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幫菜泰鬥 「三林本幫菜館」,老上海記憶裡「小時候的味道」

2020-12-17 騰訊網

在上海中洋融合、海納百川的味覺歷史中,有一種滋味,它出身低微,卻自成一派,不因各方衝擊而消失,不因時代變遷而走味,這就是本幫菜。它是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是老上海記憶裡「小時候的味道」。

上海浦東三林塘,曾經有一個特別的鄉村廚師團體——「鏟刀幫」,他們結伴闖蕩上海灘,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化,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料理界的傳奇。

其中有一個家族,他們五代為廚,本著匠心精神,擯棄浮躁,一生錘鍊造就絕活技藝,在毫釐之間追求菜品不失原味。他們,就是浦東新區區級非遺「三林本幫菜」的傳承人——李明福一家。

據統計,上海共有4000多家本幫菜館,不論是老牌的老正興、德興館,還是現在正火的圓苑、小南國,能被稱為泰鬥的本幫菜館,卻是這家只有三家店人均消費不到90元的三林本幫菜館。

清末民初,一批一批身懷著精深烹飪絕技的三林廚師,也紛紛搶灘上海,開設本幫菜館,最為著名的是三林本幫菜創始人、上海德興館創始人之一李林根先生。經他操作的本幫菜餚,均細膩嫩滑,鮮美絕倫,故聲譽日隆,以「本幫菜」遂馳名滬上,魯迅、白楊、周信芳等社會名流紛紛蒞臨品味。

李家五代為廚,專注做本幫菜,李林根之子、三林本幫菜傳人,從清末傳承至今寫就草根傳奇的李伯榮14歲拜上海德興館大廚楊和生為師,悉心專研本幫菜的烹飪技法,學成後先後在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等本幫飯店掌勺,堅持本幫菜的特色和開發新品種,掌勺近70年。李大師後被上海餐飲界公認為「上海菜的泰鬥」和「本幫菜一代宗師」,「國寶級烹飪大師」,「舌尖上的本幫菜泰鬥」,「鏟刀幫廚神」等多項神級榮譽。

本幫菜一代宗師李伯榮大師

李伯榮廣採博覽,大膽嘗試,東西南北,共治一爐,在傳統的烹飪技法燉、燜、煨、炊、燒、熗、煎等基礎上,導入西菜的烹飪方法,採用烙、烘、烤、灼、扒等多種手法,三林本幫菜又有創新和發展,將三林本幫菜帶入美味佳餚的臻榮境界。

而李伯榮之子李明福,早年在星級酒店做主廚,後被日本人「挖牆腳」,遠赴日本做了兩年主廚。回國後,自己開起本幫菜店做起老闆。2008年,三林本幫菜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明福成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三林本幫菜第四代傳人李明福

如今,李明福已將這門技藝再傳承給自己的兒子李巍和李悅。典型的中國廚師世家,

三林本幫菜第五代傳人李巍和李悅

在如今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餐飲市場,李家牢記傳統,執著傳承本幫菜的經典,這種精神令人敬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那些經典的本幫菜吧!

蝦籽大烏參

蝦籽大烏參是本幫傳統菜中的頭道大菜。據說「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小東門外洋行街一批經營海味的商號生意清淡,大批烏參積壓倉庫,黑不溜秋的烏參像石頭一樣丟在馬路上都沒人要。本幫菜宗師楊和生獲悉後,與徒弟李伯榮、蔡福生等一起悉心鑽研,最終創製出一道上海風味的「蝦籽大烏參」,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載譽上海灘。

這是一道典型的功夫菜,首先要用火燎燒大烏參的外皮,經過漲發後,用油汆燙,加蝦籽、高湯和其它調味料連燒帶燉。光漲發這一道工序,就要用「六步法」,選料、大火烤、刮焦、浸泡、開膛去腸、洗淨,耗時7天左右。漲發好的烏參先入油鍋爆,再配以河蝦籽、紅高湯,產生鮮味……最後勾芡淋上滾熱的蔥油。上好的蝦籽大烏參色澤烏光發亮,質感軟糯中略帶膠滑咬嚼感,抖動後有明顯的飄移式浮動感。其味感是典型的上海濃厚醬香,而蝦籽的醇厚鮮香起到了點化的作用。

