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到部隊參軍,有諸多的優先,更有與之配套的相關政策,可謂佔盡了成長的先機。這種環境所帶來的優勢對大學生的成長是「得天獨厚」的。但是,條件再好,「紅利」再多,想有所建樹,最終還是看個人的努力。在此,想告訴今年所有想參軍的大學生,到部隊後要有這5個清醒的認知:
認知之一:要懂得融入「角色」,學會準確「定位」。
大學生在大學校園求學是一回事,到軍營當兵又是一回事,雖然是同一個人,但角色不同、職責不同,成才的目標也不一樣。大學生參軍後,要持有良好的心態,學會準確「定位」,儘早轉變到軍人的角色。
部隊不是學校,二者沒有可比性。一個是書山有路,學海無涯;而另一個是精忠報國,恪盡職守。所以大學生到部隊後,要學會暫時忘掉自己的大學生身份,在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軍人將是你唯一的「標識」。
認知之二:要弄明白「強軍夢」之下,個人的目標是什麼。
每年到部隊參軍的大學生如「過江之鯽」,但兩年過後,真正能留下來在部隊發展的實在是「屈指可數」。任何環境,無論是社會還是部隊都有「競爭」。這是人才選擇的「良性」循環,大學生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軍旅生活後中,無論是社會青年還是大學生,在成長這條路上沒什麼二樣,更沒有誰會「特殊優待」。
大學生在部隊這短短的2年,只要狠下功夫,好於學而勤於練,總會有所收穫。個人夢想無論是考軍校還是套改士官,大學生都應建立合理的目標和方向。「志大幹勁足」,當兵這條路不易,既然選擇了,與其默默無聞的兩年,不如盡情的綻放,不負韶華,讓青春無悔。
認知之三:要「洗盡鉛華」,做最平凡的一兵。
大學生與戰友相處,沒有什麼可以「沾沾自喜」或「高人一等」之處。哪怕以前在學校時很風光、很榮耀,但這些內容對部隊的成長沒有半點作用。所以大學生無論年紀大或小,知識高與低,都要學會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立志從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兵開始做起。
大學生當兵要嘗試和戰友打成一片,積極做好溝通與交流。戰友的感情是相互的,純粹的,發自肺腑的,這和社會上有區別。連隊環境中,一個戰友說你好不算好,整個連隊的人都說好,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與人相處,是部隊成長的「必修課」,很值得品味。
認知之四:一定要對自己狠一些,不要考慮「後路」
大學生如果真的想在部隊長期發展,就要對自己狠,這種狠是「壓榨」自己的潛力,是強力的「自我加壓」。那麼多的新兵,如何才能具備並擁有成長的最大依仗?進而真正地展現自己?這是大學生當兵後最應該考慮的兩個問題。
在部隊想成長與進步,必須要學會思考。只要自己的方式和和方法是積極向上的,有利於成長且部隊允許的,盡可以放手大膽地去做。兩年時光,確實太短了,大學生的成長路,如果不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終歸只能成為遺憾。
既然走上了參軍路,大學生們都要有「背水一戰」的豪情和勇氣,暫且不必去考慮退伍復學這件事,那只能算是將來最無奈的一種選擇。
認知之五:要懂得放下面子,「臉皮厚」一點
部隊這個環境很特殊,都是年輕人,無論幹什麼樣的事情,罕有「第三者」見證。所以大學生當兵後,有些事兒需要放開手腳。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或放不下面子。在部隊生活就是這樣,不看面子,只看成績和標準。
對於一些不懂的、不會的事,不要顧及大學生的身份和面子,要「厚臉皮」地向同年兵問,向班長老兵問。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不要在乎其他其它戰友的想法和看法,只有學懂了,弄清了才是「王道」。
大學生當兵後,對角色定位、個人夢想、做人做事、訓練態度、戰友相處這5個方面一定要有清醒的認知,因為這幾乎囊括了部隊生活的全部內容。只要大學生們能正確理解,消化吸收,必會在部隊生活中大放異彩,早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