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教師李晶——帶動全家「築夢」鄉村教育
「家裡人一開始不理解,為什麼非要去離家那麼遠的鄉村,我就是覺得那些孩子們需要我。」李晶說,自己家在吉林農村,父母省吃儉用培養她和妹妹,她是村裡第一個女大學生,自己用知識實現價值,也要把機會帶給別人。2011年,妹妹李雙從吉林師範大學畢業,在長春市內一所學校任教。李晶希望妹妹能和自己一起支援鄉村教育,卻遭到了堅定地拒絕。
-
希望工程:用行動傳遞愛心 把愛播撒人間
文/孫佳馨今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公益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更有利於助力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等相關工作。我們每個人做的事情可能是微小的,但是眾人齊心,微小也能變成巨大。用行動讓愛心傳遞下去,傳遞人人公益的理念,把愛播撒人間。在公益活動中,老師和相關單位工作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更加了解貧困學子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實地走訪等形式,搜集整理相關信息,做了大量工作。為愛心人士提供良好的救助渠道和信息,為公益事業的發展提質增效。通過這樣的形式切實幫助學生獲得資助,助力公益事業。
-
90後「最美」鄉村教師陳秋菊,連馬雲都為她點讚!
90後「最美」鄉村教師陳秋菊,連馬雲都為她點讚!原創|一覽眾生小說到陳秋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人美心更美,被社會媒體評為「90後最美鄉村教師」。在15年她還獲得首屆「馬雲鄉村教師獎」。後來受邀參加《天天向上》被大家所熟知,做為一名90後,陳秋菊本來可以有更好的發展,但是她卻選擇在貧困山區執教,而且這一教就是七年,感動了無數的網友,就連馬雲都為她點讚!
-
堅守鄉村的女教師——記教育部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人選、永濟市蒲州中心校教師解潔
解潔是永濟市蒲州中心校魯家小學的一名普通女教師,她堅守鄉村教育近10年,愛生如子,痴情教育,她用一腔的熱忱與愛心,用摯愛的教育情懷,用超越常人的付出和意志,書寫出精彩的教育詩篇。祖母是萬榮縣較早的英語教師;父親,大伯父,姑媽都是教師。在這樣一個教師雲集的大家庭中耳濡目染,解潔從小就樹立「長大從教」的志向,也成為她人生的夢想。而這一夢想一直縈繞於她的求學生涯。當她以英語專八優異的成績從石家莊鐵道學院畢業後,又北上京城繼續用一年時間攻讀「劍橋英語十二級」。
-
海澱區赤城支教教師張燕青:支教播撒希望星火
今年9月,海澱教委積極選派13位優秀教師到我縣開展支教工作,為鄉村學校帶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經驗,也讓結對幫扶關係越走越緊密,以支教播撒教育星火。「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樣田鄉中心小學一年級二班的教室裡,支教老師張燕青正在上語文公開課,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課堂設計讓孩子們仿佛置身於明麗美妙的江南美景,課堂氛圍熱烈,學生興趣高漲。
-
隴南鄉村教師公益培訓在武都區順利開班
紅燭基金自2012年發起實施「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就是希望作為政府力量的補充,通過公益影響凝聚社會各界之力,為鄉村教師搭建平臺,滿足他們對知識更新與自我成長的渴望。截止目前,紅燭基金利用寒暑假已開展12期鄉村教師培訓,共培訓鄉村教師1700多人,項目涉及廣西、湖南、四川、甘肅、山西、江西8省88個貧困區縣。
-
[遼寧] 大連"愛心音樂教室工程"照亮鄉村孩子夢想
來自朝陽的鄉村女教師郭美娜用手機記錄下每個授課細節 就要分別了,從素不相識到成為好朋友 回去的路,用希望的種子鋪就 有了樂器,對一個鄉村小學還是遠遠不夠的。「當我們頂著烈日,冒著酷暑,用雙腳踏踏實實奔波在鄉村小路上時,我們發現,那裡的師資水平亟待提高,有天賦的孩子們急需高水平導師的點撥。」
-
助力鄉村教育發展,「鄉村女教師健康關愛計劃」第二期啟動!
