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手機,突然響起急促的來電鈴聲……
年輕的媽媽接通了電話,是兒子小Mek學校的校長打來的。
校長要求孩子父母都到學校一趟,說要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
圖片來源:《您的教導,孩子明白嗎?》 字幕提供:菜粥粥
在校長的辦公室裡,忐忑不安的媽媽看看爸爸,摟著低頭不語的兒子小Mek,憂心忡忡:「我要怎麼教導,孩子才會記住呢?」
她不禁在腦海裡搜尋回憶、復盤著平日裡教導孩子的情景。
有一次,媽媽看到小Mek在家裡大廳地板玩完積木,正往收納箱裡收拾。
收納箱顯然已經被裝滿,可孩子還在不斷地嘗試往裡面放積木,積木自然是不斷地掉到地板上。
多次失敗後,小Mek長長嘆了一口氣,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癱坐在地板上。
媽媽看在眼裡,沒有說話;她想了一下,找來一隻空的收納箱遞給孩子,微笑著說:「如果空間不夠,我們想辦法增加空間就好了哦」
孩子眼裡似乎有微光閃過,然後還是垂頭喪氣地低下了頭……
圖片來源:《您的教導,孩子明白嗎?》
看來這次教育是失敗了,可媽媽從來不會放棄他,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
還有一次,媽媽帶著小Mek出去坐車,中途上來一位老奶奶。
車上的座位上似乎已擠滿了人,老奶奶只好站著。
這時候,媽媽很自然地對小Mek說:「孩子,靠過來一些,這樣就能騰出多一個人的空間啦」
孩子開始有些疑惑,但還是跟著媽媽一樣,向旁邊挪了一下,果然空出了一個人的座位空間。
奶奶對小Mek和媽媽的溫暖舉動表示了感激,小Mek眼中再次閃爍出一絲光。
……
圖片來源:《您的教導,孩子明白嗎?》
畫面一閃,媽媽思緒被打斷,校長竟說「孩子在學校表現非常棒」:在學校裡,小Mek在為別人創造空間、便利方面表現出讓人讚賞的慷慨和卓越的領袖氣質,校長感謝他們培養了一個如此聰明、善良的孩子。
原來,在和小夥伴們在校園內玩拔河比賽時,有同學想加入,小胖同學說,很遺憾繩子不夠長,沒法加人了。
小Mek想起媽媽教整理積木時說的話:「空間不夠,想辦法增加空間就好啦」——於是,所有人在孩子的帶領下,用毛巾做成長長的拔河繩,可以根據需要加入無數的小夥伴進來玩……
圖片來源:《您的教導,孩子明白嗎?》
在學校午休室,同學小胖為不夠空間增加床位感到無助。
小Mek想起了媽媽帶自己坐車時給奶奶讓座的情形,於是帶領同學們熱火朝天挪自己的床,最後騰出了很多空間,增加了很多床。
看著同學們開開心心地午睡,小Mek也沉浸在滿足的幸福中……
以上故事來自於泰國的一部溫馨短片《您的教導,孩子明白嗎》,向我們展示了:這就是言傳身教的愛所煥發的力量——潤物細無聲,綿長而深遠!
言傳身教,聽來容易,做到卻難。或許最根本是因為,人們對「言傳身教」的理解常常偏離了它原來的意思。
身邊很多說「我每天都在言傳身教呀?」的朋友,實際上他們是這麼理解的:
言傳,就是給孩子當面講清楚一些道理嘛,聽懂了就可以了;至於「身教?孩子不聽,打一頓就好,保證服服帖帖的……」——用大人的淫威,迫使孩子屈服。
這個詞最早出自南朝範曄《後漢書·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
意即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就會服從。
言傳身教,就是知行合一地做好的榜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六》就記載了一個這樣的著名典故——《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邊跟著她,邊哭。
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為你殺一頭豬。」
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看到曾子抓住一頭豬,正準備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罷了。」
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
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
於是曾子與妻子決定,馬上殺豬燒肉,兌現了大人給孩子許下的承諾。
關於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安徽2014年高考狀元董吉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
「上學那會,我常常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的,爸媽平時注意到了,也從來都不會說什麼,就只是少看電視,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也常常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圖片來源:《桃樹晨間秀》
家庭生活裡的每個細節,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會聽在耳裡,看在眼中(就像開頭短片那個最終學會為他人「創造空間便利」的小男孩)。
當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不是裝出來的,不是在孩子面前才變成另外的樣子。它是一種習慣,一種日常的行為,一種能讓人肉眼看到但又不刻意的修行。
如果你禮貌溫和,你的孩子大多不會粗魯無禮;如果你有責任心,你的孩子也會有擔當;如果你孝順父母,你的孩子也會懂得感恩;如果你熱愛閱讀,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愛上讀書……
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自己要先做到
父母言行一致,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動權。言行不一致,給孩子的世界帶來的影響,除了產生認知上的混亂,孩子還可能會形成一種決策模式:
「他是大人,他都不能說到做到,憑什麼強迫我?」
大人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形象會因此慢慢崩塌,要想重建孩子對你的信任,想孩子願意聽你說、學你做,就太難了!
孩子通常不會聽你怎麼說(他們也聽不懂),「講道理」不是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他們只會模仿你怎麼做。
②不擺架子,把孩子看做讓自己進步的「老師」
「孩子總有千萬種方法激怒我們」,有了孩子,父母有了再成長的機會。
因為與孩子的相遇,我們才慢慢懂得「育兒先育己」這一真諦。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成長,也是對孩子最好的精神激勵和最佳的行為示範。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會受父母的薰陶,這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
③經營好家庭
首先父母要處理彼此的關係。
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孩子能體會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情感。
這會讓孩子養成愛護、尊重和樂於助人的習慣。
④保持教育觀念的一致
父母雙方的教育理念差別太大,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容易養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作風,不利於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培養形成。
父母的行為方式、思想意識會是孩子參照的一面明鏡。
我們唯有光可鑑人,孩子才能大放光明!
央視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叫《鏡子》,裡面有一句來自孩子的自白讓人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誠然,多年以後,孩子們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可能會漸漸忘記;但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他們可能會牢記一輩子。
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看到孩子是什麼樣的人;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愛。
END
我是 ,想及時收到更新動態?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