蝦籽大烏參網絡

扣三絲

本幫名菜扣三絲,發源於浦東三林塘農家菜。昔時,滬郊富裕人家擺喜酒,將其作為一道主菜,紅、白色的細絲堆砌如小山,寓意「金山銀山堆成山」,希望子女成家後財源廣進。扣三絲是取雞胸肉、冬筍和火腿三種極鮮的食材,先片後切,片需薄如紙片,切需絲絲均勻,且每根絲僅有牙籤粗細。按照傳統做法,一盤扣三絲總共要有1999根。這道菜食材雖普通,卻極考刀工,一道菜細切需耗時1小時、粗切也要耗時30分鐘。切成後的三絲塞入早已準備好的扣盅,不能斷、不能扭曲,上籠蒸透,再往透明的玻璃盆裡一扣脫模,一座色澤分明的三絲寶塔矗立在盆子中央,澆上清湯,再飄兩三葉豆苗嫩芽,先不吃,已經把人看呆了。

扣三絲網絡

紅燒河鰻

河鰻不用選太大,要紅燒入味,一斤三兩、頭小身圓的即可。在燒制過程中,要分別採用「大、中、小、文」四種火候,時間分別控制在5分鐘、10分鐘、10分鐘和5分鐘,最後再用大火收汁。經過火候的慢慢調理,使魚體膠質多溶於湯汁,不用澱粉勾芡,湯汁自然濃膩如芡(業內稱「自來芡」),保持了食材原汁原味的特點。成品都覆蓋著生抽老抽冰糖料酒熬煉的芡汁,紅潤光亮,外皮不破,實則軟爛脫骨,入口肥腴鮮甜,堪稱濃油赤醬類菜餚的代表。

紅燒河鰻網絡

草頭圈子

圈子和草頭,像是一對靈魂伴侶。圈子不是大腸,而是直腸。用大腸製作這道菜,彎彎曲曲,燒不成圈,味道也沒有那麼醇厚甜糯。最初人們是單獨燒製成紅燒圈子,但油脂太多,吃起來容易發膩;而草頭卻正好有「油抹布」之稱,其吃油能力非一般菜可比,因此就用草頭和大腸一起搭配,這樣,草頭吸收了大腸的油脂,而大腸又吸進了草頭的清香,兩者搭配起來大有「洗淨鉛華,摧剛為柔,清雅脫俗」的感覺,吃起來草有肉感,肉有草香,肥而不膩。

草頭圈子網絡

響油鱔糊

很多人在本幫菜館裡必點的一道菜就是響油鱔糊,上菜的時候,常見到服務生一手託著鱔糊盤子,熱氣騰騰的鱔絲中間窩了一個洞,撒滿蒜泥薑末和蔥花,另一手拿著半勺燒得冒煙的熱油,來到餐桌前,放下鱔糊盤子,隨手將熱油澆在蒜泥薑末蔥花之上,只見「嗤」的一聲,煙氣、香氣、熱氣撲面而來,此時,色、香、味、形都達到了最佳的境界,故有「響油」之稱。而之所以這道以鱔絲為主料的菜要被稱為鱔糊,是因為成菜基本沒有湯汁,鱔絲上裹著濃稠的調味料,整盤菜吃完,盤底也不留湯汁,因此被稱為鱔糊。除了本幫菜,蘇州的蘇幫菜,杭州的杭幫菜,都有這道菜的身影,做法和口味也基本相同,但仍舊是以本幫菜的響油鱔糊最為知名。

響油鱔糊網絡

油醬毛蟹

經典的本幫菜餚之一。該菜品是將處理乾淨的毛蟹在蟹身上蘸上少許鹽,順便在麵粉碗裡按一下,以免蟹黃流失,再放入鍋內,放一把碧綠生青的毛豆,加紹酒、醬油、糖及適量水燒至蟹熟,稠濃湯汁著芡,淋油出鍋即成。麵粉封住鮮美的蟹黃蟹膏,酒氣升騰去腥,收汁勾芡出濃鬱的醬汁,便將蟹天然的鮮與海派風情完美結合了起來。煮成的油醬毛蟹色澤橘紅,被濃厚的醬汁包著,內裡肉質嫩極了。此菜色澤鮮紅,滷汁濃油赤醬,緊包毛蟹,肉質鮮嫩,味香濃鬱。

油醬毛蟹網絡

油爆河蝦

上海油爆蝦,選用鮮活青殼的大河蝦,油溫達到200℃,食材才能下鍋。高溫油爆後放入蔥、姜、酒、醬、糖製成的濃汁中燒煮,成品蝦肉熟而不老,蝦殼脆而不焦,紅亮圓潤,殼脆肉酥;汁濃入味,鹹甜適中才算正點。這道菜對火候的考校,有如教科書一般的嚴格。

