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深技大等你 |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介紹

2021-02-12 深圳技術大學招生辦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堅持面向高端製造業發展需求,以解決當今面臨的材料、能源、資源和環境問題為重要使命,以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為目標,致力於新材料與新能源前端領域的科研、技術開發以及人才培養。學院面向全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推進交叉學科與戰略新興產業的對接。

未來五年,學院將新設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等專業;建成不少於二十個高水平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擁有最先進的實驗與教學科研儀器與設備。形成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全鏈條培養模式。

想提前熟悉一下學院名師嗎?

快跟著小編上下左右滑動解鎖

韓培剛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香港城市大學工學博士、中國僑界科技(創新人才)貢獻獎獲得者、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天瑞星光熱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深圳大學材料學院客座教授。

韓培剛教授擁有近三十年新材料與新能源產業研發經歷,200多家企業技術服務和工程建造經驗,曾任中國金屬工業總公司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和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工程師和高級研究員。2008年後主要在企業從事材料表面技術的應用開發和太陽能光熱與光伏應用技術的開發與工程建造工作。2012年起任內蒙古聖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擁有中國專利技術5項。承擔主持過的科技項目有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省市科技項目、深港「創新圈」科技計劃項目。

近些年,韓培剛教授主持了兩項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主持的中高溫槽式太陽能光熱技術利用項目被列入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大支撐項目。

仇明俠副教授2008年獲得浙江大學博士學位,2008-2012年先後在香港城市大學和深圳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出站後就職於南方科技大學,2017年加入深圳技術大學。

仇明俠副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鈣鈦礦微納米材料的製備,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和光纖雷射器, 氧化鋅、ITO、石墨烯等透明導電類薄膜以及納米材料的生長及其光學性質研究,薄膜電晶體、發光二極體和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參與主持了包括國家02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和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發表論文20餘篇,累計引用300餘次,申請專利6項。

柴廣躍教授畢業於清華大學,深圳市高層次人才,深圳市LED熱管理與故障分析評估中心主任,兼任中國電工學會半導體光源系統專委會副主委、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人才培養工作組負責人等。

柴廣躍教授長期從事半導體光電子技術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承擔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中國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授權專利30餘項。現已出版專著教材兩部:《半導體照明概論》和《LED封裝與光源熱設計》。

偰正才教授,1986年於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原電子工業部南京第55研究所工作,任該所發光型平板顯示技術研究室課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平板顯示中心副主任等職,1997年5月晉升研究員。2000年6月調入深圳大學工作,曾任光電工程學院光電子技術科學系主任,廣東省光電子器件與系統重點實驗室、光電子器件與系統教育部(深圳大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曾任深圳市平板顯示行業協會秘書長。2017年加入深圳技術大學,現為光電顯示技術實驗室負責人。

偰正才教授長期以來從事電致變色顯示(ECD)、等離子體顯示(PDP)、液晶顯示(LCD)等平板顯示技術的研究開發,曾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並獲電子工業部部級優秀科技青年、江蘇省新長徵突擊手等榮譽稱號,曾為國家863計劃「十五」平板顯示技術專項戰略專家組成員、信息產業部電子工業「十一五」規劃及國家中長期規劃專家組成員。近十年來主要從事無銦系新型透明導電薄膜和新型金屬氧化物TFT材料及器件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在教學上,偰正才教授主持了深圳大學《光電子技術與科學》本科專業的申請、設計與建設工作,承擔了《光電與測控導論》《電動力學》《電磁場與電磁波基礎》《光電顯示》《TFT原理與技術》《器件工藝原理與技術》《半導體器件工藝》等多門本科課程以及《FPD顯示技術》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偰正才教授經驗非常豐富,講課幽默風趣,善於結合專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最新動態來講解專業知識,深受學生歡迎。現已培養研究生25人,其中博士生2人。

孔令兵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領域涉及功能陶瓷材料、電磁複合材料、納米能源材料等。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工作二十年。目前已取得納米鐵電粉體製備、低溫合成莫來石晶須、雷射閃蒸低損耗鐵電薄膜、磁-介電材料、透明陶瓷等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參與科研項目多項,申請發明專利6項,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學術專著5本,在國際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長期擔任三十多個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其主編的Functional Ceramics Through Mechanochemical Activation一書已在2019年12月由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出版。孔教授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善於利用形象的比喻講解專業知識,頗受學生歡迎。

李順樸教授,1993年獲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與前蘇聯科學院金屬物理研究所合作培養)。回國前曾先後任職於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法國國家研究院(CNRS)、 Epson劍橋實驗室、劍橋顯示技術公司、劍橋大學工程系,2018年加盟深圳技術大學。

