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年輕人不孝有三:不考公務員,不考教師資格證,不考研。
所以,為了表現自己的「乖順」,很多人也都紛紛投身入考試的大潮。
一大學同學突然告訴我,她辭職了,打算回去專心備考,考公務員。
當時覺得挺驚訝的。以前我們都是屬於那類堅決不回老家的人。她呢,對自己的目標更明確,那就是進銀行。所以大三的時候,她就報了相關的二學歷。
大學畢業後,她如願進了銀行,從畢業一直幹到現在。但突然卻覺得銀行的工作並不適合自己。
「錢少,事多,不自由,毀青春。」是她對她們銀行的評價。
「還是覺得體制內的工作比較好,至少壓力小。」她漫不經心地說著。
當初心心念念的職業,當自己身在其中時,也覺得不過如此。那些當年覺得絕對不可能去做到工作,現在倒成了夢寐以求。
所以,人生真的沒有確定的事情。每一次決定都會隨著年齡、環境、心境而改變。
我說,那你辭職考公壓力很大呀?
她表現得比我淡然,只是很酷地說了一句:「最壞不過半年沒有工作。這樣兩頭耗著,最後兩頭空更不划算。」
很多人都對辭職考研、考公報以謹慎的態度。覺得太冒險。
因為一旦辭職,就意味著沒有退路。如果再失敗了,就等於白白浪費了一年。
一切從零開始,但卻沒有了應屆畢業生這一層身份,也因此會少很多資源,耗掉的也許並不是一年半載,而是接下來好幾年的光陰和精力。
很多人都覺得辭職考研、考公就相當於一場賭博,贏了皆大歡喜,輸了時間、金錢、自信心都會被消損。
怎麼算,都覺得這筆買賣不划算。畢竟背後的壓力和代價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的。
02
我發現我身邊辭職考研、考公的人不在少數。
大學一個室友,工作一年,爸媽在工作的地方給她買了一套房,最後她發現這份工作並不適合自己。
於是決定,辭職考研。
幸運的是,她一次性考上了。用一年的複習換了一個好的結果。
雖然很多人不理解她,覺得她工作得好好的,為什麼偏要走辭職考研這條路。
讀書三年,到頭來不照樣還是要工作,而且找的工作不一定比現在好。
我還有一個同學,也是工作一年,決定要考研。去年沒有考起,今天還在家複習,準備二戰。
她這種辭職考研,最重要的是還沒有考起,在別人看來是很虧的,是真正的「竹籃打水」。
但她像鐵了心一般,堅決要考研。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工作了一年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所以才想好好充實自己。哪怕覺得很虧,也都要試一試的。
我身邊像這兩個同學的人不在少數,她們辭去工作,只為去一個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旁人看來,這樣的行為很傻氣。但她們覺得值得。
也會迷茫,害怕失敗,但最後還是選擇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留退路的生活可能爆發力會更強。
03
辭職考公務員,考研的這種行為到底虧不虧呢?
我覺得這沒有一個更確切的答案。
有人考上了,覺得一點也不虧。因為當初自己的魄力,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有了另一種可能。
有人沒有考上,覺得很虧。失去一份工作,還浪費了大把時間,成了別人眼中的「失敗者」,被人甩在了起跑線之外。
當然,也要一些人沒有考上,他們仍然覺得不虧。因為至少自己敢於一試,嘗試過便不後悔。
虧不虧,別人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做出選擇,自負盈虧,是成年人應該有的共識。
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會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或好或壞,無論是哪一個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擔,為其埋單。
可能在旁人眼中覺得很虧的事情,你卻甘之如飴,可能旁人覺得它是一筆划算的買賣,你卻絲毫提不起興趣。
做出怎麼樣的選擇,不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環,人生中重要的是,選擇過後,你做出怎樣的行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論做出什麼選擇,你都會在某個午後思忖:如果當初我走另外一條路會不會更好一點?
每一個選擇你都有可能會後悔,而我們要做的是,儘量讓你的行動對得起自己的選擇。
這樣,再回頭看,你可能就會坦然地說一句:「如果我當初那樣做,也許會更好,但現在的每一刻我都覺得值得。」
辭職考公,考研不能用虧不虧來衡量,這僅僅是你眾多選擇中的一個,虧與不虧都是藏在你未來的路數裡,現在你能做的僅僅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儘量讓結果盡如人意。
至於虧或不虧,現在不能計算,別人更是無法評判。
一件事情,只要你自己覺得值得一做,那它就是不虧的。
最後送給你一句寄語:
做出選擇,果敢前行;前途飄渺,但向前總會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