油爆河蝦網絡

八寶鴨

八寶鴨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是一道節慶大菜,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八寶」一詞,在中國的民俗中素來代表豐富的吉祥,古典家具中就有八寶螺鈿嵌的工藝。那麼鴨子的「八寶」從何說起呢?所謂八寶,有雞丁、火腿丁、鴨肫丁、冬筍丁、香菇丁、杏仁、慄子、乾貝等,與洗淨的上等糯米一起拌勻,加酒、鹽、蔥、姜等調味,塞入鴨膛內,再把膛口縫好。鴨子也必須選用足1.5斤重的草鴨才能塞進足量的餡料,制出肉酥料足的八寶鴨。處理好的鴨子下油鍋炸四十分鐘,然後墊上棕葉上籠蒸四小時以上,待到出籠,香味四溢。

八寶鴨網絡

糟缽鬥

「糟缽鬥」堪稱一道古董級名菜,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對於一些老上海來說,它幾乎就是上海味道 的化身。。據清楊光輔在《淞 南樂府》中所述,當時烹製此菜,將豬的內臟、豬腳爪、鮮湯和香糟滷同放在小缽頭裡上籠蒸製,從而使菜餚糟香撲鼻,鮮香濃鬱,極負盛譽。

能稱為經典的菜餚,往往都有各自的絕招。「糟缽鬥」成品要求配料酥香糯軟,腥臭雜味盡除。因此,洗滌內臟與烹製火候便成了此菜好壞的關鍵。豬耳要刀刮、豬腦經漂水、豬肚需鹽搓、豬肺得灌水、豬肝要滷煮,每一環節都不能馬虎。烹製時,必須是小火長時間燜燉,直至肉糯湯濃。此外,「糟缽鬥」的精華在於「糟」,而難處也在於此。糟香不僅要「正」,還要追求「雅」。因此,在吊糟滷的時候,需要放些許江門陳皮、幹桂花與黃酒、糟泥一起餳,這樣吊出來的糟滷自有一股清雅的味感。而糟滷的加入,時間上也有講究,只有在離火前1~2 分鐘放,才可保持菜品糟香醇厚、滋味悠長。

糟缽鬥網絡

青魚禿肺

禿肺,其實不是肺,而是野生大烏青的魚肝(俗稱「肺」)。青魚禿肺的傳統做法,是取5斤以上的大烏青,在到達碼頭時活摘魚肝,才能做成一份。另根據美食家沈嘉祿老師的說法,每年清明過後到桂花始放這段時間裡,烏青養得最肥碩,才是品嘗青魚禿肺的好日子。這道菜最早是在民國初期誕生於上海老正興菜館,一份菜需用15到20條青魚的魚肝,經反覆洗淨後,加上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等調味相配,製成菜餚,名為「青魚禿肺」。

由於禿肺含有大量純魚肝油,經熱稍煎及調味後,被賦予了嫩如豬腦、豐腴如鵝肝的口感,曾有老食客如此形容這道菜,「狀如黃金,嫩如腦髓,滷汁濃鬱芳香,入口未細品,即已化去,餘味在唇舌之間,久久不散」,還有食客甚至說它比西餐裡的鵝肝還要肥美。要燒這樣一道正宗的青魚禿肺,魚肝要活取,死魚的魚肝味道發苦。處理魚肝時,要去淨兩側的黑線,不能有腥味,還要小心不弄破魚膽。煎魚肝和最後勾芡時也要小心,出鍋時要保證肥嫩的魚肝一個個形態完整,烹飪過程一不小心,就要前功盡棄。正因為取材和製作的繁複,讓青魚禿肺幾近失傳,目前在上海仍敢於挑戰它的餐廳寥寥無幾。

感謝大家的支持,各位需要什麼配方可在下方留言

我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各位免費提供配方資料

早期的文章裡有各種實體店餐飲配方,歡迎查閱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點讚轉發評論就是進步,成就自己幫助別人,配方來之不易,多多轉發

