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省政協辦公廳從2013年12月中旬以來在相關媒體開辦了《省政協委員話貴陽》和《政協委員話貴州》專欄,旨在為我省各級政協委員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搭建平臺和提供載體。該專欄刊播後,對貴陽市及我省的工作起到了鼓勁、啟發、支持和幫助的作用,取得了較好成效,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欄目。根據省政協辦公廳的安排,多彩貴州網今年繼續推出由省政協辦公廳主辦的《政協委員話貴州》專題,主要以縣(市、區)的政協委員訪談、專訪等形式,刊登政協委員對我省脫貧政堅、生態保護、旅遊開發、基層協商民主等的真知灼見。同時,歡迎廣大政協委員為本欄目賜稿,為我省決勝「十三五」,同步奔小康凝聚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針對本期話題,記者對訪談嘉賓進行了深度訪談
2017年1月,孫志剛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爭取遵義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遵義高新區位於遵義市南部新區,是遵義市戰略發展重要區域、工業主要集聚區。同時也是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那麼,遵義市南部新區有哪些支柱產業?他們的入駐對整個新區的建設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對未來的發展又有什麼規劃目標?新興產業的落戶對整個遵義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將會帶來哪些改變?帶著對這個新區發展的好奇,記者在遵義市南部新區採訪了紅花崗區政協委員、遵義思達集團常務副總裁、遵義思達商貿城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正;遵義市鑫元正能源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清波。
記者:在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南部新區的建設之年,通過這一年的發展建設,南部新區的建設目前處於一個什麼階段?距離規劃的目標又有多遠?
張清波:設立南部新區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遵義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南部新區的重要核心區域,於2016年5月獲省政府批准設立,為下一步申建遵義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南部新區處在機構組建、職能劃轉的過渡階段,高新區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精準發展定位和目標,明晰支撐性重點任務,明確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確保南部新區具備完備的管理和政策體系。南部新區的發展定位是圍繞遵義「十三五」時期重點打造「六大開放平臺」的總體部署,按照建設「三區一中心一樞紐」的要求(即: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城市新區、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物流樞紐),奮力把新區打造成為遵義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新高地」、創新的「集聚區」。發展目標:2017年,省級遵義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三五」時期,南部新區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0億元以上(其中園區投資300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300億元以上、增加值300億元以上,現代服務業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區內億元以上企業達200家以上,8家企業在國內主板、創業板、新三板上市,初步建成產業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務均衡的現代化新區。
記者:說到遵義,人們最熟知的就是擁有非常厚重的紅色文化的聖地,在這片紅色文化繁榮的土地上,來往旅遊的人絡繹不絕,一直以來紅色旅遊成了遵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遵義市南部新區的成立建設與整個遵義的發展規劃有什麼關聯性?它能成為遵義市這片紅色聖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嗎?它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趙東正:第一,成立南部新區是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南部新區的成立,有利於探索革命老區轉型發展新模式。遵義紅色資源豐富,因「遵義會議」聞名全國,是中國紅色旅遊聖地、中國革命歷史轉折之城。多年來,遵義大力弘揚紅色革命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由於深處西部內陸,創新資源先天不足,要素驅動和投資拉動發展模式依然佔主導,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培育新動能、推進轉型升級。