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潔 中國攝影出版社
新的一年,想好拍攝什麼了嗎?對於很多攝影者而言,專題的選擇和確立是老大難,一直困擾著自己。《來!這樣學攝影》作者袁潔,從三個專題方向和案例入手,為你新一年的拍攝計劃提供些許思路:
學習了這麼多,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執行自己的項目,但拍什麼呢?就組照而言,給大家一些選題的大方向,至於細化則需要你自己來完成。
對於初學者而言,你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來入手考慮自己的專題,每個我都會舉一個案例:
第一個方向: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包括地域、民族、傳統節日;
第二個方向:社會——變革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事件或現象;
第三個方向:生活——一個群體或者某個個體的生活闡述。
方向一
第一個方向是很多攝影人進行專題創作的首選。當你不知道拍什麼選題的時候,拍攝自己的家鄉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對故土的理解可以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不同時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當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導師就建議我從拍攝家鄉入手。中國正在快速發展與轉型,家鄉的變化值得每位攝影人關注。我決定從自己的家鄉新疆拍起,於是有了下面這組作品。
新疆長久以來都缺失城市的影像。一提到新疆,人們所能想起的大都是喀什老城中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和類似天堂一般超現實的風景。這是人們對新疆的普遍認識,它非常概念,但在我看來它並不真實。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我眼中的新疆並非如此,新疆城市中的維吾爾族人的生活狀態並非如遊客們所記錄的那樣。
《克拉美麗》,袁潔/ 攝影。左圖:米茲班,25 歲,新疆藝術學院學生,2010 年。右圖:米娜娃,51 歲,二機廠社區員工,2011 年。
於是,我用三年多的時間走訪了克拉瑪依市的50 多個維吾爾族家庭,他們大都住在高樓中,說標準的漢語,在企業有正式的工作,有的還是單位的領導,有的是藝術院校的學生,家裡的裝飾歐式而現代,舒適而奢華的家庭氛圍遠超出我的想像。城市中的維吾爾族人民其實並不住在葡萄樹下,他們和內地的人們一樣,努力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作為一個新疆人,我對維吾爾族的認識也長期固化和概念化了。選擇拍攝家庭是因為「家」是一個很國際化的詞彙,這些影像展現出的並不是關於有錢或者沒錢的概念,而是關於「家」的認知,他們是克拉瑪依這座新興城市的建設者和主人,也是新疆現代化進程的受益者。
上圖:伊米提和妻子阿依古麗,社區保衛,2011 年。下圖:孜來漢與阿布來孜,2010 年。袁潔/攝影。
方向二
第二個選題方向可以鎖定社會題材。對某一個特有的社會現象進行思考,這比較接近於傳統意義上紀實攝影的概念。記得每次給年輕學生講戰地攝影師時大家都容易激動,恨不得馬上起身趕赴阿富汗等戰場。這種正義感雖然沒錯,但也要考慮現實情況,投身社會題材的拍攝不一定非拍戰爭和苦難,生活中的很多話題也能反映出很深刻的社會內涵,而且它們大都就在我們身邊。比如一個小小婚介所的專題攝影就能反映出我們今天社會的諸多問題。和戰爭相比,這類軟性的社會題材同樣非常有影像價值。比如攝影師李向東拍攝的這組《大工業時代的記憶》就是如此。
《大工業時代的記憶》,李向東/ 攝影。
在大概八年的時間內,李向東在選題上鎖定自己的家鄉南通。南通是張謇留下的近代工業的典範城市,由於改革轉型,很多百年老廠和大型國有企業都已流失和廢棄。這些工廠都曾經輝煌過,現在卻經營慘澹、無人問津,並可能很快就被後人淡忘,於是他想用攝影的方式留下那些曾經輝煌的記憶。