相關焦點

  • 上海旅遊必吃本幫特色美食,不一樣的上海味道!
    特色美食 1.四大金剛:油條、大餅、鹹漿、粢飯糰(曹家渡點心店:長壽路1080號) 2.本幫菜:扣三絲、白斬雞、扣蹄肉、蒸三鮮、紅燒鯽魚、鹹肉、草頭圈子、奶油菜心、水晶蝦仁、八寶鴨等等。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一」:上海的老味道,那些本幫菜的老字號菜館
    老派爺叔就開始介紹上海的那些久負盛名的老字號。前兩天看到好幾篇文章,都是講上海的老字號,但有的對這些老字號的來歷、故事或者特色,語焉不詳;有的連老字號的概念都沒有搞清楚,連只開了十多年的店家都稱為老字號,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所以老派爺叔就來寫寫上海的老字號。今天就先來說說老字號的本幫菜館。
  • 屬於老上海的8家餐廳,幾十年了都沒有變的本幫味道!
    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雲集了全球各地的美食但是上海的本幫菜永遠佔據一席之地今天就來盤點一下最有名的幾家上海本幫菜餐廳晶焱上海菜、水晶蝦仁、糖醋小排上海標準的老字號,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在外面排隊買半成品、買鮮肉月餅、買滷味瑞福園地址:茂名南路132號推薦:油爆蝦、田螺塞肉、炒豆苗、嗆蝦提前一天電話預約最好,油爆系列都很好吃
  • 本幫廚房,上海美食的江湖與絕招 生活家
    身材瘦削的孫偉軒原本是一位足球運動員,90年代初,他從市級隊伍退下來,被安排進賓館學廚4年,在一些本幫菜餐館陸續燒了8年菜。他2010年創業做本幫菜館「弄堂筵」。2012年店面擴大時,他相中了武夷路附近一處小樓。把店面轉手給他的上一位餐館老闆說,這裡19世紀中葉的時候就有一家小酒館,叫「悅宴九館」。這個故事打動了他。小樓位置僻靜,做的是回頭客生意。
  • 新式上海味的本幫餐廳,上海會館(香港名都店),環境優雅!
    上海會館是一家帶有新式上海味的本幫餐廳,開在素有上海老城廂之美譽的城隍廟附近。環境優雅,海派壁畫、落地玻璃、還有美豔的水晶燈,處處讓這家餐廳流露著華麗的氣息。這裡菜價格適中,菜品精緻,味道也很不錯。請朋友吃飯。 這裡靠近城隍廟。在香港名都5樓。有Wi-Fi。 老字號本幫菜館。
  • 嘉善路上近三十年的本幫私房菜,徐匯老吃客最愛的地道老上海味道
    在上海,說起好吃的本幫館子,真的數不勝數,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館子開始有些偏離地道的本幫風味,要吃到正宗的老上海味道,還真的得避開大商場,去一些有年代的街坊館子才能吃到。所以今天毛哥就想帶大家來一家地道本幫菜館,這家店在嘉善路這裡開了快三十年了,燒的菜都非常有老上海味道,很受附近街坊喜歡。讓我們一起來嘉善路202號這家「曉平飯店」嘗嘗!蔥油黃貝這是店裡的招牌,幾乎沒有在上海其他館子吃過這道菜了,一端上來蔥油香非常濃鬱,油亮誘人!
  • 本幫菜縈繞於舌尖的味道,只有懂經的老底子上海人才知其中深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本幫菜的濃油赤醬,並不入八大菜系之列,然而它卻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 上海這家開業近百年的本幫酒樓,沒想到生煎也是地道老上海味道
    各位粉絲朋友們大家好,毛哥今天又來和大家聊上海的美食了!之前毛哥寫過一些關於上海生煎的專欄,可以看到生煎的館子都是一些小店為主。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家店呢,確實一家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酒樓!賣生煎小吃還算是」副業「,主要經營本幫菜館,熟食早點麵條等等,靠著多年來穩定的味道獲得了很多老上海人民的青睞。沒錯,就是老上海們耳熟能詳的「大富貴酒樓」!招牌生煎這家生煎放的是黑白芝麻兩種,一進門正好一鍋剛好,香氣撲鼻,生煎剛出鍋的那一剎那總是最誘人和最讓人期待的!
  • 年關將至,來上海老飯店南翔印象城,嘗嘗「非遺」級本幫菜滋味!
    在上海還是要吃「本幫咪道」,歷史悠久的上海老飯店是許多人心中的本幫餐廳代表之一。「上海老飯店」原名榮順館,始創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屈指算來已有146年歷史。2014年,「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非遺的保護單位就是上海老飯店。
  • 舌尖上的上海,最值得品嘗的10道本幫菜
