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一詞最早可追溯自《山海經》,其注釋為白色的樹。那麼,白色的樹到底是什麼樹?從樹木分類學上看,是針葉樹還是闊葉樹?又屬於哪科哪屬?等等,這些問題一直都懸而未決,未見確切答案。20世紀初期,有個別論述開始涉及白木和白木文化,但未見到基於木材學基本原理,且有關白木概念以及白木文化方面科學、系統的論述。
榧樹徑切面 京都大學伊東隆夫教授提供
為搞清楚什麼是白木,我們必須立足於白木的肌理。從白木肌理的解剖特徵、視覺特性和觸覺特性3個方面來分別進行闡述,並探索白木肌理魅力之源。
為此,首先應了解一下木材肌理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木材肌理指材面構成要素的相對大小及其分布的均質性。肌理粗糙則意味著導管直徑大或年輪寬;肌理細膩則意味著導管直徑小或年輪窄;肌理中庸則處於粗和細之間的狀態。肌理是白木基本概念中極其關鍵的要素,與白木的解剖特徵、視覺特性和觸覺特性息息相關。
那麼,白木的肌理有什麼特徵或特性呢?
其一,白木肌理的解剖特徵。白木肌理「細膩(或精細)」的特徵主要歸結於白木的軸向細胞大多數為管胞,細胞類型單一化,並且細胞排列整齊有序、分布均勻。這同細胞排列無序、分布各異的紅木形成鮮明對比,紅木由導管、木纖維、薄壁細胞等多種軸向細胞組成。
其二,白木肌理的視覺特性。白木肌理「清淨」的視覺特性中,「清」的感覺主要歸結於白木紋理清晰、排列有序,「淨」的感覺主要歸結於白木材色多呈淡色系。這同紋理排列無序、材色多呈濃色系的紅木形成鮮明對比。
其三,白木肌理的觸覺特性。白木肌理觸覺「柔軟」,例如日本扁柏的肌理如同繪絹一樣,非常軟潤,其輪廓線的存在有一種不可言傳之深奧感。然而,闊葉樹材的肌理呈堅硬感,如塗飾過的、非常光滑的闊葉樹材的材面,呈現如同金屬平板的觸覺感受。
魅力意味的是與眾不同,具有很強的誘惑力與吸引力。那麼,白木肌理的魅力來自何處?綜上,白木肌理的魅力源於其「細膩」之解剖特徵,「清淨」之視覺特性,以及「柔軟」之觸覺特性。日本扁柏
總體而言,白木狹義概念可歸納為:針葉樹材中肌理具有「細膩」之解剖特徵、「清淨」之視覺特性以及「柔軟」之觸覺特性的木材。
以柏樹為例,來認識一下狹義概念中的白木。中國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幹欄式建築的柏木構件。在商代,已出現用柏木修築廟堂的詩句,「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斫是遷,方斫是虔。松桷有梃,旅楹有閒,寢成孔安。」——《詩經·商頌·殷武》。在西漢時期,漢武帝起柏梁臺,有「臺高20丈,用香柏為殿,香聞十裡」的記載。在宋真宗時期,曾採伐山西汾陽一帶的柏木建造道宮。
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利用松柏木材的原因之一,是源於人們對柏樹的信仰與崇拜。
距今2500年前,中國寶雞秦景公墓內的棺槨全部由柏木製作。其中,大墓主棺室的「黃腸題湊」柏木棺具,是周秦時代最具技術含量的高級木葬具。其後,在北京大葆臺漢墓發掘出了用1.5萬多根柏木之「黃腸」壘築的木牆。江蘇揚州漢廣陵王墓也是「黃腸題湊」的傑作。出土的遼代柏木桌子,是白木最早走進家具製作領域的標誌之一。
日本扁柏木材紋理通直,具有芳香味,材色清白,肌理細膩,有絲絹般光澤。在日本,日本扁柏木材作為宮殿、寺院用材具有悠長的歷史。例如,伊勢神宮、法隆寺、東大寺、正倉院、藥師寺和唐招提寺等,都是用日本扁柏木材建造的。此外,日本扁柏木材作為佛像雕刻用材開啟了白木文化的新時代。在日常生活中,日本扁柏又可以作為家具、佛壇、浴桶、祭事具、棺、橋梁、船舶等優質用材。
榧樹木材呈黃白色,緻密且富有彈性,生材具有香味。此外,還具有耐腐、耐溼、易加工等優點。最理想的圍棋盤木材紋理筆直且連通,榧樹被稱為製作圍棋盤最上乘的木材用料。榧樹除了做棋盤,在器具、船舶、雕刻、土木用材上也都得到了廣泛利用。日本歷史上還曾用榧樹木材製作弓和獨木舟等器物。八仙送福黃楊木雕 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萬少君供圖
