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肖捷回答記者提問。南都記者 陳偉斌 攝
南都訊 3月7日上午,上任剛滿4個月的財政部部長肖捷出席記者會,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個稅改革」問題時,肖捷表示,除了將部分收入項目,比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之外,還將考慮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比如「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
改革方案正研究設計和論證中
肖捷提到,個稅改革關係到每個納稅人的切身利益,也得到財政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目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設計和論證中,總的思路是個人所得稅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方案總體設計、實施分步到位,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個人所得稅制」,肖捷說。
具體來說,部分收入項目,比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將考慮實行按年匯總納稅。肖捷同時提到,還將考慮制定另一項新的政策,就是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比如「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
需要相對成熟的社會配套條件
提到大家普遍關心的「提高免徵額」的問題,肖捷介紹,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的時候,將根據居民消費水平等因素進行綜合測算,確定是否提高免徵額。對於其他方面的收入項目、所得項目,比如財產轉讓等,將考慮繼續實行分類徵收。
此外,肖捷還援引國際上的經驗,進一步解釋個稅落地的過程。肖捷表示,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增加稅前扣除的一些專門項目,需要相對成熟的社會配套條件。比如作為稅收徵管部門來說,需要掌握與納稅人收入相關的涉稅信息,以保證新的個稅制度改革能夠順利實施。另外,按照稅收法定原則,個稅改革方案研究制定之後,還需要相應地修改稅法,並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專家解讀
焦點A
哪些家庭的日常開支能抵扣?
哪些日常開支能夠納入專項扣除領域,是個稅改革的關注點之一。肖捷說,個稅改革還將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考慮有關「兩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進一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過去,考慮個稅的免徵額主要是基於吃穿用開支。」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表示,現在,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也成為基本生活開支的常規項目。因此,這些家庭開支也應逐步納入專項開支扣除項目範圍。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說,哪些家庭開支應該納入專項扣除領域,應該充分考慮政策受益面的公平性、稅收徵管可行性等綜合要素。從現有情況來看,孩子撫養開支費用扣除是相對最為緊迫也最為可行的專項抵扣項目。
中山大學財稅系教授林江說,實施個稅症候群收後,將要對納稅人納稅方式與稅務部門徵管方式進行較大改變。對納稅人而言,將要從現行的「代繳代扣」,改為個人申報,需要匯總填報收入與納入專項開支扣除的相關信息,並接受稅務機關核查。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誕認為,不僅僅是「二孩」家庭,實際上之只要是家裡有小孩發生教育支出,就可能會產生專項扣除項目,並按照既定標準扣除。這裡強調「二孩」,是因為現在推行「二孩」政策,而且有「二孩」的家庭經濟負擔相對更重,就更應該考慮把教育支出納入到專項扣除項目裡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扣除不太可能根據實際發生額扣除,只可能根據不同教育階段確定相應的扣除標準。
焦點B
推進個稅改革還需要哪些配套?
肖捷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增加稅前扣除的一些專項項目,需要相對成熟的社會配套條件。對此,專家和代表委員指出,個稅改革還需要做好法律修訂、信息共享、誠信體系完善等配套工作。
首先是法律修訂。肖捷表示,按照稅收法定的原則,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研究制定之後,還需要相應地修改稅法,並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其次是信息共享。林江舉例說,納稅人的工薪收入、財產收益、家庭成員情況等信息分屬不同部門掌握,只有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的涉稅信息聯網,才能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為個稅改革全面落實打好基礎。
專家指出,改革還需要社會誠信體系的完善作為重要支撐。全國人大代表金碩仁等認為,要提高稅務部門的數據分析、調查能力,更要充分發揮誠信體系的約束作用,一旦發現偷稅漏稅應採取更為嚴厲的懲罰性舉措,壓縮偷稅漏稅的空間。
張學誕認為,實行個稅改革的社會配套條件應該包括建立收入申報制度、信息聯網、加強徵管幾個方面。有了收入申報制度,才能保證稅收徵管部門掌握納稅人的收入信息;還要減少現金交易,儘量通過銀行處理勞動所得相關交易;最後還要提高現有的徵管部門的徵管能力和政管人員的技術水平。這些工作,財政部現在都在做。
焦點C
降低個稅最高稅率和現有改革提議相悖?
針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45%降低至25%一事,朱為群向南都記者表示,他贊同這個建議。
朱為群說,黃奇帆的思路和角度雖然比較新穎,但是和其他個稅改革提議都有同樣一個目標,就是刺激經濟發展,讓經濟更有活力。
能達到45%的個人所得稅率的人數非常少,但這些人都是高端人才,能帶動經濟活力,對經濟的貢獻也很大,太高的稅率對勞動積極性有影響,容易導致高端人才流失。
另外和工資薪金和其他類型的稅率相比懸殊太大,如果最高邊際稅率降到25%,就可以把其他所得稅的稅賦統一起來,不會相差太多。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蔣琳
綜合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