(原標題:助力鄉村教育發展,「鄉村女教師健康關愛計劃」第二期啟動!) 為關愛鄉村女教師的健康,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由深圳市猛獁公益基金會、深圳遠離兩癌工作組(深圳市女企業家協會、深圳市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華大基因)聯合昆明市婦女聯合會、深圳市伊貝詩化妝品有限公司、深圳樂創工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發起「鄉村女教師健康關愛計劃」第二期活動,旨在對全國範圍25
-
從大都市到偏遠鄉村,內江這位三次「換」心的女教師讓人淚目——
她從大都市來到偏遠鄉村,只為圓一個教師的夢想。她從小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先後三次安裝心臟起搏器來維持生命,但講臺上的她陽光而自信,積極樂觀地感受生命的躍動,並把這種力量帶給她的學生。她待學生親如姐弟姐妹,把愛的種子播撒在內江的鄉村大地,播撒在學生們的心靈上。視頻加載中...她是90後鄉村教師張峻蕾。5年來,從資中縣歸德鎮印盒小學到歸德鎮中心校,她堅守在鄉村孩子們最需要的地方,播種下一粒粒愛的種子,並細心呵護直至破土發芽、茁壯成長。
-
馬雲:下半輩子我為鄉村教師代言
27年前,他是一名普通的英語老師;27年後,他是世界知名企業家。 幾十年的光陰足夠改變一個人,卻改變不了他的情懷。 「我對老師這個職業,放而不棄。」昨天,馬雲在北京師範大學演講臺上說,自己的下半輩子,要為鄉村教師代言。一改慣常的張揚,他變得溫和略顯書卷氣。
-
項城:「80後」鄉村女教師的20年堅守
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天職。20年來,項城市官會鎮第四初級中學80後女教師馬俊英將她全部的知識與愛都灑在了鄉村教育這片沃土上。在教學過程中,她既為人母,更為人師,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愛心培育出了滿園桃李,她在貧困的鄉鎮,在偏僻的鄉間,默默地守候著那份簡單而執著的人生信念。她20年堅守如初,用青春譜寫鄉村教師的讚歌。
-
紮根鄉村、奮鬥青春、獻身教育的鄉村女教師一一張所紅
十八年來張所紅始終以「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默默奉獻。2002年8月,張所紅順利地通過招編考試,成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開啟了她人生新的篇章。每次上課前她都精心備課,了解透徹每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盡最大努力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儘量多提問基礎稍微差一些的孩子。
-
貴州劍河鄉村教師楊光漢:三十年如一日 耕耘大山娃的夢想
鄉村教師楊光漢把青春、理想揮灑在了劍河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中,用愛與堅守照亮了「大山娃」的求學路。由於山河相間、溝壑縱橫,「交通」成了制約當地發展最大的因素,走出大山也成了當地人最大的夢想,而這個夢想也深深地植根在「大山娃」們的心中。但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教育基礎薄弱,要實現這個夢想就比登天還難。1987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的楊光漢幾經周轉來到南加鎮芳武小學任教。剛到這裡,見到學校僅有一幢破敗的教學樓和幾十名學生,楊光漢心裡也打起了退堂鼓。
-
《常曉霞》我的教育故事,播撒愛心 靜待花開
播撒愛心,靜待花開——我的教育故事作者:常曉霞師生的和諧相處勝過教師刻意的教育,我總盡力融進孩子們的圈子裡,把自己當成孩子中的一員,充分利用課間時分與學生聊天、談心、分享美食。正是,這別樣的聊天,讓我收穫了,師生濃濃,愛意綿綿的感情大禮包。「老師,你看我長得帥嗎?」「老師,你的衣服,好fashion(時尚)哦!」
-
東潤益師 | 謝謝你,鄉村教育的守夢人
他們是燭光照亮了貧寒子弟走出大山的前程他們用堅守為鄉村教育注入向上的力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我國,鄉村教師數量呈現逐年縮減趨勢,特別在「三區三州」地區,教師隊伍的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
-
90後最美鄉村教師陳秋菊:12年親眼見證學校越來越好
5年過去了,這位行走在鄉村原野上的90後女教師,親眼見證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她的鄉村孩子們一起走上了電視節目。2019年12月30日,作為女性傑出代表,陳秋菊成為由封面新聞主辦的2019「封」格女性菁英獎得主。 12年從事鄉村教育,陳秋菊說找到了自己的職業幸福。
-
「90後」女校長:甘做鄉村教育的追夢人
,用愛點燃鄉村孩子的希望,收穫學生的成長、家長的信任、同事的稱讚,為鄉村孩子撐起一片藍天,甘做鄉村教育的追夢人。我年紀也大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能報考師範,回來幫幫咱村裡的這些孩子。」聽完了老校長的勸說,李瑤心裡一陣酸楚。她深知,一方面,鄉村小學條件艱苦,很難讓教師沉下心來堅守崗位。另一方面,鄉村孩子也只有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增強本領,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於是,成績優異的李瑤主動放棄就讀重點高中升大學的機會,決定報考定向師範生,選擇做鄉村「孩子王」。
-
湖北武穴:41:29,鄉村90後代課教師孫志恆創造中考逆襲奇蹟!
談起孫志恆,自稱是「老革命」的劉耀華,他直截了當地說,孫老師一位90後,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年代裡,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用青春、汗水、智慧和人格傾心教育,我們實在的佩服。劉耀華接著告訴記者,從事教育事業29年,我見過許多的老師,劉老師認為,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手心向上,另一種人手心向下;手心向上的人,他的人生是索取「給我」;手心向下的人是給予「我給」;說白了,孫志恆是我第一次見到的一個90後「我給」的老師,他用「六心」真誠心、平庸心、責任心、愛心、細心和堅持心「給予」,哪怕只有微薄的薪水,教書育人,感受清貧、師者平凡、令人震撼!
-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
在這四屆活動中,數百名記者、編導奔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偏遠鄉村,行程數萬公裡,尋訪鄉村教師典型人物,凝聚全社會的愛心和力量。今年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延續往年慣例,繼續圍繞「中國夢」的主題,在推選出10名「最美鄉村教師」和10名「特別關注鄉村教師」的同時,特別增設一個團隊獎,授予那些積極參與志願支教的大學生團隊。
-
教師節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為了感念師恩,我們特別進行教師節主題策劃,邀請了四位教師講述他們自己的教育故事。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立志成為教師?他們教育生涯又有哪些動人的片段?一起來看看吧!之後又到一所小學做代課老師。父親和母親對教育的熱愛也感染了我,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著天然的好感。做教師,意味著經常和學生在一起,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剛上講臺時,學生都是「70後」,漸漸地學生變成了「80後」「90後」,到了今天,我所面對的學生已經是「00後」了。可以說,從教二十多年,我是看著一批批學生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