這組作品所採用的呈現方式是傳統的黑白膠片,作者用哈蘇120 相機拍攝,傳統的膠片攝影非常有助於呈現畫面的細節,而攝影師認為膠片的細節與懷舊的質感及工業主題是相輔相成的。同時傳統膠片有一種實物的質感,這要比數字影像更有助於對記憶的承載。每一張照片都鎖定一個場景,因為大部分工作場景長期被廢棄,導致早已經落滿灰塵,植物攀爬在四周,雖然全組照片沒有人的出現,但又滿是人的痕跡,這種孤寂感與當年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雖然這組作品是一組建築和靜物作品,但題材承載出的社會問題是厚重的,足可以延伸出許多當代話題。
這些人像是李向東拍攝的南通當地的百姓,除了攝影的內部價值外,這些照片也拓展了攝影的外部價值:用影像連接了人與人,作為禮物更作為紀念而存在。
關於創作選題我與李向東聊過,他說:「我覺得在什麼城市,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總會找到可以發掘的亮點。選定的題材不管別人拍過或沒拍過,都要腳踏實地去堅持。過程中不要考慮怎麼去獲獎,既然是愛好,就不能有太功利的想法。如果你拍攝的確實是好作品,總會被別人肯定。不管別人拍啥,你自己想好了就去拍。比如我在南通老街拍了10 年,所拍攝的很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照片都是衝洗完以禮物的方式送給他們。後來,他們中有人去世,用的遺像就是我給他們拍的那張。」
方向三
第三個選題方向則更為日常,如果你對拍攝文化和社會都沒有興趣,那就拍攝自己的生活吧,建議拍攝生活就從個案著手。中國攝影師焦波的《俺爹俺娘》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創作,這組作品看似是記錄不起眼的普通百姓生活,但這個小家庭背後能演繹出非常深刻的話題:現代農村生活的變遷、老一代中國夫妻的感情模式、中國的孝道文化等。
任何一個小的個案背後都有其社會價值,以小見大正是這個道理。再來舉個當下的案例,組照《懷孕日記》我非常喜歡。攝影師魏堯用圖片故事的方式記錄下了愛人JUJU 懷孕的整個過程,近10 個月的記錄可謂張張都充滿著愛。這組照片以時間線索來展現敘事,從發現懷孕到孩子最終平安出生的整個過程,攝影師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這組作品在鳳凰網的《在人間》欄目刊登時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甚至魏堯和JUJU 的故事還上了央視。這一對80 後的小夫妻並不特殊,他們只是眾多年輕父母中的一對,但這對小夫妻的故事又頗具現實意義——在生命責任面前,年輕的母親與父親充滿了犧牲與勇敢,這點絕不亞於他們的父輩。
《懷孕日記》,魏堯/ 攝影。本組作品發表於鳳凰網「在人間」欄目。
在題圖畫面中女主角JUJU 正在面帶痛苦地看著自己的肚子,肚子裡的雙胞胎讓第一次做母親的她痛苦難耐,但又只能強忍堅持。這張題圖選得非常好,它直指主題,暗喻了母親在懷孕過程中的艱辛付出。組照第一張照片是驗孕棒的特寫,懷孕成功帶來的喜悅開啟了一個看似普通但對個體而言又非比尋常的百姓故事。故事最後一張照片是JUJU 抱著龍鳳胎在產房裡的母子合影,這張照片為專題做了一個絕美的總結,和題圖的那張照片相對比,這10 個月的辛苦換來了兩個鮮活的生命,一個母親得以重生。
生活方向的選題考察的並不是拍攝技巧,而是攝影師是否有心,如果你不知道拍什麼,就請選擇拍攝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拍攝自己吧。譬如,孩子的高考歲月,或是拍攝自己的某個興趣愛好的養成過程,甚至可以是一次旅行的影像日記……選題不在於要多麼特立獨行,而在於深入程度和完整程度。無論是文化、社會還是生活,只要堅持1年以上,任何專題都會在時間的積累下慢慢發酵出價值。
任何藝術創作都是一場修行。發現選題,執行選題,呈現選題……攝影師在這個過程中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的所有努力最終會回饋給他。我總說好的攝影師應該是這個時代的觀察者,他們為這個時代書寫,只不過是用照片的方式,專題組照是攝影人對自己、對社會所能給出的研究報告,多年之後可能他們人已逝去但作品還會保留下來,還會繼續發聲,而這就是作品帶給創作者的最大幸運與回報。
圖文摘自
原標題:《拍什麼?3個方向開啟你新的專題項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