主持和參與完成歐共體、英國、愛爾蘭、中國、廣東省等多項國家/省科研基金和企業合作項目。在自旋電子器件及有機電子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發表論文60多篇,授權美/英/日/中專利28項。任職多個國際會議委員會委員和多家學術刊物的編委。目前為本科生講授兩門全英課程(線性代數,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

張文偉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本科/碩士/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科學系博士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分別任霍尼韋爾英國研發經理、Tyco國際英國研發總監等職務,在各類MEMS傳感器晶片以及傳感器模組領域有著二十餘年的研發及工程管理經驗。張文偉教授所研製的傳感器晶片包括磁傳感器,溫溼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微流量傳感器以及光電傳感器等,主要用於汽車、工業、醫療以及消費電子等領域。主持超500萬美元項目3個,超100萬美元項目4個,擁有已授權美國發明專利9項。

 

張文偉教授在英國霍尼韋爾的傳感事業部擔任全球研發經理期間,由於貢獻突出,2005年獲評總裁獎,2007年被授予Fellow稱號,並獲得公司的股權獎勵。在英國Tyco任研發總監期間,領導跨英國、美國和印度的研發團隊開發工業用防火探測器系列,所研製探測器產品實現了平臺化及可擴展化,產品銷往全球。

梶田隆章教授,東京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長期利用神岡探測器和超級神岡探測器,研究大氣層中的中微子。由於發現了中微子振蕩,並且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梶田隆章教授與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共同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劉清俠教授,能源、礦物及環境領域的國際知名科學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化學與材料工程系終身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清潔能源礦物中心主任。曾任阿爾伯塔工程、地質、地球物理專業協會(APEGGA),美國化學學會(ACS),美國礦業、冶金與勘察協會(SME),加拿大化學工程協會(CSCE),加拿大礦業及冶金與石油協會(CIM)成員。已發表學術論文136篇,申請專利40餘項。

章向華教授於1988年在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UMICORE公司法國紅外玻璃分公司、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等高科技公司和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10餘年,現任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玻璃與陶瓷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紅外光學材料的研究,在國際多種專業雜誌上發表科技論文300餘篇,獲得10餘項專利,受邀在80餘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曾於1990年獲IBM青年科學家獎,1998年獲法國國防部「國防革新」獎,2005年獲法國雷恩市長頒發的雷恩市榮譽勳章,2018年獲美國陶瓷協會Varshneya玻璃獎。

劉生忠教授於1992年獲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Solarex/BP Solar、United Solar等高科技公司從事研究工作20餘年。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材料、納米材料、薄膜材料和光伏技術的研發、放大和生產。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包括Science、Natur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Physics Review X等。劉教授的科技應用成果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與三家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得到四個項目支持,總額度 1000萬。

史蹟教授於1997年獲得東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就職於蘭州大學、日本國立電氣通信大學,現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學工藝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金屬物理、納米結構功能材料、材料結構解析方面的研究,包括納米結構磁性記錄材料的製備技術及其結構、微觀組織與性能的評價,新型垂直磁記錄材料、新型巨磁阻材料的研製及機理的研究與開發等。同時兼任日本金屬學會、應用物理學會會員,在日中國學者材料學會會長,大連理工大學海天學者客座教授,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雜誌編委。

宮清博士於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和深圳市第六屆人大代表。她組建並領導的比亞迪中央研究院主要承擔各種新型材料研發、新產品設計和工業技術改進等工作。宮清博士於國內外共申請專利500餘項,240餘項已獲得授權,其中的SBID技術專利於2013年獲得世界知識產權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頒發的第十五屆中國國家專利金獎。

趙志剛副教授,深圳市後備級高層次專業人才。2010年於華中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2012年入職深圳大學光電工程學院,2017年5月調入深圳技術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嵌入式高光譜成像、實時高光譜物質分類等。主持參與國家、深圳市及校企合作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獲授權專利15項。

 

目前其主講《數字電子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EDA設計》《Verilog語言與電子系統設計》《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技術》等多門課程,組織指導本科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等學科競賽活動中斬獲多個獎項,包括全國一等獎3項、全國二等獎1項。先後榮獲深圳大學2015-2016學年教學單項獎、優秀本科教師獎、「深圳大學2017屆百篇優秀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稱號、深圳技術大學2019年度本科優秀教師獎。