成立遵義南部新區,有利於打造區域創新發展大平臺,匯聚高端創新資源要素,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帶動遵義革命老區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道路,為全國塑造一個革命老區轉型升級的新模式。第二,南部新區的成立,有利於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全面落實貴州「工業強省」戰略。「十三五」時期,貴州提出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遵義是貴州省第二大區域性中心城市,工業總量穩居全省第一,是工業發展的「領頭羊」。遵義南部新區的成立,有利於通過技術創新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促進工業提質增效,進一步增強對全省工業的引領作用,為貴州工業強省戰略打造強力支點。第三,南部新區的成立,有利於推動產程景一體化融合,推進遵義小康社會建設步伐。遵義山川秀麗,生態優美,深林覆蓋率達到55%。南部新區的成立,有利於踐行綠色、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出一條生態為先,產業為重的特色城鎮化道路,加快推進遵義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南部新區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區位交通便利。南部新區位於老城區與播州區之間,與新火車站、新浦新區隔河相望,是銜接播州區與老城區的重要城市建設區域,距遵義市老城片區10公裡、渝黔高鐵遵義站5公裡、遵義機場35公裡;川黔鐵路、渝黔高鐵、蘭海高速、杭瑞高速、210、326國道在此交匯,並在轄區建有3個高速路下站口,是連接成渝與兩廣的重要交通節點,距重慶240公裡、距貴陽140公裡。二是基礎配套完善。新區職教園、中小學等教育資源齊備,標準廠房、公租房、醫院、客運站、商業中心等配套設備完善,與高鐵站相毗鄰,規劃變電站13座、日供水能力37萬立方米、日汙水處理43萬噸。現已建成「四橫六縱」交通路網,「四橫」分別為遵義大道、天池大道、忠深大道、東欣大道;「六縱」分別為東聯線、海爾大道、湘江大道、共青大道一、二號線及永安大道,累計建成道路105公裡。三是產業基礎厚實。圍繞「打造開放平臺、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的目標,以各工業組團為載體,以城市建設為支撐,以高新技術為突破,堅持本土培育和招商引資相結合,持續不斷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型產業規模化,已基本形成以高端裝備製造、醫藥大健康、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四大新興產業互融並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記者:應該說通過入駐企業來看,遵義市南部新區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說高科技新能源產業集聚,但是要讓一個新區的發展真正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所影響或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打造的,那麼想問一下兩位,當初選擇投資遵義市南部新區做過風險評估嗎?是什麼吸引了二位?
趙東正:一是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號召,看重國發2號文件及省、市、區各級政府大力發展商貿業相關政策。如西部大開發政策、針對貴州省制定的國發2號文件、貴州省大力發展交通、對物流行業相關的政策措施等,給投資遵義發展商貿物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環境。二是看重遵義的政治經濟地位。政治方面,遵義市是家喻戶曉的紅色之都,歷史文化名城,經濟方面,目前,整個遵義是貴州省除貴陽市之外的第二大經濟核心發展區域。三是看重遵義的交通區位優勢。遵義地處黔北,北接重慶,南抵貴陽,西北到成都,海陸空密集分布,空中有新舟機場,陸運有高鐵、高速,水運有烏江航運工程,是全國知名的物流節點城市。四是看重遵義良好的商業基礎和商業氛圍。如苟家井市場在80年代初期從起步發展到90年代中期成為全國百強市場,成為西南三大核心市場之一。還有外環路、延安路、沙河小區等眾多商貿、建材等行業批發市場,全面覆蓋遵義16個縣區市和周邊地級城市。直到現在苟家井市場還有經營主體三千多家。現在由於周邊城市商業地產的興起,對苟家井市場形成了很大的衝擊,苟家井近十幾年在機會把握上喪失了領先的優勢。所以,現在的苟家井,包括現在中心城區的商業市場多小雜亂的特點很清晰。五是看重西部地區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整個遵義、包括西南地區有非常良好的消費基礎。包括消費理念、觀念、消費方式。我們這個團隊來遵義之前,西南地區人們的消費水平在我們想像當中應該比較落後,實際來遵義以後,才了解到遵義的人均消費水平是很高的。除了房價跟全國其他同類城市相比較低之外,如日常飲食的支出、日常居住的支出等都可與東部地區相比較,有時還超過東部。舉一個簡單的支出類比例子,比如你們吃早餐花費八到十元也很普通,但在義烏、包括江浙一帶,花費五元就能吃好。說明我們日常消費支出佔整個居民支出總量的比例較高。這就為我們建設投資商貿物流項目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前景。遵義總人口800多萬,黔北地區總人口超過1000多萬,這麼大一個市場空間,給我們發展商貿物流業帶來很大的商機。六是符合企業發展戰略與取向。我們公司和團隊本身的基礎以及前期有經驗的一些實力。實力包括兩部分:一個為經濟方面的實力,我們的投資主體從各方面發展都有很好的基礎;另一個為經營管理的實力,我們目前這個團隊都是來自於全球的專業市場批發中心。所以在理念上、經營管理模式上、思路上,應該說在國內商業地產領域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發言權。
