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純淨、永恆、規律變化的美感,始終吸引著中國人。
人們對月亮,起初是崇拜,後來是欣賞、賞玩,後來就成了一個私人化的對象。
它承載著人們在悲傷、離別、團圓時的喜悅,映照著人內心的秘密與感受,也同山川湖海,組成了一個個幽暗的,供人聯想的空間。
唐詩、宋詞、月下山水,民俗、祈福、神話傳說……由此誕生。
後來,幾百年的中秋節,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人長期對月亮的追逐、想像與探索。
當人類抬頭看月亮的時候,會知道過去人的愛欲憂愁,願望祈禱,產生親歷者般的呼應。
月亮的永恆與輪迴,讓人類幾千年的活動有了意義。
而人類對於月亮的研究也從未停止....
1500年前,甚至是億萬年前的月亮和現在的月亮有什麼不同?
有人說45億年前,月球形成了(可能是由於地球與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之間的巨大碰撞造成的)。
月球形成後,它非常熱。
它的整個外表面是熔巖深的「巖漿海洋」。
它會在地球的天空中發出暗紅色,看起來像今天的月亮寬度的15倍。
在41億至38億年前,月球經歷了一系列巨大的影響。
這些影響顯然是太陽系歷史上稱為晚期重型轟炸的混亂事件的一部分。
這些巨大的影響伴隨著巨大的熔巖湧出,淹沒了月球的大部分。
40億年前就在這個火山狂歡的頂峰,月球高地出現了很多像現在這樣的堅實的灰色巖石。
在三十八億年前,這個熔巖的大部分已經冷卻成平坦的黑暗平原。在那個時候,月亮看起來和現在一樣,除了出現一堆表面痘痕的隕石坑。
也有人從上古神話和曆法推測,遠古時代月球並不存在。
哥倫比亞的印第安人的部落裡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遠古的時候,一到晚上,無比漆黑,黑暗籠罩著大地,恐懼充滿了夜晚。
後來有一位酋長決定犧牲自己,給大家帶來光明,於是他向空中飛去,越飛越高,最後變成了月亮。
而在我國瑤族傳說中,月亮是突然出現的。也是在某一個漆黑如墨的晚上,天空突然出現一個大石頭,放出光芒,於是這就是月亮。
非洲布曼族的神話和阿爾卡狄亞人的傳說中,月亮都是似乎是在那場世界性的大洪水以後出現的。
至於中國的神話,雖然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但是這個傳說出現的很晚,最早記錄與商代的巫卜書。
至於《山海經》中雖然對月亮有記載,但是往往一帶而過,並且《山海經》本身成書於戰國時期。
再來看看曆法。瑪雅人一直備受我們的崇敬,他們有著高度發達的天文學常識,但是他們的《編年史》中,從來沒有提到過月亮。
我國崑崙山脈遠古西羌虎圖騰氏族的傳統曆法,一直是「十日太陽曆」,也就是說,一年分為10日,這裡的「日」其實就是「月」的意思,但是為啥他們不用「月」字代替呢,可能當時還沒月亮吧。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不同的是這個世界
1500年前的月亮究竟跟現在的月亮有什麼不同,我們無從考究。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們每個人生存在地球的近百年時間裡,我們看到的月亮始終是那個月亮,悄然發生變化的是月亮下我們生存著的這個世界,這個國家。
100多年前的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甚至是尚未開始,人類尚未進入計算機時代,尚未進入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時代。
人類看到的世界多半是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者國家,他們看不到整個世界的模樣,做不到人在家裡坐,便知天下事。
100年後的今天,我們身處移動網際網路信息爆炸時代,每個國家都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小島。
整個世界已經連接起了一個越來越緊密的大網,國與國之間的溝通交流日漸緊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海外合作密不可分,大量的國際化人才湧入國內。
日常接觸到的都是世界頂尖的技術和人工智慧,身邊圍繞的是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高科技人才。
全球化時代,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國際化視野
這是一個全球競爭的高科技時代,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促使人類數百年來賴以生存的手段再次進化,與我們生活相關的,不再僅限於本土本國,我們不僅需要成為人才,更需要成為國際化人才。
以美國矽谷為例,在那裡就聚集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高科技人才。
這些人才必須具備國際化的視野,才能在人才濟濟的矽谷拼得一席之地。
未來的國際化人才需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儲備,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於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
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7種素質:
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
熟悉掌握國際慣例;
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
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且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衝擊。
僅僅依靠高考這一途徑訓練起強大的記憶力、應試能力和計算能力,即使一時贏了大學的門票,出了社會也依然難以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因為未來,這些能力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國家庭普遍十分重視的子女的教育問題了,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國際化視野呢?
2019年,雅思考試主辦方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聯合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下稱:FT中文網)共同發布了《2018年中國家庭子女教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報告》。
報告中通過對1000名中國家長群體的調研發現:
家長對國際化人才的塑造,會從孩子英語能力開始培養。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不斷融合發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成為熱點。
八成受訪家長期望子女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有81%的家長認為通過加強對自己孩子的語言學習,以具備用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
英語能力的培養已經貫穿於子女的整個成長階段。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英語聽說溝通能力始終是家長最關注的。
編者認為,孩子不僅需要學習英文,儘可能多的增加閱讀量,拓展視野,拓寬知識儲備。
更需要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獨立追求幸福的能力為教育目標。
因為僅僅依靠我們自己過往的教育經歷和經驗來教育孩子,孩子未來的成就很大可能上不會超過我們。
就像紀伯倫在一首詩中說的那樣: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為此,編者匯集3萬本英文原版書籍,15萬個主題圖片、音視頻、國外孩子真實生活場景等海量多元的學習資源,內容內容涵蓋自然、科學、藝術、地理、 數學等眾多領域,幫助孩子打造國際化視野。
同時還設有趣味英語農場、英文配音、k歌、pk等遊戲化的設置,確保孩子學習興趣濃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習慣,保證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