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的崩潰:躲過喪偶婚姻,躲不過詐屍育兒

2020-12-23 網易新聞

繼喪偶式育兒後,最近又熱傳的一個說法叫「詐屍式育兒」。歸根到底,說的都是家庭教育中失衡且不夠理想的一種狀態。夫妻倆,共同面對生活這場戰鬥,養育孩子健康成長,通力合作才最重要。

本文系網易公開課出品,更多內容下載網易公開課APP。

養家餬口難,養孩子、教育孩子更難;

兩個人當家長,但只有一個人靠譜上心,可就難上加難。

有人說婚姻裡最悲催的是「喪偶式育兒」,孩子的爸爸,有跟沒有一樣。

但更讓人崩潰的,其實是那些有還不如沒有的爸爸們。

最近熱傳的一個說法叫「詐屍式育兒」。

說的就是這些「死又死不透,經常跳起來亂指揮」爸爸們的日常。

平時不管孩子,偶爾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突然詐屍」對孩子和媽媽指指點點。


還有網友總結出幾大特徵:

1、沒事各種瞎指揮,坐等驗收育兒成果

「高中時期,我爸連我上高几都不知道,一看我看電視,就問我不怎麼不學習……」

2、說風涼話,站著說話不腰疼


3、扯後腿,幫不了忙還拖後腿


4、強行植入,沒事刷一刷存在感


5、自己是親爹,你是後媽

「我爹,考好了說是她的英明領導,考不好是因為我媽教育得不行。」

不少人感嘆這形容十分準確:「典型我爸」,「我家就是這樣」……

比起「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還扎了不少中年老母親的心,迅速成為育兒鄙視鏈的最低端。



1

不一樣的詐屍

一樣的缺位

「詐屍式育兒」的父親經常對小孩的作業兩眼一抹黑,對媽媽們的策略犯懵;

還以為是自己當年讀書的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際網路,老師不拉微信群,全靠「想當然」。

偏偏認不清自己無知,非要像個定時炸彈,時不時炸出「臨門一腳」。


辯手傅首爾談「無良父親」 /奇葩說

「從小到大,他沒去過一次家長會,卻總是因為我一點小事跟我媽吵架!每次都是心血來潮……」

沒有真正花時間盡責,卻喜歡樹立權威,那只能通過頤氣指使。

前段時間,@鹽都小警察曬出兒子貼在門上的紙條:


請勿進入(爸,說的就是你)

「太久沒回家,就是這個待遇。」

遭到親兒子的嫌棄,讓人看得心酸。

比起喪偶式育兒父親的完全缺位,詐屍式的父親也神龍不見首尾,「刷」出來的存在感微乎其微。

在孩子心裡,「父愛」總是少了那麼一塊。


辯手傅首爾談「無良父親」 / 奇葩說

學術期刊《婚姻與家庭》刊登了一份研究報告,針對10個西方發達國家,分別測量了母親和父親1965-2012年每日平均花費的育兒時間。


母親每日花費的育兒時間 / Educational Gradients inParents 』Child

除了法國和斯洛維尼亞,無論是大學還是非大學學歷的母親,每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明顯上升。

2012年,丹麥母親每天花將近220分鐘——3.6小時,和孩子呆在一起,屬10國之最。比1965年增長了將近200%。

我們再來對照父親的表現:


父親每日花費的育兒時間 / Educational Gradients inParents 』Child

意料之中的是,父親的時間花費都遜於母親。各國媽媽們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多,而且進步普遍較大;父親相對來說,陪孩子所花費的時間總體漲幅很小。

即使是漲幅最高的丹麥父親,總時長也只有母親的二分之一。

在中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機構的調查,發現大多數父親都只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完全忽視和孩子的交流。

22.0%的父親很少「擁抱、親吻孩子」;

三成父親不會對孩子說「我愛你」;

「作為家委會成員或家長代表,經常為學校出力、出謀」的父親僅有6.7%

就像作家劉墉說的: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裡,沒有手。

為什麼?