    中國南北菜系林立,都是以地方命名,魯菜、川菜、湘菜、蘇菜、粵菜……唯獨上海菜特立獨行,冠以「本幫」,其實本幫就是本地幫派的意思。20世紀初,上海匯聚了蘇、錫、常、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之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
  • 藏在小弄堂裡33年的老店,是上海本幫菜的代表,外地人一般不知道
    在上海有很多地道的本幫菜館,蘭心餐廳絕對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心頭好,如果你沒聽說過,那絕對不是正宗的上海人。如今的蘭心餐廳有不少分店,但是在上海人心目中進賢路這家老店才是老味道,這家店已經在這裡開了33年,店裡的老闆娘已經有八十多歲了。
  • 國慶魔都遊,尋味老上海的經典本幫菜
    國慶上海遊,一定要嘗嘗上海本幫菜,不入「八大菜系」之列,然而它卻吸取了蘇、浙、皖等地菜系的精髓,形成了甜鹹適宜、濃淡兼長、清醇和美的獨特風味。本幫菜色濃、味厚、滷汁滲透到菜餚的內部,特別入味,但也不乏清淡素雅、鮮嫩美觀。油爆蝦油爆蝦是地道的上海本幫菜。
  • 國潮本幫菜館,一波回憶殺,讓你吃到像是外婆家裡做的家常菜
    不僅有正宗本幫菜還有小時候最愛的炸串、豆花、小餛飩!不會弄杰倫超話不要緊,夕陽粉絲團到這來一波回憶殺!上海美食攻略×煌庭大院80年代「國潮本幫菜館」火了多年的本幫菜館,突然玩起了國潮。等位的時候可以battle兩局啊~只做老底子的石庫門弄堂菜店裡的大廚有著幾十年的豐富經驗,招牌菜都是老底子的本幫菜。紅燒肉、草頭圈子、響油鱔絲...滿滿都是情懷。讓人想起過去在石庫門弄堂裡,一家出一道拿手菜的年夜飯場景。
  • 老正興,上海本幫菜鼻祖
    上海杏花樓(集團)有限公司老正興菜館,(以下簡稱老正興菜館),是中華老字號企業。老正興菜館創始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被稱之為「正宗上海菜,首推老正興」。一百多年來,老正興一直保持了經營「上海菜」的領先地位,老正興以太湖地區盛產之活河鮮為原料,菜餚頗具江南風味,以烹製濃淡相宜的上海菜為特色。
  • 尋找美味:上海非常好料的本幫小館
    服務員都是操著吳儂軟語的上海阿姨,地道的本幫味道裡還加了獨特小心思,老克勒、上海小囡全都被牢牢圈粉,就連一眾明星都去打過卡!錦園是本幫菜館,所以油爆蝦是必點的。皮和肉都很嫩,遠觀則能聞之香味,近嘗能品出香甜的味道,這是典型的上海本幫菜特有的「濃油赤醬」,都在這塊紅燒肉裡被詮釋得請清楚楚。響油鱔絲牆裂推薦!非常入味的一道菜,鱔絲被處理得很乾淨,爽滑香濃的口感,蒜蓉與蔥花很好地起到了提香的作用,吃到不願放下筷子!
  • 舌尖上的上海記憶,《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
  • 頂流本幫菜!「上海老飯店」再開新店,本幫傳奇登陸南翔印象城!
    說起本幫菜,上海老飯店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始創於1875年的上海老飯店,前身名叫榮順館,距今已有145年歷史,是本幫菜界「元老」一般的存在。    作為魔都本幫菜的「元老」,「上海老飯店」製作本幫菜的烹飪技術可謂爐火純青,歷經六代匠人匠心傳承。
  •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源頭
    在上海,有一種滋味,出身「低微」卻自成一家,在演變中不因各方衝擊而消失,反倒越來越清晰、強大——這就是本幫菜。坐落於福佑路的「上海老飯店」原名榮順館,被譽為「本幫菜的源頭」,但誰也不曾想到,當初,它竟是靠著寒酸的「兩張半臺子」立足生根的。
  • 百年本幫經典,傳承幸福記憶!上海老飯店開啟連鎖發展
    作為上海老飯店直營連鎖首店,浦東店傳承了老飯店的百年本幫「基因」,與浦西的豫園旗艦店交相輝映,成為浦東地區品嘗本幫菜的美食新地標,續寫滬上餐飲老字號發展的又一全新篇章。 豫園股份執行總裁兼豫園文化餐娛集團董事長石琨表示,上海老飯店是豫園中華老字號品牌組合的重要品牌,也是上海本幫菜系的品牌制高點,這是今年繼南翔饅頭店
  • 老上海記憶中 味道最嗲的10款本幫面
    在上海,吃麵無疑是最過癮的,辣肉麵、大腸面、黃魚面、燜肉麵……眾多的澆頭,好吃的面種,隱藏在一個個普通的本幫麵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上海灘最好吃的十款本幫面。(文章來源:發現上海)  1、辣肉麵  上海人雖然不好辣,但又離不開辣,本幫面裡屈指可數的辣味就是辣肉麵。辣肉麵的澆頭很有講究,除了肉丁以外,一般配有土豆丁、豆腐乾丁、筍丁,而辣肉必須要一粒粒的,辣味中帶著甜度,麵湯則帶著絲絲的醬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