何斌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副研究員、中石化勝利油建工程公司助理工程師等職。主持參與國家基金委、廣東科技廳、深圳科創委、香港研資局、香港創新科技署、香港城市大學資助的科研項目多項,在Nano Today、ACS Appl. Mat. Interfaces、Appl. Phys. Lett.、Diamond Relat. Mater.等期刊發表及合作發表論文30餘篇,撰寫專著章節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J. Mater. Res.等期刊的審稿人。研究方向包括薄膜技術、金剛石及相關材料、超寬帶隙半導體薄膜、材料的表面與界面分析、納米結構與應用等。目前承擔《材料科學基礎》和《電工學》等本科生課程,以及《薄膜與表面工程技術》等博士生課程。

林濤助理教授,2014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之後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回國後就職於南方科技大學,2018年加入深圳技術大學。

林濤助理教授長期從事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術方面的研究,利用超高真空條件下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在分子尺度上研究固體表面有機分子的自組裝、化學反應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同時在蒙特卡羅/動態蒙特卡羅模擬及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幫助下,在分子尺度上理解分子的自組裝和化學反應過程。目前對在金屬表面基於氫鍵/配位鍵的分子自組裝以及有機化學反應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探索,並取得了多項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餘篇,論文共計被引用600餘次。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

林濤助理教授目前主講本科生課程《大學物理》和研究生課程《專業英語》,獲得深圳技術大學2019年度講課競賽二等獎。

作為深技大首批招生的學院之一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擁有一眾特色實驗室

來看看吧!

本實驗室以校級科技創新中心為基礎,於2019年1月申請並獲批為深圳市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致力於第三代半導體、寶石材料、超硬材料、雷射材料等研究和技術開發,力爭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和對國外的「彎道超車」,為深圳技術大學的快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做出貢獻。

當前,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完善晶體的檢測與鑑定技術,推進晶體生長與檢測的標準化,包括大尺寸金剛石單晶CVD生長和應用,大尺寸、高質量藍寶石單晶生長與設備開發,碳化矽單晶生長技術和設備開發,晶體材料和珠寶的檢測與鑑定技術等,同時為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檢測與鑑定服務。

太陽能系統及智能微網技術中心前期著重研究分布式光伏發電技術、風光儲多能源互補系統及高效太陽能組件;中期將逐步開發光伏離併網發電智能逆變控制,實現用電側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納以及與電網的協調控制。實驗室將與境內外科研單位共同開發新能源在建築上的應用技術,包括光伏建築一體化、建築能耗模擬與評估、建築節能等,發展零能耗建築。

中心已配有太陽能系統電性能測試、逆變器效率測試、太陽能電池IV曲線測試、量子效率測試,精度太陽能模擬器、組件層壓機、紅外串焊機等設備,並從瑞士購置了十餘套新能源系統的專業設計軟體Polysun,以及光伏系統設計專業軟體PVsyst。

MC² Bar是太陽能系統及智能微網技術中心於2018年開始光伏建築一體化的一個嘗試,其核心是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該系統集科研、實驗與學生活動於一體,彩色、透明、藝術化的特點體現了薄膜太陽能與建築結合的科技魅力。

這個充滿工科浪漫情懷的小吧實現了全太陽能供電、零能耗以及智能控制。整套系統包含了光伏電池板、離併網逆變器、儲能蓄電池、氣象監測器及配電箱等,同時還在負載端配備了LED燈帶、投影儀、智能音響、冰箱等。白天太陽能供電給負載,多餘電力存儲到蓄電池;晚上,太陽能電池板不工作,充滿電的蓄電池開始給負載供電;當太陽能或者蓄電池電力不夠的情況下,系統切換到電網供電。

↑外國專家與學校領導、學院部分師生共聚MC² Bar

薄膜與表面工程中心是學院的重點實驗室之一,旨在以薄膜技術與薄膜物理為基礎,發展多種功能薄膜材料的製備技術,運用表面工程技術獲得或優化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能 ,發展薄膜材料應用技術,研製新型太陽能電池、雷射器、柔性電子、超硬刀具等。目前工程中心的研究主要涉及有機無機鈣鈦礦薄膜及其特性,二維薄膜材料石墨烯、硫化鉬、氮化硼、金屬網柔性透明導電薄膜、金剛石薄膜及其相關材料等。

聚飛光電、周大福、比亞迪、中芯國際……

想深入知名企業實習實訓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是你的不二選擇

2017年,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成立了全校首個校企合作班——「聚飛光電班」,並設立了聚飛光電班獎學金。同時,充分利用本科生寒暑假,積極組織學生赴聚飛光電周大福比亞迪中芯國際等國內外一流企業參觀實習,便於學生儘早接觸和了解相關企業,為未來就業提供有利的幫助。