因為在孩子記憶裡,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當爸爸,但靠著一兩句話的「教育」就想獲得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未免太過偷懶。

更有甚者認為自己賺錢養家就夠了。

「忙工作」讓不少爸爸有理由推脫家庭教育中的責任,《經濟學人》的報告也指出,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程度不夠,工作是關鍵因素。

早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心理學家就開始研究「父愛缺失」(Father Absence) 問題,並呼籲父親多與兒童玩耍。

缺乏父愛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自尊感低下,缺乏自信。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主悲劇的根源之一則是年少時缺少父親的關愛 / 豆瓣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90%以上的兒童問題與父親教育的缺失有關。

「在教育的路上,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好老師。

2

互怨家庭裡

遭殃的還是孩子

無論是直言「喪偶式育兒」,還是怒懟「詐屍式育兒」,多是孩子母親對於孩子父親的控訴。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孩子母親缺位的情況。

南京有一位媽媽的休夫朋友圈火了,起因是兒子圖圖考試全班倒數第二,致電老公,竟回一句:「都怪你!把我的好基因給摻合雜了!」

媽媽怒髮衝冠,氣到發朋友圈說:「這種老公不如休了!」


南京媽媽朋友圈 / 現代快報

「老公不回家,意味著你只需要照顧孩子和自己;老公回家,你要照顧你和孩子,還要照顧老公,還會吵架。」

雖然只是網友的調侃,卻也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要說世界上最讓人心累的工作,當媽的一定在榜上。

上班要和領導、客戶鬥智鬥勇,回家要和孩子、作業見招拆招。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陪讀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南京一位33歲的媽媽,就因為陪娃寫作業,被氣到腦梗住院。


南京媽媽病歷,因陪孩子寫作業氣到腦梗 / 現代快報

平時輔導作業的時候爸爸不在,成績下降的時候媽媽背鍋。

「我是後媽他是親爸,放給他管他人影又沒了!」

媽媽帶孩子一肚子苦水沒出倒不說,還要接受來自親生丈夫的人格侮辱。

輕者氣到「休夫」,重者危及生命。

上海的一名媽媽將自己出生不滿半歲的孩子拋下5樓,隨後自己也跳了下去。


圖片來源 / 上海新聞綜合

起因是孩子從床上摔了下來,丈夫指責她:「你不上班,連孩子都帶不好!」說完就去參加同學的婚禮了。

好在樓底鬆軟的草坪救了她們,母女倆獲救。

像這位媽媽一樣極端衝動的情況實屬少見,也需警惕。

但生活中,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媽媽指手畫腳的爸爸卻出奇得多。

只是大部分媽媽都足夠理智、足夠堅強,才把一切統統忍受了下來。


若是忍無可忍、互不相讓,誰也說服不了誰,那便容易發生口角,相互抱怨。

說到底,互怨家庭裡,遭殃的還是夾在中間的孩子。

研究顯示,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大約2歲或更小)就把父母的一切看在眼裡。

6個月的幼兒,在父母吵架時,TA的心跳血壓就會上升。


臺灣兒科醫生黃從寧講解幼兒對於父母情緒的反應 / 幸福來敲門

他們經常注意到父母之間的爭吵,甚至當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偷偷吵架",特意避開瞞著孩子時。

「育兒」作為家庭活動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父母雙方的關愛和陪伴屬於"基本條件」。

這個基礎上,「和諧」、「溫暖」、「有愛」則是強有力的加分項。


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郊區,一家人出去騎行郊遊。爸爸教大兒子修理自行車,媽媽教小兒子如何做伸展運動 / 作者圖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報告也認為:

良好的夫妻關係,能夠促進父母共同參與育兒,並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父母恩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家庭關係和諧能給孩子提供滿滿的安全感;雙方與孩子一同玩耍可以促進大腦的健康發育,有利於身心健康。

3

好的教育需要共同參與

更要統一「口徑」

關於「一個家裡,教育誰說了算」 的問題,爭論永恆不休。

詐屍式育兒最讓中年母親感到「扎心」的一點就在於:

自己好不容易讓孩子養成的習慣,可能因為「突然詐屍」的父親一句話,打回原形。

該出現的時候不出現,不該出現的時候出來指手畫腳。

當然,「詐屍「出來搗亂的,不僅僅只是爸爸,還可以是家中任何一位沒有遵守「統一戰線」的人,比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媽媽不許你吃糖,姥姥悄悄給你帶了些,不要告訴媽媽哦!」

