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貨幣作為一種流通手段已經被大多數人都所熟知了,雖然人人都說「談錢傷感情」,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出去購物或是做其他事情,都是要用到人民幣的。現如今,即使行動支付在我國非常流行,人們出門買東西都很少帶現金,但人民幣並不會因此而消失。除此之外,相關部門現在明確規定:在我國國內進行的一切以人民幣為支付手段的公共或私人的交易,任何單位或個人是沒有權利拒收的。因此目前來說,即使現在行動支付和智能貨幣正在不斷普及,人們使用現金的頻率也在不斷的減少,但是人民幣的存在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不管怎麼樣,如今社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離不開錢的,一些商家更是不能平白無故就「拒收」現金,一旦出現「拒收」的情況,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但是最近幾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情況:不僅商家開始拒收現金了,甚至有一些銀行都不願意「收下」你手裡的現金。不過據了解之後,一般來說只有當你拿著一些「破損」紙幣去進行使用、兌換的時候,才會出現上述的那些「拒收」現金的情況。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主要有兩種紙幣是非常容易被拒收的,它們分別是「不完整紙幣」與「透明膠帶紙幣」。
眾所周知,紙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容易損壞的,如果不是因為它被賦予了「特定」的價值,那麼人民幣就僅僅只是一張精美的「紙張」。我們在使用紙幣時,要非常的小心,不能將其靠近水或火,否則就很有可能會對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壞。雖然紙幣是可以循環使用的,但如果拿著這些「損壞」的紙幣去付錢的話,往往會遭到商家的「嫌棄」。即使是商家可以接受,但是他在進行找零時,消費者不接受的話,這張紙幣就有很大的概率不能再繼續流通下去了。那麼銀行拒收現金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目前來說,人們是可以去銀行兌換一些「破損」紙幣的,每次央行發布即將進行「xx版紙幣停止流通」的時候,老百姓就會立即把自己手裡已經損壞了的紙幣進行兌換。不過銀行關於「回收紙幣」也是有一定條件限制的,就比如上述所提到的兩種「貨幣」,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銀行是不會收的。
據悉,銀行在回收「透明膠帶紙幣」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銀行工作人員的負擔,他們需要把膠帶撕下,並對其進行再次「修復」,在這一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對紙幣造成「二次損壞」。而關於那些「不完整紙幣」,銀行也會根據該紙幣的「完整度」來進行判斷,如果紙幣並沒有缺口,銀行還是會對其進行「回收」的,但要是紙幣已經達到「殘破不堪」的程度,它是不會對其進行兌換的,畢竟銀行從不做「賠錢買賣」。
不過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那些破損或是即將停止流通的紙幣還是能去銀行進行兌換的。對此,不少人紛紛產生了一個疑問:銀行對於這些「回收」後的紙幣都是怎麼處理的呢?實際上,這些被銀行「回收」過去的廢舊紙幣是不能夠重新在市場流通的,而等到這些「廢舊」紙幣積累到一定的數量之後,銀行也會想出「對策」把它們處理掉。銀行會將其集中起來,統一的運送到鈔票處理中心,進行集中的處理。現如今,我們市面上常見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用火焚燒,早之前,為了確保紙幣可以被徹底的銷毀,人們都會將其進行燃燒處理,這也是保證紙幣不會再流通到市場上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而關於焚燒後所產生的灰塵,相關的人員也會將其好好利用,把它作為土壤的肥料。但考慮到燃燒會給空氣帶來的汙染之後,人們大大減少了使用這種處理方式的頻率。
第二種「處理」的方法是粉碎發電,那些「舊紙幣」將會被放進專門的機器進行「碾碎」,生成一些類似於煤塊的東西,這一過程非常的嚴謹,現場會有特定的工作人員對其「監管」。據相關數據統計,通過這種處理方式,一次就可以產生30噸的廢鈔,足以發電3萬千瓦時。
最後一種方式是將紙幣進行「再生」,在這之前,相關的操作人員需要首先將紙幣上的圖案及文字進行「脫墨」,紙幣上形形色色的圖案被去除之後,將會變成一些白色的廢紙片,之後再進行一系列的「操作」與「分解」,將那些殘破的紙片變成白色的紙漿,而那些由人民幣「分解」後形成的紙張的質量都是非常好的。
總的來說,老百姓去銀行兌換後的「廢舊紙張」,最後都會通過上述三種方法進行二次的利用,而目前來說家家戶戶裡都存在著一些破損或廢舊的「紙張」。所以現如今,如果你家裡有一些廢舊的或是到了使用期限而不能流通的紙幣,就可以把他們拿到銀行裡進行兌換,也算是「間接」的為社會做了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