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智慧型手機,高速帶寬,手遊風靡,對未成年來說是利是弊?
手機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網絡的發展讓手機內容變得更智能也更豐富。手遊的出現則讓很多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特別是對於一些還未成年的孩子,一旦沾上遊戲,不僅耽誤學業還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媒體之前報導過多起孩子為了打遊戲充值買「裝備」的事件,被報導出來的家庭並不富裕,都想通過媒體的報導來向遊戲公司施壓退回他們的「辛苦錢」。雖然相關規定有約束沒有行為能力的未成年充值消費是可以要求遊戲公司退還費用的,可還必須提供相關的證據來證明錢是孩子充值消費的,可這樣的證據家長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到最後退不退就得看遊戲公司的「心情」了。
02
11歲男孩和媽媽相依為命,卻因為孤單沉迷遊戲,累計充值近8萬元,氣哭母親
長沙11歲的小浩因為疫情期間學校放假,他便在家裡開始玩遊戲,期間還充值買「裝備」,直到他的母親發現時,他已經累計充值近8萬元。無獨有偶,和小浩一樣為了玩遊戲而大手筆充值的還有永州13歲的小雷,他充值的錢竟然是媽媽大病醫療補助的費用。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長沙的於女士在一次轉帳付款時發現,自己支付軟體裡的錢竟然少了近8萬元。隨後,於女士就去查交易記錄,結果他在帳單裡發現多筆支出帳目。經過仔細比對,於女士發現這些支付信息全都指向一家遊戲公司。帳單總共有58筆,金額從1元到1萬元不等。充值最高的一筆為49999元,但因為交易金額受限,這筆充值才未成功。
銀行記錄顯示,於女士的帳戶一共充值了75821元,而這全都是11歲的兒子小浩所為。小浩告訴記者,他主要玩的就兩個遊戲,支付密碼是他媽媽支付的時候偷偷看到的。」
於女士告訴記者,她和小浩的爸爸離婚了,自己一個人把兒子帶大,事後小浩告訴她說,「媽媽我是缺少陪伴。」於女士說,她也想陪伴兒子,可她要不上班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就沒辦法養活他,更沒辦法給他交學費,買衣服。
於女士:「我覺得遊戲太害人了,誘導未成年充值。而且他玩的這幾款遊戲都沒有身份認證就可以直接充值,而且還會提示用充值的方式來闖關。
小浩告訴記者:「為了闖關他選擇連續充值,慢慢沉迷其中,並沒有考慮過後果。其實就算沒被媽媽發現,他也早就感覺到錯了,現在的感覺就是很愧疚。」
03
13男孩母親因白血病去世,留下4萬醫療補助,卻被他充值玩遊戲,愁壞父親
永州13歲的小雷為了玩遊戲充了接近4萬塊錢。小雷的父親雷張華告訴記者,兒子玩遊戲充值了這麼多錢,就像是從他心裡割了一塊肉,原來妻子白血病去世後兒子充值的錢就是妻子的醫療補助。
小雷告訴記者,他是通過母親手機綁定銀行密碼,他以後堅決不打遊戲了。雷張華的侄女說這些錢本來是留給小雷讀書的,沒想到疫情期間上學延遲,他就把錢給充值遊戲了。
小浩媽媽和小雷的爸爸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充值的這些錢能要回來。
04
律師認為此充值行為無效,家長可要求對方退款
隨後,記者聯繫了相關律師,律師稱:8歲以下兒童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歲到16歲之間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種充值行為可以根據法律規定認定為無效。家長可以找相應的收款方,退回相應的款項,如果對方拒絕退款,家長可以向法院起訴對方要求退款。
記者了解到,我國早在2007年就下發了《關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行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的通知》2000年還發布了《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這些規定都要求推行實名認證,防止孩子沉迷網路遊戲。
隨後,在記者的介入和幫助下,事情有了轉機,小浩充值的一款遊戲已經給退回50771元,另外一款遊戲充值的18810元暫時還未退回。
05
放下手機,陪伴孩子,或許就能成為他遠離遊戲的良藥
生活忙碌,工作辛苦是所有成人的現狀,手機也成了很多人最為依賴的物品。走在大街上絕大數人都在低頭看手機,地鐵公交上所有人的視線幾乎都離不開自己的手機,有人邊看邊笑,有人沉默不語毫無表情。工作一天回到家裡,躺在床上安安靜靜地看手機成為每晚睡覺前的必修課。
可我們忽略了身邊的孩子,在他們最需要人陪伴的年紀卻恰恰被我們給忽略了,孩子讓我們陪他玩,很多人也許會丟給他一個手機或者平板,和我們一起在裡面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慢慢地我們將孩子變成了現在的自己,而忽略的陪伴帶給孩子那種獨有的情感。
所以,請我們放下手機,陪伴孩子,別等到他們長大那一天,不再需要我們陪伴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此時的我們也需要他們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