「爺爺帶你去公園玩,別聽媽媽的,困在家寫作業傷眼睛不好。」

老一輩愛孩心切可以理解,但愛孩子不能害了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學會「看眼色」:在媽媽面前賣乖,在其他家人面前任性自我。

一個綜藝節目中,由於母親收了兩次快遞,每次都是一大堆,姥姥忍無可忍抱怨她買得太多。

問孫子:「你不覺得你媽媽買得太多了嗎?」

孫子本能地回答:「對呀,都裝不下,放哪兒啊,都沒有地方放。」


圖片來源 / 綜藝《媽媽是超人》

這時候媽媽一個眼神射過來反問他:「你真的是那麼覺得的嗎,啊?」

男孩立刻轉了風向。一邊幫媽媽搬快遞一邊說:「可以買這麼多,你想買這麼多就可以買。」


圖片來源 / 綜藝《媽媽是超人》

分分鐘見風使舵。

難怪姥姥給了他一句話評價: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圖片來源 / 綜藝《媽媽是超人》

4歲半的男孩還不懂這話的意思,對於快遞這件事的,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看法。

但是他顯然知道誰在眼前,就得看誰的顏色。

家庭教育觀念若沒有形成「統一口徑」,一人來一套,容易錯亂孩子的認知,影響是非標準和價值判斷,甚至學會隱瞞和欺騙。

孩子在還沒有對世界有清晰認知的時候,父母、親人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形成了孩子的基本世界觀。

好的家庭教育裡要有一個統一「教育方針」。

因為幼童階段的孩子,認知處在一個發展關鍵點上,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孩子就會無所適從;

不同方向的教育理念,會相互幹擾,久而久之,也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兩面性複雜型人格。

無論是喪偶式育兒還是詐屍式育兒,歸根到底,說的都是家庭教育中失衡且不夠理想的一種狀態。

家庭教育是一個合作的過程,誰說了算不重要;

況且夫妻倆,共同面對生活這場戰鬥,養育孩子健康成長,通力合作才最重要。

畢竟,生活不只是打怪升級。

「豬隊友」想「躺贏」,沒戲。

參考文獻:

[1]DottiSani, G. M. and Treas, J. (2016), Educational Gradients in Parents' Child‐Care Time Across Countries, 1965–2012.Fam Relat, 78: 1083-1096. doi:10.1111/jomf.12305

[2]Positive ParentalEngagement: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Mother–Father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Fathers inChildhood Development.https://www.extension.harvard.edu/inside-extension。

