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孩子,才上小學一年級,就被學校退學了。只因為她在學校裡話太多了。
沒辦法,她的媽媽又給她找了一所學校。到新學校的第一天,她就喜歡上了那裡,因為新校長足足聽她講了四個小時的話。
後來,她成為了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作者。
可以說,是小林校長改變了她的一生。當她長大以後回想起當初的事,動情地說:「從小豆豆出生後直到現在,還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長時間地聽她說話呢。而且,這麼長的時間裡,校長先生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樣,向前探著身體,專注地聽著。」
當初我看到這裡,也是非常感動,因此記憶尤其深刻。
所以,在我捧讀《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書時,一再地想到黑柳徹子和小林校長的故事。
也許,我們的孩子不像黑柳徹子那麼幸運,能夠遇到小林校長這樣的老師。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聽聽《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書的建議,做一位善於傾聽的家長!
《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作者是美國的醫學博士克勞迪婭·M·戈爾德(Claudia M. Gold, MD),同時,她還是美國醫學委員會認證的兒科醫生、《今日心理》專欄作家,從事普通兒科和行為兒科學已經25年,她將自己臨床工作中發生的故事和積累的經驗進行整理,出版了此書,就是為了幫助無數父母和孩子走出精神困境。
(一)不被傾聽的孩子,要麼越來越沉默,要麼越來越叛逆!
對於傾聽,我們並不陌生。通常,我們會聽領導說,聽同事說,聽朋友說,甚至聽陌生人說(各種刷網頁),但我們卻很少聽孩子說。
例如——
孩子:「奶奶,我跟你說啊!」
奶奶:「快把飯吃完!哪兒那麼多話!」
孩子:「爸爸,我給你講個笑話啊!」
爸爸:「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媽媽,我們班有個同學……」
媽媽:「別說了,早點睡!明早還要早起呢!」
終於有一天,我們發現,那個從小嘰嘰呱呱個不停的孩子,漸漸地卻什麼都不跟我們說了。
大人還深以為異。殊不知,當想說的話沒人聽,當說出的話沒人在意,當說話的欲望被一次次破壞,孩子自然就越來越沉默!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當他一次次被大人忽略、冷落,反而會變得調皮搗蛋、叛逆、不服管教。
克勞迪婭說:「孩子的衝動常常伴隨著父母的疏忽或虐待。當孩子得不到關愛時,他們就不能學會控制情緒,結果就會出現衝動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交流方式。而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責任在於父母。
當我們有這個意識之後,就會發現,孩子的叛逆,其實是在訴說:「我想跟你建立連接,可是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我需要你的幫助,去處理這些巨大的情緒問題。」
所以,傾聽,不光是關注孩子的行為,更要了解背後的原因。
(二)你並不需要」專家」的建議,只需對自己的天然直覺建立信心。
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句話在很多場合,被很多人反覆引用,顯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就連高爾基也曾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但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克勞迪婭卻說:「我並不認為每個父母都要得到專家的指導才能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但我確實認為每個正在苦苦掙扎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被傾聽。」
她認為:一個教練,是為了支持運動員發揮自己的獨特天賦,而不是給運動員規定一套成功的模式。那麼,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全面了解情況,就開始進行建議、訓練和指導,才是麻煩的根源。
我深以為然。
就在上個月,網上有一個熱門新聞,是一名新手媽媽,為了訓練孩子入睡,加入「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新手媽媽看到小孩翻身趴著睡,還一直哭,就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群友答「不是大哭就沒事」。 於是,那位媽媽沒有去抱起孩子,也沒有幫孩子翻身。不幸的是,約兩小時後,發現孩子嘴唇發紫,最終不幸身亡。
這樣的事情真的令人非常痛心。
其實,最愛孩子的,是父母。最了解孩子的,也是父母。有時候,我們不需要聽別人這樣說那樣說,各種各樣的觀點、理念魚龍混雜,並不是樣樣都對。
盡信書,不如無書。無論多麼高大上的理論與方法,都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經過自己的思考,審慎地接受應用,而不是照抄照搬,全盤接受。否則,後果真是不可設想。
(三)傾聽,只是傾聽即可!
有一個豆友,她有了一定的粉絲量後,開始做付費情感諮詢。做了一段時間後,她把定價從100元/時提高到200元/時。有人就留言罵她,說她想錢想瘋了,會有人付200塊錢聽她說一小時的話嗎?她很槓,酷拽地懟了回去:「你錯了,別人付我200塊錢,她至少要說三四十分鐘,我只要說十幾二十分鐘就可以了。」
其實,她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於她在最後十幾二十分鐘說的話(當然,她最後說的話肯定很有道理,很有建設性,不然大家也不會買她的帳),也體現在前面更多時間的認真聆聽上。
當一個人的情緒被聆聽,被看見,也就意味著被釋放、被發洩,同時意味著療愈和放下。
就像一行禪師所說:「傾聽不是為了評判、挑刺、指責或衡量,而是帶著單純的目的去幫助另一個人減少痛苦。」
《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書提到:當孩子苦苦掙扎時,我們迫切地想要解決問題是一種自然反應。但精神分析學家莎莉普羅文斯建議:「不要急著做什麼事情,只要站在那裡表示關注就行。」
克勞迪婭指出:我們的社會文化總是急於給出建議和解決問題,這樣就製造出一種錯覺:我們身為父母必須「做些什麼」,不然就會「來不及」。
的確,身為父母,我們很容易在孩子身處困境時感到恐慌。而想要「做點什麼事,否則就會太遲」的心願又來自深切的關愛和血脈之情。無法抗拒。
因此,我們總是注重「是什麼」而不注重「為什麼」,只是抓住表面的行為,而不去探尋行為表達的意思。
事實上,當對方表達情緒的時候,只要你能全心全意地傾聽,對方會努力尋找最準確的詞彙。這個過程中,對方一定在積極地思考和深度挖掘,他的問題是什麼,他的情緒來源是什麼,同時,他也會想到更多的可能性。是的,他自己就會找到答案。
而你,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即可。
《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書,有一段話非常地觸動我:「在我們的家庭中,很多人都失去了傾聽和帶著愛意說話的能力。也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傾聽,所以我們才會在家庭中感覺那麼孤獨。」
那麼,從今天起,願你我,都能做一個會傾聽的人,以保證我們的孩子,得到足夠的關愛與傾聽,然後擁有健全的人格,成為一個足夠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