上述白木的狹義概念,限定在具有「細膩」「清淨」以及「柔軟」特性的針葉樹材中,然而如果用這3個特性去判定某種木材是否為「白木」的話,事實上,在闊葉樹材中亦存在著諸多滿足白木狹義概念規定的木材。例如:木佛像中的白檀木,「中國四大木雕流派之一」黃楊木雕的「黃楊木」,東陽木雕的「樟木」或椴木,以及劍川木雕的「滇南椴」等。
鑑於此,廣義的白木概念不僅限於針葉樹材,還應囊括闊葉樹材中肌理符合針葉樹材肌理特徵和感覺特性的木材。廣義的白木概念可歸結為:針葉樹材和闊葉樹材中肌理具有「細膩」之解剖特徵、「清淨」之視覺特性以及「柔軟」之觸覺特性的木材。
椴木是滿足白木廣義概念的實例之一。椴木邊材黃白色,芯材黃褐色,紋理緻密,不翹不裂。且椴木易加工,可供家具、建築、雕刻、膠合板、鉛筆桿等用材。因無特殊氣味,可制水桶、蒸籠等。
黃楊木也是滿足白木廣義概念的闊葉樹之一。黃楊木肌理極其細膩,肉眼幾乎看不清導管孔。因其生長緩慢,很難形成大徑級木料,致使黃楊雕刻作品常被初識者誤以為是象牙製品。黃楊木香氣很輕、很淡,雅致而不豔俗,可以用清香來形容它的味道。在中國,目前最流行的闊葉樹材文化代表,首屬紅木文化。而紅木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主流載體應歸屬紅木家具。紅木被認為是木材中的佼佼者,是木質器物中首屈一指的、最上乘的原材料。白木與紅木之間在解剖特性、文化觀念方面存在什麼差異?現歸納如下:
一是細粗肌理觀。白木肌理的細膩程度是判別其是否為白木的重要指標,以肌理細膩作為其審美的標尺,而紅木肌理未被限定。因此,紅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肌理的重要程度。
二是淡濃材色觀。白木的色彩大多屬於淡色調,因此,白木文化喜好「清淨」之淡雅氛圍。而紅木來自芯材,屬於濃色調,因此,紅木文化則偏向營造濃厚之氛圍感。
三是輕重密度觀。白木狹義概念中的針葉樹材,以及廣義概念中的闊葉樹材的密度,均小於紅木的密度。因此,白木文化屬於輕量文化類,而紅木文化則屬於重量文化類。
四是簡繁紋理觀。白木紋理較紅木紋理通順、簡潔。白木文化追求紋理的有序度,而紅木文化則追求紋理的無序度。滇南椴木雕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段國梁、劍川木雕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人段四興供圖據考證,我國早在晉朝就開始製作紫檀器具,基於文化形成論推斷:這或是原始紅木文化的起源點。眾所周知,我國紅木資源稀缺,大部分來源於東南亞、非洲和中美洲,然而,恰是這些舶來品構築了紅木文化的物質基盤。不僅如此,世界上還存在諸多有著相似木材自然屬性及民族觀念意識的某些樹種群,形成了區域「木材群」文化現象。在歐洲,橡木文化就是徹頭徹尾生成、發育於歐洲本土,根深蒂固的木文化之一。在非洲坦尚尼亞,烏木文化形成了當地生機勃勃的木文化之主流。可以斷言,木材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必然會孕育出豐富多彩和獨具特色的木文化,造就更加輝煌的「木材時代」。
常言道:「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當下,這個經典名句既隱含著生物多樣性,又隱喻著文化多元化。在如火如荼的紅木文化氛圍中,是時候喚醒沉睡許久的白木文化,構建一個「百花齊放」的多元木文化之格局,一起迎接白木文化產業繁榮昌盛的春天。
趙廣傑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林業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林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中國林學會木材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產工業學會楠木專業委員會主任專委,國家科技進步獎、海峽兩岸林業敬業獎評審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項目、863計劃等課題研究30餘項,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5部。
來源 | 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