本文來源:網易公開課 責任編輯:毛景慧_NBJ11027

相關焦點

  • 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多少家庭不幸的開始
    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近些年越來越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出現在大眾眼裡。都說幸福的家庭靠兩個人不斷的經營,而不幸福的家庭有一個人不努力就夠了。對於有了孩子的家庭,守寡式婚姻更讓人絕望。因為他不但不管你,也不管孩子,整天還覺得自己是孩子,根本沒有一個做父親的責任。
  • 持續性裝死,間歇性詐屍,比喪偶式育兒更可怕的是.....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經常有媽媽們抱怨:孩子的爸爸什麼都不管倒是好了,可是持續性裝死,間歇性詐屍,這我怎麼教育孩子?這些年,社會上已經不再是討論當年大火詞彙喪偶式育兒,而是新詞彙——讓人哭笑不得的「詐屍式育兒」……
  • 被冠上「喪偶式」育兒帽子的眾爹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被冠上「喪偶式」育兒帽子的眾爹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因為,最近育兒鄙視鏈又有了新底線:詐屍式育兒橫空出世,據說扎了不少中年老母的心。喪偶育兒VS詐屍育兒之前我說娃爹是喪偶式育兒,他不服。我心裡也覺得這個詞安到他身上不太精準,他並沒有完全撒手不管,他還是時不時出來刷一波當爹的存在感。
  • 女人到中年喪偶後,還會不會選擇再婚,三個女人說了心裡話
    對中年女性來說最大的打擊是什麼?被最愛的人出賣了?離婚了?這些都能被打擊,但最大的打擊是中年喪偶。被愛的人背叛,離婚,至少他們還在這個世界。但是喪偶卻受傷害很大,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的人突然離開了自己,那應該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啊。女人到中年喪偶後,還會不會選擇再婚,三個女人說了心裡話。
  • 「寧願你死下去也別詐屍」,「詐屍式育兒」,傷了妻子,害了孩子
    其實不然,長期以來,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承擔育兒責任的,大多數是女性。男性則在育兒中長時間「潛水」,偶爾出現也如閃電一般,在一聲響雷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網絡上繼「喪偶式育兒」之後出現了「詐屍式育兒」。「詐屍式育兒」橫空出世,刺傷多少寶媽的心,看哭無數女人。
  • 中國式婚姻現「新暗傷」,比喪偶式育兒更讓人頭疼
    中國夫妻婚姻寫照1、丈夫在「下教子女」上的缺失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女性應該相夫教子,男性就該養家餬口。代代相傳下去,就逐漸衍生了「喪偶式育兒」教育。婚姻生活原本需要夫妻倆共同的經營,孩子的養育更需要父母都負起責任,如果一方缺失,必然會導致另一方不堪重負。有人說,母親就是天生就該去照顧孩子,24小時待崗,全年無休,隨叫隨到,而父親就是一個擺設,只要提供一顆精子,從此就能高枕無憂,對孩子不管不顧。雖說上面這句話有些誇張,可實際生活中,深陷喪偶式育兒的媽媽們每天過得日子,未必好得到哪去。
  • 國慶中秋長假,當媽最絕望的育兒方式出爐
    平時本來沒有多少時間和孩子、爸爸一家人共處,但是這幾天相處下來,才發現比「喪偶式育兒」更加令人絕望的育兒方式——「詐屍式育兒」出現了。喪偶育兒VS詐屍育兒「喪偶式育兒」大家比較熟悉了,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
  • 中年喪偶再婚為什麼比中年離婚再婚更容易成功
    人世間最悲傷的莫過於幼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中年喪偶者一般都託兒帶女,奇怪的是三年左右喪偶者都會重組家庭並且還生活融洽。反觀那些中年離婚的人,同樣託兒帶女,再婚卻沒有那麼和諧,彼此總是相互防備,不能傾心付出。那麼,中年喪偶再婚為什麼比中年離婚再婚更容易成功呢?首先,喪偶者既然選擇再婚,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
  • 霍啟剛宅家舉措引關注:郭晶晶樸實的中年婚姻,刺痛無數女人的心
    中年人的婚姻一直被妖魔化,但是在霍啟剛和郭晶晶身上並不存在婚姻難以維繫的說法。嫁入豪門的郭晶晶成了豪門界的一股清流,沒有被冠以生育機器的罵名,反而生三胎時還收穫了清一色祝福,郭晶晶所受到的偏愛無人能敵。
  • 《坡道上的家》:中年女人的崩潰往往是那個忍住不哭的瞬間
    絕望與無力交織而成的崩潰,像一股苦汁在裡沙子的口中擴散開來,瞬間讓她所有的冷靜與從容煙消雲散……《坡道上的家》是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所作的一本探討現代婚姻生活,女性被「母性本性」所綁縛在家庭與育兒以及社會輿論中的掙扎與無奈。
  • 結婚多年卻形同路人,那些經歷喪偶式婚姻的女人,後來都怎樣了?