張清波:我們公司來遵義的時候還沒有南部新區,那時候是紅花崗區的經濟開發區,做為起步於深圳的一家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之所以選擇了遵義紅花崗區作為我們的發展基地是我們的一個很不容易的決策。
當時的區委書記姜靈春一直和我們開玩笑,說遵義是革命的轉折之地,民間也有傳統,是塊風水寶地,交往過程中確實當地的領導感染了我們,他們特別的想幹事,真心的想幹事,今天的中國最缺的就是這個幹的精神。我們作為產業中的創始者,對產業的內涵,產業的技術都很清楚,戰略定位,戰術路徑也很明確。可是產業的發展是需要有個大的社會環境的,對落地的環境是有要求的。兩年之內投產的效率在全國可能都不會有第二個,我們很欣慰我們沒選擇錯。
記者:生態、綠色、環保已經成了貴州的一張名片。貴州作為全國生態環境優質的一個省份,保持並發展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經濟極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遵義市紅花崗南部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可以說是應運而生。那麼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把握髮展機遇和挑戰?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目標?現在離我們的規劃目標有多遠?
張清波: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集聚了巴斯巴、大地和、鑫元正等一批核心企業,打造從研發、測試到零部件製造、總裝、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探索出創客服務在園區、整車生產在園區、科技研發在園區的「雲谷運營」發展模式,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等高等院校構築「產學研」一體化服務平臺,新能源汽車整車控制系統、動力系統、核心零部件技術成果處於全省領先水平。
未來的規劃目標:依託南部新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優勢及貴州雲谷平臺優勢,強化產業鏈招商與平臺招商,重點招商引進動力電池、動力總成、充電裝置、整車製造等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支持巴斯巴、大地和、鑫元正等核心企業。加快推進新能源研究院建設,著力推進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整車控制系統及相關材料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優化雲谷運營模式,積極探索新型商業模式,探索建立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安全運營監管平臺,提升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營水平和效率。到2020年,建設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基地。
記者:請二位談談要讓遵義市南部新區的發展建設成為遵義「紅色聖地動力港,山水生態科技城」的願景?
趙東正:一是明確發展定位。南部新區現已明確新能源、大醫藥健康、高新技術、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等發展定位,嚴格按照既定的發展定位,開展招商引資和產業扶持。二是統籌發展規劃。統籌中心城區商貿資源,按照「疏老城、建新城」、城中建商城、城郊建市場戰略號召,引導老舊批發市場向城郊轉移,推動中心城區城市建設,滿足老百姓居住要求,提升生活品質。三是繁榮城市經濟。著力培育科技服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為重點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平臺,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打造輻射全市、影響全省乃至西南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
張清波:四是培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大健康醫藥休閒養生、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做大做強南部新區主導產業,加快形成產業集群。五是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上爭、外引、內聚科技資源,完善南部新區創新體系。六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工程性基礎設施、環境設施建設,著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增強服務能力,提升城市品味,集聚城市人氣。積極與央企、社會資本開展PPP項目合作,助推南部新區市政公共事業加快發展。
趙東正、張清波:我們相信,在遵義市委、市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在紅花崗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相關單位各個行業、企業堅持不懈共同努力下,遵義市南部新區將成為帶動整個遵義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帶動遵義成為產、城、景一體;山、水、田融合;村、社、園統籌的現代化新型城市。(記者: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