2019年6月11日,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舉行聚飛光電班獎學金頒獎儀式,來自2017級7位聚飛光電班的同學獲得了聚飛公司頒發的獎學金及榮譽證書。

積極響應學校應用型、國際化辦學理念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拓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項目

定期組織師生前往世界知名應用技術大學進行交流

在國際交流方面,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目前與德國特裡爾應用技術大學、瑞士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瑞士伯爾尼應用技術大學等世界知名應用技術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並成功舉辦各類交流活動。

2019學年度,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組織學生分別前往德國特裡爾應用技術大學、瑞士伯爾尼應用技術大學舉辦冬令營、夏令營活動。在此期間,學生可以走進國外老師的課堂,參觀國外的企業,了解國外的文化,並在與國外師生的交流過程中,提高口語能力,收穫友誼。

2018年暑假,學院聯合瑞士蘇黎世應用技術大學(ZHAW)及香港浸會大學(HKBU)舉辦了2018 SIBBC中瑞國際商務夏令營。

在大學裡學習,除了專業知識

高水平的學術講座、論壇

也成為同學們開拓眼界的必要渠道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多次邀請國內外與學院學科專業相關的知名專家學者到訪,以學術講座的形式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本領域的新動態和新發展。

從左至右依次為:

汪正平教授、Hyoyung Lee教授、史蹟教授

僅2019年,學院已經邀請了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汪正平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Hyoyung Lee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史蹟教授在內的十幾位專家學者到訪。

在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

到處都有學霸的身影

他們可是各種大獎拿到手軟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始終將本科生學業作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19學年度,學院在本科生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17級周純麗同學獲得國家獎學金,52位同學獲得校級獎學金。

2018級鍾政均、黃輝泉、嚴焯專、林澤填四位同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獲得廣東省三等獎。

與此同時,學院也十分重視對學生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採用「教授負責制」,本科生自入學起即可自願加入專業實驗室,跟隨責任教授學習專業技術。

目前學院學生已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國家級、省級技術競賽,並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院學子獲得「全國大學生半導體光源系統創新競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

學院團隊獲得「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項。

學習、娛樂兩不誤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學子的生活

可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呢

學院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校運會高桌晚宴新生風採大賽合唱比賽等各項活動,在豐富自身興趣愛好的同時,也為學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來源 | 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招生辦公室