    這幾年有一個特別流行的詞彙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叫喪偶式婚姻。那什麼是喪偶式婚姻呢?這是一種對婚姻生活不美滿的描述,一般是指夫妻一方無視家庭義務,冷漠對待家庭,雖然名義上沒有喪偶,但婚姻生活如同喪偶。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正在經歷喪偶式婚姻的女人,她們內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首先,就是對於家庭的付出,女人通常都會多於男性,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有一種男性由於受到原生家庭的溺愛,以至於不願承擔責任,更有甚者直接逃避責任。在婚後,家庭的各種瑣碎事務當中,都由女人來處理,所以久而久之女人就會失去信任,會對自己的伴侶失望。
  • 劉敏濤的中年叛逆背後:女人 別在婚姻裡活成蚊子血和飯黏子
    到現在為止,情願把漂亮的女人塑造的脾氣可惡一些,而不是聖母心態,一味自己消化退讓。02喪偶式婚姻如何破局?懲罰自我式自殺?苟且偷生?還是在婚姻裡出走,多半都是下下之策。不好的婚姻除了溫飽,談不上尊嚴和幸福。感覺不幸,卻憋在心裡不說出來,只因為渾身都是軟肋,所以只能隱忍不發,但那樣只能讓生活更糟糕。天長日久,水滴石穿,便不得不逼出了中年叛逆,想從婚姻裡逃出去。女人要麼從沉默中爆發,要麼從沉默中死亡。這都是不太好的出路。
  • 中年女子喪偶式婚姻,寂寞芳心唯有付與陌生病友:《回光奏鳴曲》
    丈夫常年在大陸做生意很少回來,玲子一直生活在這種喪偶式的婚姻當中。從醫院出來,玲子又來到了紡織廠上班。可是今天老闆卻告知她工廠要關閉了,所有的女工都被裁員,老闆給了玲子遣散費和一臺縫紉機。就在這個時候,玲子又突然自己頭暈眼花,並伴隨著胸悶氣短。這一系列的怪現象在醫生那裡得到了答案,玲子更年期了。
  • 育兒路上的「喪偶」「詐屍」:不要把老公當「兒子」養
    她奪門而出,凌晨十二點,她坐在樓下大哭…………「喪偶式」「詐屍式」育兒並不少見。對很多女人來說,結婚生完孩子,生活和之前相比,除了多出老公孩子要照顧,多出一堆家務,慢慢失去自我,沒有得到任何慰籍。慢慢的,都在思考:我為什麼要結婚?我為什麼要生孩子?我一個人過不好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抗拒結婚,提倡「丁克」:不生孩子,是我能付得起的最大的責任。
  • 家長會上爸爸崩潰大哭直言壓力大:你喪偶式育兒了嗎?
    01 喪偶式育兒‍今天禾老師想跟大家聊聊喪偶式育兒。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是,爸爸回家當甩手掌柜,把育兒的責任全部交給媽媽。但其實也存在另一種情況,也有爸爸一個人挑起育兒重擔的情況,媽媽回家當甩手掌柜。不管是哪種,喪偶式育兒帶給夫妻雙方的,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 嫁給一個中年喪偶的男人,是種什麼感受?這三個女人告訴你答案
    所以女人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大多都是很謹慎的,但是世事哪能夠盡如人意呢?有時候女人因為年齡或者其他的原因,嫁給了二婚的中年男人,這部分男人中,也會有妻子過世的。這樣的婚姻雖說並沒什麼不妥,但終究是有些不一樣的,那麼嫁給一個中年喪偶的男人,是種什麼感受呢?這三個女人告訴你答案。
  • 豆瓣9.0,《坡道上的家》披露喪偶式育兒,是什麼壓垮了母親
    這種想法想必很多媽媽們都能夠感同身受吧,我想最懂女人想法的大概也只有女人了吧。日本電視臺播出過一部名叫《坡道上的家》的家庭劇,雖然只有短短六集,但是豆瓣評分高達9.0,而且直戳廣大女性的痛點:劇中的各個家庭看似美滿幸福,實則家庭內部有很多問題,其中問題的根源就是喪偶式教育。
  • 喪偶式育兒簡直太太太太太太爽了
    一說喪偶式育兒,眾人腦海裡立馬浮現出一張苦大仇深的媽媽臉,和一個關我屁事的爸爸臉。仿佛喪偶,限定了只能是「喪夫」。這些天,我體驗了一把喪偶式育兒,重點是這次換我裝死。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中國的爸爸們情願背著「喪偶」的罵名,也要將這種生活方式進行到底,因為那感覺簡直是太太太太太爽了。
  • 喪偶式婚姻是什麼意思?拒絕獨角戲的婚姻真的不難!
    這些年來,很多的「毒舌」詞語都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比如說「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等等。喪偶式婚姻是什麼意思?這個詞語通常是作為已婚的人描述自己的婚姻狀態時的。顧名思義,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在婚姻存續期間,另一方不能給你提供任何幫助,有這個人跟沒這個人沒什麼兩樣。
  • 喪偶式婚姻是什麼?出現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現在社會飛速發展,經濟水平高,喪偶式婚姻現在越來越明顯,一天都見不到一個人,一天幾乎沒有交流,需要對方的時候,對方永遠都在忙,這種婚姻是很危險的,感情是需要交流的,沒有交流的感情是會慢慢變淡的。一、喪偶式婚姻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