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要想讓自己更有安全感,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進步。
疫情之下,很多人都在叫苦不迭。
我認識不少從體制內辭職出來的朋友,前幾天和他們聊了聊,發現疫情之後,很多人的觀念發生了改變。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民宿老闆強哥。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喜歡旅遊,也喜歡攝影的人。
2019年年初的時候,我把積攢了一年的年假用了,去了雲南旅遊。
就是在那裡,我認識了強哥,一個和我一樣從體制內辭職出來創業的人。
強哥原本在雲南的一個地級市當公務員,當地的生活開銷不大,加上他自己做的一些投資,兩年下來,強哥已經存夠了50萬。
後來他決定辭職,貸款200萬創業搞起了民宿。
今年過年前,原本民宿都已經被遊客訂滿,結果疫情一出,所有訂單都取消了,強哥給所有在他那裡訂房的客人免費退了房費。
如果疫情持續,他就要承受月虧12萬的損失。
強哥說:
「我在朋友圈裡看到以前的同事已經在崗位上堅守了十多天沒有休息,但至少工作不受影響、工資照常發放,也不用擔心明天揭不開鍋、被銀行追著要貸款。」
我問他:「後悔嗎?」
強哥坦言:「多少有點吧。」
.
其實,類似的對話還發生在我和其他朋友的聊天裡,說到底,這次疫情打了太多人一個措手不及。
許多年輕人剛步入社會時對公務員嗤之以鼻,認為工資不高,過強的穩定性磨滅了年輕人的衝勁和活力。
但這次疫情,卻實實在在的給這些曾經輕視公務員的人上了一課。
這次疫情除了給像強哥這樣已經辭了職的「前公務員」敲了個警鐘,同樣也給還在體制內的「掙扎」的人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比如我在小縣城中山當公務員的師妹小晴。
「這個月發工資那天,看到工資卡上雷打不動的幾千塊,再看看網絡上報導的有人破產,有人斷供,有人進不去出租屋,同情他們的同時,也感覺到有些慶幸。」
小晴的工資概況是:工資+補貼+公積金有7200元左右,還額外發放了獎金。
我們常常說公務員是「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擠破腦袋想進去」,小晴也和很多體制內的人一樣,在溫水煮青蛙的日常裡時常會自我懷疑: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很理解大家,因為我和你們一樣,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我們這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想為自己的未來拼一把,夢想著仗劍走天涯。
最好如同古代行俠仗義的大俠一樣,肆意快活,瀟瀟灑灑。
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對「穩定的生活」有著比上一輩強烈得多的牴觸心理。
但這次疫情之下,很多人開始反思,其實我們不需要有多大富大貴,只需要飯碗永遠都在的安全感,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足矣。
因為身上的房貸和車貸不允許你停下腳步,原來有一份能夠穩定維持生活和開銷的工作,也是這樣幸福。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在疫情過後,極有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為了追求安全感,而選擇加入公考獨木橋的角逐廝殺,試圖投入體制內的懷抱。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要鼓勵大家一股腦地都去考公務員,或者是勸早已有了自己打算的公務員們不要辭職。
相反,我只是想糾正大家的一種思維誤區——
只看得到事情的其中一面,卻看不到事情的另一面。
這種思維方式的表現十分微妙,不易被人察覺,但它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一個懂得辯證道理的人,才會然懂得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之間的對立轉化的深層奧秘,之後他會做出最佳的抉擇,而不是一旦壞事情出現,就手足無措,哭天喊地。
比如上面跟大家說的公務員師妹小晴的故事。
師妹小晴在這兩年的工作過程裡,經常跟我抱怨:這一輩子就困在小小的辦公室,整天人浮於事,她還年輕,不想過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日子。
但現在,小晴卻無比慶幸自己能在這一間小小的辦公室,不用擔心自己的「飯碗」。
大家發現了嗎?
小晴在抱怨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眼望得到頭」就是「穩定」的另一層外衣。
而這一層被嫌棄的外衣,恰恰是疫情中最想讓人穿上的「防護服」。
你可以在平時的平淡生活裡,覺得它是「一潭死水」,但你也應該清楚地知道:
這一潭死水之下,蘊含著能夠抵抗風險的「定海神針」。
與此同時,公務員作為「人民公僕」,是需要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的。
特別是在疫情這樣的重大關頭,我身邊不少的公務員朋友在大家都在延長假期時,已經提前復工返回崗位,站到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
任何事物都是這樣,就像硬幣一樣具有兩面。
你不能只願意接受好的結果,而不願意承擔任何壞的可能吧?
天下沒有這麼好的餡餅。
《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浪費生命》一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只有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再是找到「鐵飯碗」就管一輩子的時代,讓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要更優秀,你就已經贏了。
知乎曾經有一個高贊是這麼說的:穩定當然有好處,因為它杜絕了變壞的可能。但穩定也有壞處,因為它把變好的可能也一併屏蔽了。
然而,「變壞的可能」,真的有那麼令人恐懼嗎?
《面對恐懼,從容面對》一書認為,恐懼有三個層次:
第一:恐懼事情本身。
第二:恐懼是害怕失去背後的價值。
第三:真正的恐懼,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對這個失去。
拿疫情來說:
一開始,你恐懼的可能只是這個病毒本身,因為它來勢洶洶,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會有多大的危害。
到後來,你越來越恐懼,因為你發現疫情還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甚至還會讓我們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正常出行、吃喝玩樂的權利,又比如不能按時返工帶來的經濟損失.
到現在,你發現了你真正的恐懼,歸根結底在於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應對這樣的損失。
在奶爸看來,一個人在脆弱和恐懼的時候,往往傾向於儘量減少變化。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天災人禍、生老病死,變化時刻都在發生,培養反脆弱和反恐懼的能力,我們才能迎接各種挑戰和機遇。
請記住,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讓自己持續精進,鍛鍊自己穩定而專業的能力,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是否學到了新東西上,認知和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只有這樣,在變化來臨時,才能少一些脆弱和恐懼,多一些安穩和底氣。
對於那些已經決心要離開體制內的小夥伴,無論疫情有沒有發生,你只需要知道,剩下的路,你要堅定地走,別忘了離開的初衷,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對於那些正處在艱難時期的朋友,也請你相信,在人生的低谷,或許你會覺得自己太渺小無能為力,但不代表你不能做一點什麼,千萬別小看自己,你總能做些事情,讓現狀變得更好。
點個「在看」,願你既有無可替代的能力,更有披荊斬棘的勇氣!
本文作者:就就,90後新媒體創業者、國家理財規劃師,分享職場乾貨、理財經驗、成長故事。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精進的就就(ID:jiujiu-up),轉載請聯繫原作者。