編輯 | 黨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深技大:一期永久校區將於明年完工
    日前,深圳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深技大」)迎來學校首批獨立招收的2019級本科新生,還迎來了依託深圳大學招收的35名碩士生、4名博士生、1名外國留學生(博士生)。記者獲悉,該校永久校區一期總佔地面積接近1000畝,總建築面積接近100萬平方米,將在2020年底全部竣工。
  • 校領導為新能源與材料學院青年教師講黨課
    校領導為新能源與材料學院青年教師講黨課 2020-12-06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經濟 新業態 新能源 新材料
    新經濟、新業態、新能源、新材料……在追求「綠色」之路上,西寧一直在求新、創新的模式上不懈努力著!不斷創新,在新經濟、新業態、新能源、新材料上下大功夫。  西寧市已提出了十三五時期「12315」總目標,開啟幸福西寧建設新徵程。幸福西寧正在一步步向我們走來。王曉曾多次提出,要堅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幸福西寧」建設的有力支撐。在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中詮釋「幸福西寧」的真諦。
  • 渭南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七大產業已成為我國重點培育的戰略新興產業。《陝西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新能源產業穩步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 高二作文|故事類材料作文:學技做人
    班級計劃舉行班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唐伯虎和沈周二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演講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命題說明:本題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實驗中學高二10月月考。
  • 新興產業迎高速成長期 富國新材料新能源布局三大景氣賽道
    來源:新浪基金2020年,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機遇。近期,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提及重點支持基礎材料,先進電子材料、結構與功能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
  • 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學院與中科院化學所合作發現新型「金屬氧立方...
    「一代材料新材料是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航天航空等新興戰略產業的基礎。就像生命體中基因研究類似,新材料可以解構為結構基元、相互連結和作用、排序與對稱性等「材料基因」。對新型的結構基元和團簇的探索與發現是材料基因研究的基礎。
  • 煙臺技師學院電氣與新能源工程繫到山東廣電網絡煙臺分公司調研
    本文原標題:《【電氣與新能源工程系】到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煙臺分公司進行專業調研和社會培訓合作洽談》2020年8月13日19:56:58,融合網&呼麥網小編在山東省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官網「首頁>基層動態」欄目看到一則標題為《【電氣與新能源工程系】到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煙臺分公司進行專業調研和社會培訓合作洽談
  • 行業大咖聚惠論道新材料
    今年4月以來,埃克森美孚、殼牌、國機集團、恆力石化、正威、萬有集團等眾多國內外大企業紛紛選擇投資惠州或擴大在惠投資,造就了全球頂級企業搶灘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現象」。9月,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動工建設,將利用大亞灣石化區原料,生產戰略性新興材料和高端新材料,打造成為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Global Campus」攜手深技大
    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帶來的蝴蝶效應讓許多打算赴美學習的同學陷入兩難困境。在疫情反覆,籤證系統暫停,機票千金難買,政策不定等因素下,美國的大學為保證國際留學生繼續求學的權益紛紛行動,與國際留學生們肩並肩,共渡難關。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深度報告:政策、車型、電池、材料
    一、疫情之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鍊表現出超強韌性2020 年年初疫情導致全球宏觀經濟面臨巨大壓力,各國家不同的抗疫政策使得消費活動受到大幅 壓縮,新能源汽車行業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在傳統車企紛紛轉戰電動化的刺激下,本可 以在 2020 年實現大的突破,但上半年仍被突發的疫情所限制。
  • 有色金屬深度報告:擁抱金價牛市大周期,把握新能源+材料新機遇
    2.2、2020 年下半年投資策略:擁抱確定的貴金屬,底部布局新能源,關注高成長的新材料 未來海外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仍對宏觀經濟造成嚴峻的挑戰,全球貨幣超發的流動性寬鬆背景下,貴金屬確定性的牛市行情仍將持續,工業金屬在較大政策刺激+下半年需求邊際改善背景下亦或存在反彈行情。
  • 大連理工大學成功舉辦首屆計算納米科學與新能源材料線上會議
    大連理工大學成功舉辦首屆計算納米科學與新能源材料線上會議 2020-08-01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暑假,40名中瑞學生一起邂逅花園瑞士,共啟「新能源科技」非凡之旅
    此次在瑞士舉辦的暑期實訓營以「New Energy Technologies: Production, Storage and Mobility」 為主題,40名中瑞學生將參加新能源技術相關專業課程,比如能源儲存技術、新能源應用、太陽電池及其基本物理、應用光伏等等,以課堂講授和研討會兩種授課方式為主;同時將實地調研瑞士太陽能光伏發電站、風能發電站、水電站等清潔能源電力設施;赴瑞士交通博物館
  • 中國石化資本投資布局光伏發電新能源新材料領域
    會上,曹祥來介紹了浙江祥邦光伏膠膜項目有關情況。王曉燕與曹祥來進行了項目籤約,大冶產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與曹祥來籤訂基...,POE在封裝材料裡面的佔比會隨著技術成熟、成本下降更多的進入光伏行業。」
  • 技大物語 不拘於物——2020年「我的技大背包」設計大賽今日開啟
    1.作品要求:設計「技大背包」及其內裝的文創品(如:技大雨傘、入學須知手冊、行李牌、筆記本、文件夾等),作品需有創意,展現深技大特色,並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及可複製性; 2.參賽作品以設計效果圖的電子稿形式提交,提交格式統一為JPG,解析度300dpi,同時稿件需另附創意說明,字數限定在500字以內,註明設計者的真實姓名、學院、學號、電話、
  • 廣信材料設立電子專用材料公司,同步剝離新能源材料公司
    集微網消息 12月10日,廣信材料發布公告稱,公司擬5000萬元在廣東省珠海市出資設立廣東廣信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廣信」),進行電子專用材料、油墨及類似產品、塗料、合成樹脂、其他合成材料的研發、製造、銷售及技術服務。
  •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
    「育社會之英才,化平凡為卓越」學院簡介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起源於原成都地質學院二系,於1959年創辦了國內第一個「巖石礦物分析」本科專業。經過六十餘年的發展壯大,已形成了材料、化學、化工融合的現代材化類學科群。
  • 豐元股份: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屬於公司重點發展的新產業板塊
    原標題:[路演]豐元股份: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屬於公司重點發展的新產業板塊   「魯」力同心誠實守信做受尊敬的上市
  • 大類學子有話說|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新工科,離你最近的未來
    設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光電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五個專業。我所在的學院,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雖然成立的時間不長,但是卻與以往的工科不同,打出了「新工科」的理念,將工科這一學科給出了更多的出路,更多的研究方向,讓我十分仰慕,於是我選擇了現代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