際交往便真的開始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家長該怎麼解決?
    就怕出門孩子會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久而久之我發現,即使我帶再多的玩具,好像出門後,都是別人家的玩具更有吸引力,哪怕是別家孩子拿的僅僅是一片樹葉,於是我們平常一起遛娃的幾個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家都分別帶些玩具,讓孩子們交換著玩。可偶爾,也會有一些稍微小一點的寶寶,既要保護自己的玩具,也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認為都是自己的玩具 ,這種通常是年紀稍微小一點的寶寶會表現出來的樣子!
  • 菩薩愛管閒事嗎?我們真的自私嗎?
    菩薩愛管閒事嗎?我們真的自私嗎?我想說:看了兩篇針砭時弊的短文,感覺抓住了核心。這種文章往往褒貶不一:說好的捧到天上,說不好的恨不能直接槍斃;宛如柏楊的名著:《ugly強國人》。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希望引發一些聯想。譬如談義務為什麼還要談權利?缺失權利是否會影響到民族性?
  • 網友:他自私?你真的看懂了嗎
    網友:他自私?你真的看懂了嗎?很多粉絲對歐尼醬說,他們發現有很多人都說全職獵人這部動漫最大的敗筆就是小傑,小傑作為主角實在是太失敗了,因為他們覺得小傑實在是太自私了,他只顧自己的感受,完全不考慮別人,有很多次這樣的現象,都是他直主張自己的看法,對於別人的看法並不是特別在意,在螞蟻篇的時候表現的最明顯,自己鑽牛角尖,覺得凱特的死是因為自己,為了給凱特報仇,他甚至聽不進奇犽的忠告,他不僅沒有聽進去,甚至說了一些對於其顏傷害特別大的話
  • 經常對孩子說這幾句話,可以教會孩子「不自私」,更懂得感恩父母
    導讀:經常對孩子說這幾句話,可以教會孩子「不自私」,更懂得感恩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對孩子說這幾句話,可以教會孩子「不自私」,更懂得感恩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以下表現的孩子看上去很自私,卻能最快過上好日子,家長別添亂
    從心理學上講,自私是人們為了適應大自然,為了生存和發展所表現出的一種條件反射。為了外人的眼光而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有違天性。都知道,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若家長的做法跟孩子的性格不符,就會導致孩子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由此養成討好型人格。
  • 人都是自私的?極度自私的人會有這五種表現
    我們身邊充斥許多類型的人,總存在著那一些讓我們感到極度不適的人。他們的「快人快語」讓氣氛尷尬,或是仗著「好為人師」的性格對人指指點點,總之他們的出現總是讓人很不自在。這種人,要我們含蓄點說就是「情商低」,說開了就是自私,而且是極度自私的程度。
  • 孩子不愛分享真的是自私嗎?做完這4點,讓孩子分享很簡單
    昨天和閨蜜聊天的時候,聊起了她最近很苦惱的事情:閨蜜家女兒已經三歲了,是全家人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她疼愛有加,一般什麼好吃的都留給她,所以時間長了閨蜜就發現女兒特別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要拿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心。每次閨蜜讓她跟親戚朋友的小孩分享,怎麼說都說不聽,有時候還挺尷尬的,就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
  • 在飯桌上有如下表現的孩子,成年後通常自私又沒出息,父母別大意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就看這個人平常做事的一些小細節,畢竟細節可以決定成敗。吃飯是一個人每一天都必須做的事情,在飯桌上的一些表現就能夠看出這個人從小是如何被教育的,也能夠看出這個人的素質和個性。我有個同事看不下去了,就說:&34;我聽了以後也覺得孩子不對,我就跟孩子說:&34;誰知道我的孩子突然就說:我不用你給我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