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餘部沿線國家電影納入展映,圓桌論壇國別推介相繼展開 電影節,為「一帶一路」打開一扇窗
上海國際電影節臨近尾聲,連日來,作為本屆電影節的焦點之一,設在上海展覽中心圓廳的「一帶一路」主題館,吸引了無數電影人和普通觀眾,在這裡,波蘭、印度、匈牙利、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史濃縮成簡明扼要的文字,向中國觀眾講述各具風情的電影故事。
電影節期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在銀幕上爭奇鬥豔,讓滬上觀眾大飽眼福。來自印度、匈牙利、希臘等1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5位電影節代表,共同籤訂「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製備忘錄。此外,「一帶一路」合拍片籤約、「一帶一路」圓桌論壇與「一帶一路」國別推介等活動也相繼展開。「電影節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電影人的風採。」不少觀眾感慨。
電影人因「一帶一路」相聚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電影人因電影而相聚。他們把自己國家的電影文化帶到上海,也盛情邀請中國電影人去他們的國家拍攝電影。
國土面積31.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3800萬的波蘭,電影年產量約50部,去年觀影總人次達5210萬。「波蘭電影市場種類很多,現在波蘭正敞開懷抱,希望有更多的合作方能來波蘭拍攝電影。」安娜·狄傑德斯克不忘「推銷」,「從上海到華沙的航班只要15個小時,波蘭將是性價比很高的拍攝取景地。」
拉脫維亞位於歐洲東北部。「明年將迎來建國100周年紀念日,我們有很多電影扶持計劃以及一系列很棒的電影拍攝項目。」遠道而來的拉脫維亞國家電影中心總監蒂塔·瑞埃圖瑪顯得興致勃勃,「我國的電影行業雖然規模很小,但非常多產,平均電影票價4.85歐元,去年票房總收入超過1200萬歐元。」談及「一帶一路」合作,她表示,拉脫維亞在合拍片方面已累積了豐富經驗,2014年至2016年間,拉脫維亞總共拍攝了21部國際性的合拍片。
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克裡斯蒂安·蒙吉來自羅馬尼亞,從《四月三周兩天》到《山之外》《畢業會考》,他善於從生活的細微之處發現故事,生活與現實是他拍攝電影的原材料。「在羅馬尼亞的電影院裡,很少能看到當代中國電影。」
蒙吉說,未來將藉由「一帶一路」的契機,大力促進中羅之間的電影溝通,「我們可以主辦電影節,讓羅馬尼亞觀眾看到中國的電影,我會引入感興趣的中國電影,儘量追蹤中國電影的發展。」
電影是跨文化溝通的工具
本屆電影節收到「一帶一路」沿線47個國家申報的1016部影片。納入「一帶一路」展映的10餘部電影中,不丹電影《嘿瑪嘿瑪》帶人們走進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深處,阿富汗電影《依依惜別》講述兩個阿富汗難民穿越土耳其去歐洲尋找未來的故事,菲律賓電影《墓地情歌》 關注日漸式微的菲律賓搖滾樂,克羅埃西亞的《克羅埃西亞憲法》將克羅埃西亞的社會現實串連在一起……這些電影不僅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風物與文化,也探討了歷史、和平、信仰等人類共通的話題。
今年電影節,觀眾餘先生看的第一部片子就是塞爾維亞的 《火車司機日記》。「這應該是我看過最冷門的電影了,但很有意思。以前塞爾維亞對於我來說只是地圖上的某個地方,現在留下了一群可愛的火車司機。」為了看電影,在杭州工作的陶波特意休假一周,將觀影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他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我喜歡菲律賓導演曼多薩,他擅長用手持攝影來模擬現實的混亂狀態,影片無限逼近人的觀影極限,也震撼人的心靈。」
電影節上,中國和塞爾維亞合拍片《薩瓦流淌的方向》正式發布。影片由上海SMG 尚世影業立項出品,負責人王慶豐說,「合拍片只是一個起點,相信通過電影,能促進中國觀眾更了解塞爾維亞的文化和社會。」印尼電影局國際交流外事辦主管迪馬斯·加亞斯拉納說:「我們正在變得更開放,電影是跨文化溝通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